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地名背後的故事,原來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故事!
媽祖故鄉莆田,古時不叫「莆田」,而叫「浮田」,境內的涵江,古時也不叫「涵江」,而叫「涵頭」。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莆田這個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而七州地方卻人煙稠密,極為繁華。有一天,太上老君正在專心煉丹,忽接王母娘娘瑤池赴會之邀,於是就交待童子,再過兩個時辰,就關好煉丹的爐門,自己匆匆赴會去了。過了兩個時辰,童子在關爐門時,不慎弄落爐內火星,火星隨風飄下人間,落在七州地方。突然,山搖地動,惡浪滔天,頃刻之間整個七州全部沉入南海的汪洋之中,而汪洋大海之中卻浮出一塊陸地。原來,整個陸地是由「地牛」馱著的,不料那煉丹爐掉下的火星,正好落在「地牛」背上,牛背被燙著,驚醒過來,只輕輕一動,七州陸地便成了「七洲洋」。
再說,浮出的陸地,漸漸地就有人來墾荒植田,人們就叫這地方為「浮田」。到了陳朝置縣時,莆田還沒人能講純正的普通話,朝廷錯把「浮田」作「莆田」,因為莆田方言「浮」與國語「莆」近音。人們把此事上奏,陳朝廢帝陳伯宗,明知自己錯了,如果改過來,有失顏面,於是厚著臉皮,將錯就錯,欽定「浮田」為「莆田」,從此沿用至今。因為莆田是從海上浮上來的,所以「沉七洲,浮莆田」的諺語仍流傳至今,當年上輩漂泊下南洋時,都說經過了「七州洋」呢!
莆田境內有個叫涵江的地方,至今俗名仍叫「涵頭」。「沉七洲,浮莆田」後,涵江一帶儘是海灘地,到了唐朝時,就有人在海灘地上開墾荒地,鑿塘儲水,築涵泄澇,灌溉農田。貞觀初年,人們在涵江北部開鑿了「氵頡洋塘」,它與「儲泉塘」、「永豐塘」、「瀝潯塘」和「國清塘」成為當年莆田著名的五大水塘。現在塘頭人的祖先,便是定居古氵頡洋塘頭的涵江先民之一。
人們開墾荒地多在水塘、水涵周圍,這樣易於泄澇蓄水,一旦雨季來臨,江河之水暴漲,為了不使農田受淹,余水便通過水涵排入海里,現在涵江尾梨巷周圍,便是當時水涵頭之一,人們就叫這個地方為「涵頭」。
唐朝肅宗年間,莆田黃姓的入莆始祖桂洲刺史黃岸,因愛「延福山水之秀」,遂定居「涵頭黃巷」。「涵頭」最早見於籍載的便是《莆陽黃氏族譜》。
「涵頭」與莆田方言「紅頭」同音,後人覺得俗氣,因為水涵外是海,水涵內是江,後人便雅稱「涵頭」為「涵江」。清朝陳池養曾有《涵江》詩云:「山懸重囊入海際,源匯溪海迥地勢。劉氏初開水心河,涵江得名起宋世」。
「涵頭」自南宋起雅化為「涵江」,但至今老一輩人仍俗稱「涵江」為「涵頭」。
TAG:涵江風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