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干地支與時間的詳細解讀

天干地支與時間的詳細解讀

干支歷

干支歷和農曆是兩套不同的曆法。干支歷又稱甲子歷,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曆,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作為曆法已施行了數 千年,它完全參照黃道地日關係創建,以立春為元旦,一個回歸年為一年。在當代農曆借用干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起點,這是籠 統的標註;「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古代曆法》一書中指出,干支紀年是從立春起算。

天干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 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干支歷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干支歷主要由干支紀年、干支紀月、干支紀日、干支紀時四部分組成。

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以天乾和地支組成共60個干支紀年(詳見上表格),以此往複,60年為一個輪迴。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 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數,所以每60年為一周期)。如1644年大概為甲申年 ,60年後的1704年同為甲申年,300年後的1944年仍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對應,因公曆和干支歷是不同的曆法,年份起點 不同。

干支紀月

干支紀月是由十二辰紀月發展而來,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 ,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由此知干支發明之初就是:干用於紀 日,支用於紀月。

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紀月,即為月建。在以鐘錶盤面理解日月五星的運行時,我們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會時的辰 位。古代曆法選冬至日且日月相會日(月朔日)為對應於「子」刻度,月針繞行一周約27天多,但此時作為太陽視運動的年針已前 行了約一個刻度,月針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趕上太陽進行日月相會,這時就相會於「丑」刻度,這樣日月相會日就會逐步發生在十 二刻度中,以此確定月建。不同朝代年歲開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這個是夏曆。而商曆是正月建丑, 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丑,三月建寅。秦歷是年開始於建亥,但仍稱十月。至漢武帝改歷,才復用夏正, 就是正月建寅為歲首(武則天改過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干支紀月自官方到民間一直有使用!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歲具注曆日》(伯3403)為例,各月起始點 的定義,並非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節氣,此故,二月就定義成從驚蟄(二月節)至清明(三月節)前一日,余類推。敦煌具注 歷以節氣為各月之始的規矩,或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但從現存各漢簡殘歷中,均可見到以朔日作為各月月建起點的情形。

干支紀月歌訣

干支紀月的推算較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經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有歌訣為證(寅月為正月 ,寅為虎,又稱「五虎遁元」):

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干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干從丙上起。

乙庚之歲戊為頭,——逢年干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干從戊上起。

丙辛必定尋庚起,——逢年干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干從庚上起。

丁壬壬位順行流,——逢年干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干從壬上起。

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干從甲上起。

干支紀月圖表

為了便於推算,把他們的關係歸納於此表:

月干公式:月干=年干*2+月支 (和超過10,直接取個位數)

例:求乙未年巳月天干?

解:巳月干=乙*2+巳=2*2+4=8=辛

與干支紀年始於立春相對應,干支紀月法採用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一個節氣,以交節時間決 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

紀月節氣表

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以及年天乾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干支:

干支紀月是干支歷的一部分,主要用於風水、術數等領域中,這使得干支歷一直在官方和民間都流行不衰。而事實上」正 月建寅」是與北斗七星在地球上所觀察的周年運動有關,與地球環繞太陽一周期的時間相同。

節氣表:

  節氣歌:

春雨(寅)驚春(卯)清谷天(辰),夏滿(巳)芒夏(午)暑相連(未)。

秋處(申)露秋(酉)寒霜降(戌),冬雪(亥)雪冬(子)小大寒(丑)。

月初為節,月中為氣

干支月,屬於陽曆月,每月含一節一氣,以節為始,以氣為中。月初為節,月中為氣。節氣歌中,每兩個字為一個月,第 一字為節,第二字為氣(例如,春雨-寅月,驚春-卯月)。

春季:寅卯辰,夏季:巳午未,秋季:申酉戌,冬季:亥子丑。

干支紀日

干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干支紀日始於魯 隱公三年周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 周平王五十一年,換算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因為儒略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 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曆月日日期會反覆一次循環。(公元4年本來 應為閏年,但因為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曆後,「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為「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 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

因為格里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閏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認定為閏年(這是因為按 照當代立法計算,四年一閏的規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經過400年大約會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個百年不算閏 年,則正好平衡),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 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覆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 ,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曆,每8000年,干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才會反覆一次完整的循環。 1912年2月18日,合漢歷(農曆 )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9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干支紀日比起記載某月某日,其優勢是非常容易計算歷史事件的日期間隔,以及是否有閏月存在。因為漢歷(農曆)每個 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沒有閏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則計算將會非常困難。至於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對應,則可以查萬年 歷。

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秦朝曆法,每年的第一個月為十月,然後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也就是出遊後 過了9個多月(不算閏月),駕崩了。計算此次出遊的總日期數。

解:從癸丑(第50天)到丙寅(第3天)總共是13天。所以總出遊日期數一定 是60n+13。9個月大約是270天,但270天並不是60的倍數,所以可以判斷有一個閏月;從而,n=5,總共出行10個多月,日期數為 313天。

用日期記日的失敗例子:從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

答: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只有1天。(錯誤)

原因:洪武三十一年有閏五月(共29天)。《明史》記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所以該問題答案應是 1+29=30天。

干支紀時

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晨子 )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時到1時是甲子時,但23時到24時是丙子時。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

日上起時亦有歌訣: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己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下表列出日天乾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干支,以北京時間(UTC+8)為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曆網 的精彩文章:

大寒節氣話養生,你要知道哦

TAG:農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