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近構築「地下長城」的幕後英雄,聆聽他們談「戰爭」

走近構築「地下長城」的幕後英雄,聆聽他們談「戰爭」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一條戰場法則亘古不變:制勝的前提不僅有鋒利的矛,還有堅固的盾。

防禦是作戰的基本類型之一。在信息化戰爭時代,礪劍與鑄盾對打贏同等重要,尤其是在防護工程技術領域,誰掌握了核心技術,誰就能在未來戰場贏得主動。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是從事全軍國防工程和全國人防工程科研論證、勘察設計、技術審查等任務的重點科研單位。他們先後承擔和參與了新中國第一個重要防護工程、第一條軍用水下隧道等國家級重點工程的技術諮詢和保障任務,累計完成重點工程勘察設計項目2400餘項、科研論證課題600餘項,獲國家、軍隊和部委級優秀設計科研成果獎210餘項,為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什麼是戰爭?

炸彈從天而降,導彈精確打擊,巨大的爆炸聲中,高樓大廈頃刻間化為廢墟,橋樑、地面工事紛紛被摧毀。這是戰爭帶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

戰爭,讓世人警醒:炸彈來了,普通民眾更多的是依託防護工程減少生命財產損失。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多場高技術戰爭表明,防護工程作用不但沒有削弱,而且更加重要。

在防護工程科研設計領域,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承擔著全軍國防工程和全國人防工程科研論證、勘察設計、技術審查等任務,被譽為構築「地下長城」的幕後英雄。1月下旬,記者走進這支團隊,聆聽他們談「戰爭」。

矛日益鋒利,盾該如何強化?

大山深處,渺無人煙,這裡是築夢者的家園。

2017年12月上旬,記者乘坐的軍用越野車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懸崖峭壁、溝壑險灘盡收眼底。歷經顛簸和數道「封鎖線」,車輛停在了某重點工程。

「這就是我們負責設計改造的重點工程,需要緊跟信息化戰爭的特點重新設計,時間緊任務重,特別是在專業技術上是一次很大的挑戰。」高級工程師永剛介紹說,這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它屬於老舊工程改造,在上世紀50至80年代經曆數次施工,局部變化很大。

過去,永剛一直從事人民防空工程的設計建造。1999年,他臨危受命接手國防工程的設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響應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國家建設了一批國防工程,形成了威懾力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軍事科技迅猛發展,我們不能躺在前人的成果上睡大覺,因此改造升級老舊工程成了重要工作。」永剛說。

新型武器有多厲害?《封神演義》中,有一位能鑽地的小神叫「土行孫」。現代兵器中,也有一款專門鑽地的「土行孫」,它就是各國都在研製的鑽地炸彈。據悉,鑽地炸彈與同等威力的普通炸彈相比,體積小、重量輕,不僅可以破壞地下軍事目標,也可用於攻擊藏在深水下的潛艇等目標。

正因如此,永剛成為項目負責人之後,上級給他指派了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兩名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作為顧問,同時讓時任某設計所總工程師全程指導。「這是我的榮光,我趕上好機遇,得到了大師指導。」直到今日,已是高級工程師的永剛仍感念那段經歷。

2005年,經過幾年的打磨,永剛的團隊呈上去的某重點工程施工圖通過專家審核。「這一仗打得乾淨利落,工程改造再無任何障礙。」當初誰都不願意碰觸的難題迎刃而解,軍內同行都為該團隊豎起大拇指。

「信息化戰爭和傳統作戰形態有很大不同,我們必須將防護標準提高、再提高。」該設計團隊另一名高級工程師向軍認為:「這些年,『矛日益鋒利,盾該如何強化』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們不僅要研究透新型武器的特點,還要設想各種突發情況,考慮到所有不利因素。」

鑄盾之路充滿艱辛、布滿荊棘,但設計人員從未放慢奮進的腳步。有一次,向軍受領某重大工程設計任務,赴現場勘察,車輛行駛在山路轉彎處突然失控,連車帶人栽進了溝里。他和項目組成員帶著滿身傷痕,忍著劇痛,草草處理傷口後,繼續上山執行任務。

白天上山踏勘,晚上研究方案。第二天清晨,他便向專家組進行設計方案彙報。緊跟著,他奔赴外地參加研討會。他愛人帶著心疼的語氣發牢騷:「一聽任務就興奮,一干工作就不要命。」

「該工程選址非常好,充分利用當地山體最大自然防護層厚度,主軸線、出入口、軍事禁區、安全範圍等方案也滿足設計要求。」專家考評組給予的評價,就是對向軍的付出最好的肯定。

技術創新,如何用到工程?

設計精品工程,要滿足戰技要求,技術創新是關鍵。

2017年初冬時節,某設計團隊首次採用無人機搭載磁力儀、激光雷達和傾斜相機等設備,對既定區域進行飛行航測,實現了國防工程勘察設計領域技術新突破。

「這才是科技創新在國防工程建設領域的真實寫照。」全程參與了此項目的工程師王征告訴記者:「我主要負責有關工程設計部分,這幾年,我明顯感覺部隊對工程設計更加註重應急應戰,對創新成果的運用期盼值越來越高。」他舉例說,隨著實戰化的深入推進,跨區聯合演訓成為常態,特別是在邊海防地區、無社會依託、偏遠山區等地域,用四平八穩方式搞保障駐訓工程已不符合戰場建設實際,需要積極借鑒各國軍隊特別是發達國家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有益經驗,積極探索滿足部隊提高實戰化能力的工程建設新模式。

創新是科研的靈魂。如何將技術創新運用到國防工程實踐中去?記者走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豐峻的辦公室,聆聽背後的故事——

那是上世紀80年代,某工程設計中項目組遇到的情況是:當地圍岩條件極差,上千米長的坑道大部分為磚紅色黏土岩,如按照常規方法支護會大大增加施工風險。

這個國防工程設計團隊針對磚紅色黏土岩特點,提出新的支護方法,填補了技術空白。結合該項工程實際開展的《圍岩分類及其在被覆設計中的應用》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暖通專業設計組看上去並不顯眼,高級工程師姜建中介紹,由他親自設計研發的工程內部環境保障技術,作為暖通專業的創新成果,目前已經成功應用於數個工程,真正做到了廢熱利用節能環保。

「設計靈感來源於空調交換機的工作原理,」姜建中說起設計理念滔滔不絕:「工程內部的水庫就相當於交換機,我們將工程機房產生的廢熱集中輸送到水庫中去,水庫升溫後再將溫度較高的水流輸送到溫度較低的各個房間,在房間升溫的同時還達到了除濕的目的,這樣便解決了工程內部各功能房間冷熱不均和潮濕的難題。」

「我們通過靈活多變、科學合理、綜合防護的手段,將各方要素統籌考慮,最終確保工程既滿足戰技要求又各具特色。」高級工程師王吉遠這樣概括他們的工作。前瞻的視野,紮實的技術,科學的方法和密切的協作,這些就是設計創新的基石。

專業技術壁壘,如何突破?

「突破專業技術壁壘,需要新鮮的思維和靈感。」這是該國防工程設計團隊的「制勝法寶」。

幾年前,該團隊受領了位於東北嚴寒地區的一項工程的設計任務。當地特殊的高緯度條件,給工程帶來很多技術難題。該所考慮到骨幹技術人員常年設計低緯度地區工程,可能存在思維定式,便出人意料地安排僅入伍工作3年的工程師王毅擔任該項目組負責人。

恰逢冬季,大雪封山,出行極為不便。王毅毫不畏懼,克服重重困難,數十次往返工程勘察現場。

起用新人,老將護航。設計研究所特意安排老專家,對王毅進行實踐指導,共同解決技術難題。如今,該工程已經成為當地標誌性建築,不僅受到使用方的高度評價,成果還獲得了部級優秀工程設計獎。

數年前,面對未被攻克的多個學科交叉的現實難題,該國防工程設計團隊選派剛剛碩士畢業的工程師吳華傑赴解放軍理工大學攻讀博士,重點進行相關課題研究,有力推動了科研工作的創新發展。2008年,他參與的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該國防工程設計團隊主持的多項大、中型國防工程的設計科研任務中,年輕人活躍的身影隨處可見,這些新鮮血液猶如一股股清風為設計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

「80後」女工程師郝淑娜,從畢業後就加入設計方案團隊,擔負多項重點工程的設計任務,完成軍內規劃及單體建設項目100餘項,顯示出較強的專業基礎和創作能力。

在某項重點工程建設任務中,她作為工程負責人之一,克服家庭困難,積極主動擔綱完成從整體規划到施工圖的全過程。該項目地質環境異常複雜,遇到10餘項技術難題。那時工作經驗並不十分豐富的郝淑娜,面對工作壓力和諸多困難,反覆研究論證,多次修改方案,最終出色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有效助推了部隊戰鬥力的提升。

目前,該國防工程設計團隊擁有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8名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19名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24名國家一級註冊結構師,為我軍防護工程研究設計打造了一道堅固的「人才盾牌」。

(楊軍安、楊亦文、程榮)

相關閱讀

防護工程:打贏未來戰爭的「智能堡壘」

新技術革命為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帶來了深遠影響,防護工程建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建設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的防護工程體系,讓防護工程成為打贏未來戰爭的「智能堡壘」?圍繞這一話題,記者採訪了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專家衛東。

記者:防護工程的建設發展始終與戰爭形態密切相關。無論是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還是機械化戰爭時代,人類都構建了適應當時軍事需求的防護工程。那麼,信息化戰爭時代對防護工程建設又提出了什麼樣的新要求?

衛東: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進攻性武器「看得更清、瞄得更准、打得更狠」,這就對作戰指揮的穩定順暢、武器裝備效能的充分發揮,以及有生力量的生存安全構成了更為嚴重的威脅,防護工程建設必須緊跟戰爭形態、作戰樣式和武器裝備的變化不斷發展。

「中國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一次闡明了我國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在這種大背景下,未來戰爭對於我們而言,主要是攻防結合的現代化體系作戰,防護工程作為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美軍擁有世界最強的進攻力量,仍然十分注重防護工程建設,修建了能夠抵禦近百萬噸級核武器觸地爆炸的夏延山指揮工程。有資料顯示,美國在其他地點可能已經或正在建設防護能力更強的指揮中心。我們必須緊緊圍繞提高基於網路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加緊防護技術研究,加快工程建設步伐,加強國家防護體系建設,為打贏信息化戰爭構築堅實盾牌。

記者:我們已經了解到信息化戰爭中「矛」的鋒利,有沒有措施能夠挫其鋒芒呢?

衛東: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偵察裝備和打擊武器再先進,也有其限制因素,採用相應的手段便可讓「矛」失明、失准甚至失效。

近幾場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中,大量運用了隱真示假、以假亂真的偽裝措施,安裝與真目標反射頻率相一致的頻率發射器,對準確判明目標帶來很大幹擾,使得昂貴的精確彈藥準確投向假目標,取得了很多戰術勝利。伊朗通過技術誘騙手段成功捕獲美國無人機,說明發展引偏致偏技術對抗精確制導武器大有可為。又比如,借鑒反應裝甲原理,在防護工程外圍加裝主動遮彈層,可以實現對來襲彈藥的誘爆。這些都是防護工程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

記者:在未來信息化戰爭條件下,人防工程還能發揮哪些關鍵作用?

衛東:信息化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對戰爭潛力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只有最大程度地確保潛力安全,才能最終打贏戰爭。人防工程的主要任務是有效掩蔽人員和物資,減少國民經濟損失,保存戰爭潛力,支持持久戰爭。平時可以支撐地下快速軌道交通、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等經濟建設,戰時不僅能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還能較好地配合和支援軍隊作戰,甚至可以作為軍事指揮場所,為部隊隱蔽行動提供條件。

記者:如何把防護工程打造成適應未來戰爭的「智能堡壘」?

衛東:信息化戰爭是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對抗,在偵察與打擊一體化的威脅面前,傳統的隱蔽抗力型個體防護,已經無法應對雷霆萬鈞的攻勢。

總的來說,需要在信息防護、主動防護、體系防護等方面去拓展創新,注重防護工程與聯合作戰鏈條的高效耦合,注重工程節點的網路互聯,通過信息嵌入、系統集成、體系融合,構建堅固堡壘。

記者:對新時代防護工程建設發展,您作為一名老防護人,有哪些思考?

衛東:當前,戰爭形態正加速向以人工智慧、無人系統等技術主導的新形態演進,戰爭理論、作戰樣式、武器裝備不斷發展,將深刻影響和改變未來防護工程建設模式。防護工程科研設計需要打破陳規定勢,研究一批具備顛覆性特點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新手段,實現全面跨越式發展。

未來防護工程科研應牢牢把握戰略機遇,以面向部隊的實戰需求為牽引,大力創新科研設計模式,攻關研究一批能用、管用、好用的創新成果,加速實現理論向戰場行動的轉化、科技向工程和裝備的物化,打通「防護工程規劃論證-科研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管理-效能評估」鏈路,提高防護工程建設發展核心能力。

(趙傑 程榮)

刊於今日《解放軍報》10版

軍報記者微信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蜂群襲來——我們擔心的恐怖襲擊終於出現
服氣!這組「麻辣女兵」變形計夠辣!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