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左傳》里的會盟暨隱公小結

《左傳》里的會盟暨隱公小結

記得小學初中時候,經常看到哥倆好的男生們,一起效仿桃園三結義,拜個把子,稱兄道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不記得他們有沒有割手指了。但是電視劇里肯定有的,以至於一直以來我以為的歃血為盟就是割破手指在碗里放幾滴血。

隱公元年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隱公八年 公及莒人盟於浮來,以成紀好也。

大意:元年三月份的時候,魯隱公和邾儀父在蔑這個地方會了個盟 八年,隱公和莒人在浮來這裡會了個盟。

會盟,乍聽起來就是雙方坐下來聊聊天再簽個戰略備忘協議什麼的,然而,春秋時的會盟真的這麼簡單嗎?

當然不是的,《周禮·司盟》「掌盟載之法」註:「載,盟誓也,盟者書其辭於策,殺牲取血,坎其牲,加書於上而埋之,謂之載書。」

這段的意思是說,盟法,先在地上挖個穴或者洞,在洞上殺牛、羊或馬作為祭,割下它的左耳,用盤子裝,取它的鮮血,用敦(音對)盛之。讀盟約以告神,然後參加盟會者逐一微微飲血,古人謂之歃血。完畢後,把盟約正本放在祭品上一起埋起來,副本就每個會盟者各帶一份回家。

我們現在常說山盟海誓,好像盟誓是一家,在《左傳》里,盟和誓是兩個概念,盟是對所有參與人言行的約束,誓是發誓者對自己言行的約束,簡單來說,誓可以認為是簡單的盟,不用歃血,沒有盟書,就像哥倆好的男生們。盟是升級版的誓,主要用於諸侯君臣大夫間。

打個比方,某人作個手勢,伸向空中,說:我某某,如果不信守誠諾,就天打五雷轟。

這個叫誓,從字型上也可區別,誓是言字底,是用嘴說的,盟是皿字底,它的甲骨文字型就是底下是個盤,中間放著牛耳。

那麼盟約會怎麼寫呢?

鑒於隱公里寫對盟約的描述比較少,我們往後看:

魯僖公二十八年 :……癸亥, 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 要言曰:「皆獎王室, 無相害也! 有渝此盟, 神明殛之。俾隊其師, 無克胙國;及而玄孫, 無有老幼。」

僖公二十八年主要說的是晉楚城濮之戰,這段的大意是:二十六日,王子虎和諸侯在天子的庭院里起盟,約定說:「我們全部輔助王室,不要互相傷害!誰要違背盟約,就要受到神的誅殺,使他軍隊顛覆,不能享有國家,直到你的玄孫,不論老小。」

魯僖公二十八年 : 六月, 晉人復衛侯。寧武子與衛人盟於宛濮, 曰 「:天禍衛國, 君臣不協, 以及此憂也。今天誘其衷, 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 誰守社稷? 不有行者, 誰牧圉? 不協之故, 用昭乞盟於爾大神以誘天衷。自今日以往, 既盟之後, 行者無保其力,居者無懼其罪。有渝此盟, 以相及也。明神先君, 是糾是殛。」國人聞此盟也, 而後不貳。

大意:六月,晉國人聽任衛侯回國。甯武子和衛國官吏、大族等在宛濮結盟,說:「上天降禍衛國,君臣不和諧,所以才遭到這樣的憂患。現在天意保佑我國,讓大家放棄成見而互相聽從。沒有留下的人,誰來守衛國家?沒有跟隨君王的人,誰去保衛那些牧牛養馬的人?由於不和協,因此乞求在大神面前明白宣誓,以求天意保佑。從今天訂立盟約之後,在外的人不要仗恃自己的功勞,留下的人不要害怕有罪。誰要違背盟約,禍害就降臨到他頭上。神明和先君在上,加以懲罰誅殺。」國內的人們知道了這盟約,才沒有二心。

大家有沒有發現,盟約的用詞是有套路的,先是表忠心,忠於周天子或者各自的諸侯國,再來就是詛咒。而且詛咒也有套語,如」有渝此盟(或間茲命),

明神殛之, 及而玄孫」等等,公式為,盟約=表忠心+詛咒。

那麼誓辭又有沒有套路呢?

繼續往下看:

隱公元年五月,…遂置姜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鄭莊公恨其母親姜氏包庇弟弟攻打其都城,把他母親趕出都城,安置在城穎,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魯僖公二十四年 :…公子曰:「 所不與舅氏同心者, 有如白水。」投其璧於河。

這一則誓約是晉公子重耳罹難後將要回國在黃河邊面對濤濤河水指河神為證發給舅父的, 他發誓如果不與舅父一條心, 請河神明鑒。

魯襄公 十九年 :宣子輿而撫之(荀偃)… , 乃復撫之曰:「主苟終, 所不嗣事於齊者, 有如河。」

當時荀偃得了惡瘡,

頭部生疽, 渡過黃河時病危,襄公十九年二十九日病死, 卻沒有閉眼。樂懷子便對屍發誓:您死去以後,

如果我不能繼續從事於齊國的事情, 有河神為證!

你看,誓辭也是有句型的,「所不…..者,有如……」用反問來加強語氣,然後指神明為證,卻又不說出違背誓言將會受到如何的具體懲罰。

到此,我們知道,盟是一件很重要的政治事件,那麼盟書又長什麼樣子呢?

侯馬盟書 山西博物院藏

侯馬盟書,春秋晚期晉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 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用毛筆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字跡一般為硃紅色,少數為黑色。字體近於春秋晚期的銅器銘文,數量共有5000餘片。

周王室東遷之後 ,王室之威嚴就逐漸下降,諸侯國之間大小戰爭不斷,禮崩樂壞開始萌芽,弭兵之會只是暴風雨之前短暫的寧靜,大家都在等待一個機會,於是,在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聯手對晉國進行了瓜分,史稱「三家分晉」。而侯馬盟書的出土地侯馬就是晉國在春秋晚期的都城新田。

這裡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在8年多時間裡,產生了5000餘片盟書。

據專家統計參盟人有152人之多,且有許多「尋盟」(反覆舉盟)的現象。這代表了什麼?

在那樣一個動蕩的世道下,人與人之間都缺少信任,一定要寫下來,再咒一咒才彼此安心,所以才有了「世道交喪,盟詛滋影,非可以經世軌訓」(《穀梁傳·隱公八年》),以至於後來孔子才會對子貢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我們再來看看在盟上用的器物是長什麼的,一種是盤子是大家都知道的,

春秋 夔鳳紋三足盤 山西博物院藏

那敦長什麼樣呢?

戰國 晚期 青銅雲紋敦 上海博物館藏

青銅器里青銅的定義按文物考古界來講,含義比較窄,指有一定比例錫、鉛的銅基合金。也就是說含有一定比例其他金屬元素而不含足夠的錫、鉛的,嚴格地說不算青銅。

人類古時候在地面上能直接接觸到的金屬只有兩種,一種是黃金,一種就是銅,銅礦冶煉出銅,所得即純銅,或稱紅銅。但是紅銅比較軟,成形不理想,所以就加入錫或鉛,形成青銅,另外銅還有黃銅和白銅。所謂「青銅器研究」嚴格來說還會包括不是青銅的東西,這個名稱的由來主要是國際上用bronze一詞,但實際上用銅器會更好些。

古時把銅稱為金,青銅器稱為吉金,青銅器上的銘文就叫金文,從商周到秦漢,很多青銅器上都有鑄刻的銘文,古物上有文字,歷來都是非常珍貴的研究材料,

在當時,精美的青銅器被製作出來用以各種紀念,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青銅器,而這些有銘文的器物為證明史實提供了最好的實物資料。

比如:

隱公四年,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1955年,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就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就是對蔡國歷史封地,以及吳楚蔡之間關係最好的實物證明。

春秋 蔡侯申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春秋 蔡侯申方鑒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最後附上對隱公本人的小結:

魯隱公這個人物讓我覺得很矛盾,他在位的這十一年中,在外交方面,魯國與其它國家的關係都比較和平,遠一點的,隱公元年,與宋和好。隱公六年,與鄭修好。近一點的,元年,與小邾國盟,二年,嫁女與紀國,八年,和莒國盟。十一年,還調停了滕國和薜國朝拜先後次序的問題。可以看出,他對本國和其它國家間的狀態和形勢能看得非常清楚且處理也很到位。

然而,內政方面,隱公元年,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郎這個地方就在隱公五年公矢魚於棠的魚台縣東北,這裡嚴重懷疑隱公真的是想去看魚嗎?新做南門,不書,亦非公命也。隱公真的連自家造個門都管不了嗎?他到底是怎麼想的?隱公四年,宋公使來乞師,公辭之。羽父請以師會之,公弗許,固請而行。羽父專橫,不聽號令,私自出兵,隱公居然壓制不住,仍讓其執掌軍政。隱公五年,不顧臧僖伯的苦心長篇勸阻,硬要公矢魚於棠。隱公十年,羽父先會齊侯、鄭伯伐宋。此時帶兵的還是羽父,且先會同其它兩國首腦進攻,根本沒有把隱公放在眼裡。

魚台縣

想隱公繼位之初,衛侯來會葬,隱公以攝政的理由不見。三年,隱公生母君氏卒時,也以僅攝政的理由,不赴於諸侯,不反哭於寢,不祔於姑。多麼清醒的認知啊,可能繼位剛開始是清醒的,等坐在那個位子上幾年之後就開始神志不清了,我不能臆測隱公到底啥想法,但他的不堅定多多少少成為後來羽父弒君的導火索,《謚法》:「不屍其位曰隱」,這隱字真是恰到好處。用高士奇的話來總結就是,魯隱公之失,不在於讓位,而在於讓位之道考慮不周。

下面是腦洞時間:

1/隱公對外的作派讓人覺得他並不是一個優柔的人,他能明洞政局並根據本國的情況作出妥帖的應對,那麼他對國內羽父費伯等的放任是不是也會事出有因呢?

性格軟弱?看了很多資料都說是因為隱公性格軟弱才導致了最後的悲劇。然而我不覺得他性格弱,宋國瞞報的時候,他也是怒了的,想來其中必有隱情吧。一果必有一因,是不是因為當初隱公桓公的繼位鬥爭非常厲害,羽父費伯等人為擁立隱公一派?且羽父費伯本就是叔父輩的存在,所以隱公上位後才放縱一些人恣意妄為。兩公之間的鬥爭其實是大夫間的鬥爭,這其中又涉及到各個氏族集團利益,氏族又影響到朝政,所以隱公能採取的方法,只能是放任。並非不願,實為不能。

或者就是我想多了,羽父費伯支持隱公就是因為他是個好人或者正是因為他庶出的地位,軟柿子比較好拿捏。

2/隱公本身的身份定位問題,我想這恐怕也是隱公的一塊心病,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們來換位思考一下:首先你被父親搶了老婆,而這個原來是你老婆後來變成你媽的這個女人生的兒子,終將會成為未來的國君,在他長大之前,你還要幫他做個代理管家。

想想就覺得很悲催,唉,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是你,你會沒有想法嗎?隱公繼位時大概35-40歲,此時的桓公在6-7歲左右,這些年歲,守著一顆初心不變,怕是不太容易,更何況是在那個位置之上,如果他真的要還位,為何不索性昭告天下,是他不想告,還是不能告?羽父讓他殺桓公的時候,他為什麼不狠狠心殺了羽父?或者就此殺了桓公?不不不,他不會殺桓公的,不會。那麼羽父呢,大概是實為不能吧。還是留個問號吧,慢慢想,慢慢解。

魯國,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歷時790年。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

魯隱公 公元前722年-前712年,名息姑,第十四代國君。

關於《春秋左傳注》

這是本很神奇的書,從什麼方面去研究都會有所收穫,光一個會盟就可以寫很多,讀多少遍都不嫌多,本來以為讀懂的地方,再回過頭去看好像又發現了新大陸,經傳好不容易看懂了,又沉迷在注里不可自拔,微言大義一開始可能看懂了或者覺得懂了,十有八九並不是,個人覺得有這個誤解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因為字認識,第二點,若意義能猜上八九分就覺得自己讀懂了。直到後面再結合史實政治再往前想想,啊,原來這裡用這個字是這麼個意思。裡面的人物也都是很有個性,有血肉,像個人。寫的時候也覺得好像剛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有了一個新問題,剛有一個靈感,一會兒又舊了,很好很好,哈哈,很有趣。吹滅讀書燈,滿身儘是月。

新年裡,感嘆一句,幸好參加了讀書會,不然就會錯過你們,錯過這部經典了。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蟻術集 的精彩文章:

TAG:蟻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