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雙南:做科學傳播 是科學家「欠」公眾的

張雙南:做科學傳播 是科學家「欠」公眾的

他是國家天文台空間科學部首席科學家和X射線成像實驗室主任,熱衷在網路上用科學的視角回應網友的各類問題,並在網路直播平台講解什麼是引力波……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作為熱衷科學傳播的科學家,張雙南在2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主辦的「典贊·2017科普中國」活動中被網友評為「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之一。他為何如此熱衷為公眾「講述」科學?記者就此專訪了張雙南。

「為了回報公眾」

「為了回報公眾。」這是張雙南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餘熱衷科普的原因。在張雙南看來,科學家用於研究的經費主要來自國家財政撥款,本質上是納稅人的貢獻,所以科學研究是在花老百姓的錢。科學家該如何回報公眾?張雙南認為,科學家努力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就是對公眾的長期回報。

「我的科學研究短期內很少能夠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對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會帶來直接回報,所以如果老百姓願意聽我『講述』科學,我覺得這是我回報公眾的一種途徑。」張雙南認為,做科學傳播是科學家「欠」公眾的。

科學傳播並不簡單。張雙南認為,「甚至要比和科研同行交流難得多」。他說,公眾關心的問題很廣泛,常常超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領域,這就促使他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需要作出一點犧牲」

張雙南稱,自己除了在辦公室就是在實驗室做科學研究,「向公眾做科學傳播基本上就是我的業餘活動」。張雙南在科學傳播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科學家的語言和媒體的語言常常出現錯位,報道的內容和科學家想表達的意思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最後往往是科學家『背鍋』」。

這樣的誤會給科學家帶來了困擾,而且還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張雙南告訴記者,誤會有時會讓科學家在同行中的聲譽受到影響。

張雙南認為,科學家和媒體的誤會可以通過有效溝通來解決,但在科研界的影響目前還沒有解決辦法。據他介紹,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卡爾薩根效應」,在全世界普遍存在。「所以,做科學傳播的科學家有時需要作出一點犧牲。」

關鍵在於教育

「隨著年齡的增加,科學素質就會減弱,特別是在偏遠地區,離開學校以後,學過的知識很多就過時了、忘記了。」這是張雙南長期從事科學傳播觀察到的現象。

最新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6.20%,但農村人口和婦女的科學素質水平提升較慢,農村人口的科學素質水平僅為1.70%,同期婦女的科學素質水平與同期男性公民相比差距進一步拉大。

張雙南認為,科學普及其實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過程中只起到補充的作用,關鍵還是要靠上學期間正確的科學教育,不僅要教科學知識,也要教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讓大家具有思辨能力,這樣即使離開學校也能有後續的學習能力,在面對科學流言和各種騙局的時候,使用科學的鑒別方法,就不容易被騙。

來源:《光明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高能所 的精彩文章:

廣義相對論能解釋宇宙加速膨脹嗎?
「區塊鏈」與「維基百科」的區別

TAG:中科院高能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