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靠譜中醫說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靠譜中醫說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靠譜中醫說

顏德馨 首屆國醫大師

1920年生於江蘇丹陽中醫世家,系孔子弟子顏回後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著名中醫藥家。曾榮獲「上海市名中醫」「全國名老中醫」、第三屆「上海市醫學榮譽獎」等多項榮譽稱號,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靠譜中醫說

導 讀

顏老說: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食物雖然與藥物一樣,都具有「四氣五味」,但食物的性質大都比較平和,如果說一種食品吃上幾天就能讓人的血脂、血壓明顯變化,那是無稽之談。食療養生的確有助改善體質,但通常都需要長期食用,才會見效。

01

膏方亦是方,需在醫生指導下按需服用

膏方是中醫養生的一種精華與傳統。冬季天氣寒冷,是萬物封藏的季節,此時適當進行調理進補,對一些慢性病患者以及亞健康人群能起到很好的療效。但膏方雖好,卻不能盲目迷信甚至急功近利,否則很容易陷入一些誤區。

補得不好,適得其反。吃膏方導致腹瀉、胸悶、胃口減退的例子屢見不鮮。中醫看病有一條原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也就是說,補的前提是身體有虛證。

現在的中老年人甚至中青年人中,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的人越來越多,這些富貴病與平時的飲食滋膩密不可分,這類人如果一味地吃傳統意義上的「補藥」,動輒人蔘、龜板、鹿茸、阿膠,只會令身體雪上加霜。

進補最忌人云亦云,切勿憑感覺自行買補藥服用。先請中醫進行診斷,明確自己的體質,然後對症下藥,才是明智之舉。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靠譜中醫說

膏方不能拘泥於傳統意義上的「補」,換個角度來理解,也就是不能一味求「貴」。

藥材再名貴,如果用得不恰當,人體不吸收,又有何用。秦伯未先生說:「開膏方的訣竅不外乎四個字:從輕發落。」顏老解釋說「輕」指劑量不宜過重、藥性也不能太重。保證葯的吸收,是中醫用藥的靈魂。如果過度服用人蔘、黃芪等補氣葯,會導致腹脹;過量服用紅參、鹿茸等補陽葯,會出現大便秘結、煩躁、血壓升高等反應;過分使用阿膠、龜板、鱉甲等滋膩藥物,會出現噁心、腹瀉等反應。

秦伯未先生當年制膏時,很少用阿膠等「葷膏」來收膏。清代葉天士也說過「胃以喜為補」,也就是說不管吃什麼葯、吃什麼補品,首先得要求胃的舒暢,只有胃吸收得好,才能達到養生祛病的目的。

開膏方時,無論從劑量、藥味的選擇,還是藥味的配伍上,都要遵循這一原則。顏老經驗是在眾多滋補之品中加入一些能消除藥物的黏膩之性、幫助脾胃消化吸收的藥材,比如蒼朮、木香、厚朴等。

葯的配伍不能隨意組合套用,除了要遵循「胃以喜為補」的原則,還要注意「動靜結合」。膏方內的補藥多為「靜葯」,有些滋膩難消化的可能會妨礙氣血的暢通,如配以辛香的「動葯」就能「補而不滯」。

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適當服用決明子、紅花、葛根、丹參等與補藥搭配,能起到固本清源的效果。

在吃法上,顏老提倡每天早上空腹用開水沖服,不主張一天服兩次。尤其是晚餐如果吃得油膩,再吃膏方,容易影響其消化吸收。

02

食療須細水長流,養生沒有秘訣

中醫自古就認為,治療疾病應「先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可見,食療有一定的作用與價值。但近來,那些偽大師、偽中醫誇大了食療養生的作用,誤導了不少人。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食物雖然與藥物一樣,都具有「四氣五味」,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性能,寒涼食物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等作用;溫熱食物多有溫經、助陽、活血、通絡的作用。但食物的性質大都比較平和,如果說一種食品吃上幾天就能讓人的血脂、血壓明顯變化,那是無稽之談。食療養生的確有助改善體質,但通常都需要長期食用,才會見效。

比如當今常見的糖尿病、脂肪肝等,大多是長期飲食不當的結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怎麼可能指望用一種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只有改變飲食習慣、平衡營養、增加運動、調整起居、消除病因,才能逐步改善。

更何況,不同體質、不同年齡、不同病情的人的飲食各有禁忌。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體質,盲目跟風,只追求所謂的功效,卻不管自己是否適合吃,那麼食物也會致病。

不得不指出,現在的「養生市場」亟需有關部門加以規範,無論是電視節目、書籍刊物,還是養生產品,可謂良莠不齊。(顏老把一袋印有能補血養顏字樣的「即食阿膠」遞到記者面前,這種阿膠被製成像糖一樣的小塊包裝。)「這樣的保健品,讓我這個搞了一輩子中醫的人感到傷心」。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靠譜中醫說

阿膠的確能補血,特別適合有虛勞之證的人,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吃,它有一定的禁忌。更何況,阿膠怎能即食?必須用酒烊開,才能入葯,起到應有的效用。這些傳統都是有學問的,豈能隨便改掉。

養生沒有捷徑,也談不上秘訣,無非是遵循那些最樸素的道理。顏老認為,生命在於「流動」。對老年人來說,要盡量吃得清淡些,口味過重,會內損臟腑。飲食宜溫熱、熟、軟,最忌生冷粗糙。老年人的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已經衰弱,而且大多牙齒不好,吃粗糙的食物容易損傷腸胃。

剛才說到開膏方的原則是「胃以喜為補」,其實日常飲食也是如此。「胃喜」是一種心理狀態,有食慾很重要,勉強吃自己不喜歡的食物,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古時就有名醫提出,不必過分苛求膳食的設計,病人想吃什麼就應該補什麼。無論是藥物還是食物,倘若食後胃中覺得舒服,則益於人體。否則即使是吃山珍海味,如果食後不適,脾胃運化不佳,反而對人體不利。飲食不過量、不吃不消化、「胃不喜」的食物,一切以「喜」為界。

03

重視精神調養,保持身心舒暢

從宏觀來看,養生是一種文化;對個體來說,就是追求一種心境。保持流動的心境,歸根到底是為了追求平衡,既包括心理的平衡也包含生理的平衡。

所謂「流動」,就是不吃增加腸胃負擔的食物、不穿過於臃腫厚實的衣服,因為衣著寬鬆,才能保持全身氣血的暢流。當然,流動還包括適當的運動,每天散步半小時以上,是顏老多年的習慣。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換句話說,就是情緒如不加以控制,太過激烈,就會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臟腑功能失去平衡。

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說法實在荒謬|靠譜中醫說

精神舒暢,血液循環才會好,生理的各項功能才能保持旺盛。

「精、氣、神」被歷代養生家譽為人身「三寶」。而「神」字,卻時常被忽略,現代人往往過分注重飲食、藥物的作用,忽視了精神的調養。保持信心和勇氣與養生祛病的確有著密切的關係。心情舒暢能使心理狀態平衡,從而保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而不良情緒則會使內臟生理機能紊亂,使疾病加重。意志堅強者,能增強抗病能力,意志怯懦者,往往經不起疾病的折磨。

摘自顏德馨先生接受《解放周末》採訪的實錄。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3.4。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每周一縷書香|警醫濟世三十論 醫雖小技與道通
六經辨證在臨床中如何用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