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得勢更可怕?當年「鑿壁偷光」的孩子後來竟變成了這樣
1.
早些年,天涯上出了一篇主題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熱文,引髮網友熱議。該文主要講述的是一群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在某市一銀行實習,最終銀行方面會擇優錄取幾個人。於是,在狼多肉少的情況下,爭奪開始。
爭奪者中,有出身官宦之家的,有書香子弟,有出身商賈的,更不乏眾皆平平者……當然,還有出身寒微的。而通篇文章中,給人感觸、思考最多的,恐怕還就是那個出身寒微之人。
這人叫治國,父母在農村務農,家境貧寒。但這治國自小勤奮,學習優異,大學表現也很突出。所以,本來從專業、性格、處世為人等各方面來看,他是很有希望「吃雞」的。但是,也僅停留於「希望」之中,而否定掉這一切的,卻是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某次,治國同銀行領導一起招待行里的貴賓客戶,在席散後,飯桌上剩下了兩包中華煙,治國想著自己的父親尚未抽過中華,於是就趁人不注意將這兩包煙給順走了。但事有不巧,這一幕偏偏就還被他的領導給看到了,與此同時,一種極差的、甚至極其厭惡的印象佔據了這位領導的大腦,也因此,他徹底否決了治國,雖然他後來也了解到了治國這樣做的本意。
但於事無補。
2.
長期在貧窮環境下形成的思維、視野缺陷,再在當前所處環境下的金錢、人脈、關係等資源的匱乏,疊加起來,所將導致的結果通常便是:難有大成!所以,那篇熱文通過一個個的實例重複地去論證一個事實:寒門再難出貴子。
其實曾經熱映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祁同偉,其人生軌跡之所以發生根本性變化,不也是因此嗎?他曾豁出性命去試圖闖出一片天地的夢想在向上無門面前,只好向梁老師彎下了單膝,同時也向著梁老師父親手中的權利將雙膝跪了下去……
寒門再難出貴子,不知道這能不能算是當前這個時代的奮鬥年輕人的不幸。這是筆者最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而話再說回來,無論多難出,古人還是為我們留下了「自古寒門出貴子」這一統一認識,並且當回望歷史長河時,還確實如此。關於箇中原因,在此不究,筆者還在思考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不是窮人得勢更可怕?
雖然針對這一問題,祁同偉依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我們卻不再作細述,而是將目光投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說一說當年貧苦卻勤奮到「鑿壁偷光」那個奮鬥青年。
3.
奮鬥青年姓匡名衡。
匡衡祖上世代務農,卻越務越窮,到了匡衡漸長大之時,窮更甚。但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匡衡還是未丟掉自己愛讀書的嗜好。於是在白天無時間讀書、晚上無錢買燭的情況下,他發現並利用起了牆壁上鄰居家穿射過來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這也便是「鑿壁偷光」故事的大概。其實關於匡衡的刻苦勤勉還有另一則故事,那就是匡衡在解決了光線問題後,書源又成了另外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窮人是萬難買得起書的。而為解決這一問題,匡衡便給有書的有錢人家打工,且不要工錢,給借書即可。
就這樣,匡衡靠著自己的一把勤奮,硬生生地掌握了許多知識,尤其解讀的一手好《詩經》,以致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匡衡幾乎成了這方面最為權威的專家。天道酬勤,匡衡之名竟漸漸傳到了當時太子的耳中,並還得到其的重度賞識。
但是,在這位太子還只是太子之期,匡衡的仕途其實並不景氣。可及待太子登基之後,也即為漢元帝時,事情便大不一樣了,幾乎完全進入平步青雲狀態:從郎中到博士,從御史大夫更直躍丞相之位,並被封為樂安侯。
一貧民一躍到人臣之極,匡衡的過人之處可見一斑,但同時不得不補充的是,匡衡即便生猛如此,在其為官的一生中,卻也似浮雲掠影,未留下什麼可歌可泣、可作為後人談資的東西。且反倒是他仕途晚期做的一件壞事,倒偶爾被人提及。
在當時被封侯之後,是有封地、有食邑的,而作為樂安侯的匡衡,封地達31萬畝。也即是說,這方圓31萬畝土地的稅收,幾乎全部到了他們老匡家庫房。但是,對這一切,匡衡似乎並不滿足,他不想單純地富,他想富的流油。
於是,他通過鑽地圖有誤的空子,又非法侵佔土地4萬餘畝。後來也正是這份貪心,讓他又從仕途的神壇回到了庶人之位,並且將他曾經刻苦勤勉、鑿壁偷光的經歷打了很不小的折扣。
這就是人,窮時食不果腹,卻心懷天下,可一旦一朝為富人,卻又只顧個人利益,不惜盜用國家公器、不惜搜刮大多窮苦之人的那點膏脂。就像陳勝得志之後,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時,都完全忘掉了自己的初衷一樣。
這讓人覺得,有時候窮人得勢,變得會比富人更可怕、更可怖。
【注】該文通過二三個例,卻試圖去論證某些規律,不免牽強,但也僅希望能引發讀者的思考,欠慮之處,還望包涵。
文 / 起叔
圖 / 網路
TAG:起叔讀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