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愛說不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會說話的父母
好友Z目前全職帶兒子,最近小不點兒進入了「Terrible 2」時期,Z無奈地跟我說,每天獨自應對這個越來越有主見的娃,感覺有點頭大,每天不是問為什麼就是在說「不」。
「該刷牙了,快來刷牙。」「不要。」
「一會上車要坐到安全座椅里。」「不行。」
「垃圾桶太髒了,不摸不摸。」「不」
和孩子相處的一天中,這樣的場景太常見了。美國《兒童發展》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幼兒(特別是2歲和3歲的孩子)每小時與父母產生「爭執」大概有20-25次。
可能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一個小時要「公關」這麼多次。對於這個階段愛說「不」的孩子,我們該如何應對,有幾個小方法和大家分享下。
1.對話中創造積極的說法
記得喆小時候吃飯,不愛吃的東西含到嘴裡後,坐在餐椅上的他會轉身直接呸呸地吐到地上。幾乎每次都要強調一遍「不要把吃的吐到地上」,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孩子的感官處理是處在第一位的,首先會排除自己的不適感,對於我強調多次的「不要」根本沒有聽進去。
外出的時候,和喆說「不要踩井蓋,危險!」下一秒,他是雙腳直接蹦到井蓋上的。
很多時候,孩子聽一句話的時候,是在提取個別的詞,比如不讓摸插座,他會理解「插座」這個詞,對應「摸」這個動作去而後照著去做,以為是在執行我們的命令,這跟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
如果在對話中換個積極的說法,比如吃飯的時候提前抽一張紙巾放到他的餐椅上,告訴他,「吐在紙巾上。」在遇到井蓋的時候,告訴他「從水泥路上走過去。」在摸插座的時候告訴他,手離開插座。通過在對話中創造更積極的說法,來引導孩子的行為,孩子多半不會排斥。
2.避免提出行或不行的問題
坐安全座椅這個問題很多小寶寶會有點小情緒,喆坐安全座椅反抗的時候,爸爸會經常給他講大道理:不坐到安全座椅里,剎車的時候會飛出去,撞到大腦袋會疼。原本有點小排斥,聯想到撞腦袋還會疼,小盆友就更加不願意坐到安全座椅里了。
後來,我和爸爸商量,不強調他坐不坐安全座椅,而是強調他用什麼方式來坐安全座椅。比如,托馬斯迷的喆,我們會問他,今天是帶亨利還是帶高登坐安全座椅?
這樣的問答模式適合多種情境,洗澡的時候不說「該洗澡了」,而是問,「今天要泡泡多的的沐浴露還是泡泡少的沐浴露?」就算他不想洗澡,但我們的提問讓他專註於決定他要洗澡的種類,逆反心理也就會消失了。
3.教會拒絕的禮貌用語
雖然朋友Z對於孩子做什麼都喊「不」的行為很苦惱,但一次相處中,她應對孩子說「不」的一點做法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她給寶寶夾胡蘿蔔的時候,小朋友反抗說,不吃胡蘿蔔。
Z是這樣引導小朋友的:媽媽,我不吃胡蘿蔔,謝謝。
孩子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心情是不是會好一點,也不會更多關注孩子挑食的問題了。
4.及時讚美
最近我有意識地會讓喆參與到一些家務中,比如我掃地的時候會讓他幫我拿一下簸箕,前兩次喊他幫忙的時候,他還屁顛兒屁顛兒地跑道衛生間幫我拿出來。第三次的時候,這個小孩居然跟我說:你不能拿掃把的時候一起拿么?
很傷感啊,有木有!「懟」得我無話可說,還在一旁傻笑。
再後來找他幫我的時候,我會先說,喆喆是個助人為樂的小朋友,你現在幫媽媽去把簸箕拿來好不好?
當聽到我先肯定他的行為的時候,他就更樂意去做。讚美孩子積極的方面,而不是只注意負面情緒或者不好的表現,可以用積極的態度引導孩子。
5. 控制自己說「不」的頻率
開頭提到的美國《兒童發展》雜誌的研究可以看出,一天中我們和孩子說「不」的頻次很多,「不」出現的頻次越多,孩子也會越不在乎。我們可以用其他說法代替「不」,給孩子解釋清楚原因,坐到安全座椅上才能去遊樂場玩,玩具收好以後才能開始吃飯。或者對於孩子想嘗試的事情,多給一些空間,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天吶,這個讓孩子更專註、更聰明的玩具,卻往往被父母忽略了
※媽媽是世上最大的騙子
TAG:北京閆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