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逸書院:「凵字底」部首漢字田英章工筆楷書技巧
「凵」在很多時候被人們理解為「山字底」,實際上這個部首還有自己的讀音與意義。讀音:[kǎn]。意義上同「坎」字。在筆者理解,這個部首代表的意義就是在平台上「凹」下去一個坑,形成一個土坎。這個山字底因為兩個筆畫形成了左右下底三個面上形成一個半封閉形態,位置空間最好在整個主方塊字空間佔比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之間。如果佔用比例太大,整個字就會顯得不協調。
圖:田英章先生關於「凵」部首書寫技法說明而
而田英章先生在他的?作中,則這樣建議「凵部首」的書寫建議:「左右兩豎不要太高、太長,宜短促而有力,右豎筆要長於左豎筆。橫筆要略微抗肩。」實際上,「凵」字底,左右兩個豎都稍微向下向內收斂一些,形成一個向上開擴氣勢。如果兩豎都如同印刷體字那樣平行向下,這樣顯得呆板臃腫,少了變化。在上下都是山字的「出」字中,上部「凵」與下部「凵」部首兩個豎處理要有更多變化。為求得變化,左豎斜行短化,右豎則上者內斂,下豎點化為正點。讓上下貫穿的「豎」畫體現出主筆的權重。
圖:田英章工楷《泊船瓜洲城》
在《泊船瓜洲城》這件作品中,出現了四個「山」字,兩個「凵」字底。位於上部的「山」頭與底部「凵」,在幾何佔位上,上部山字佔位只的整字上下空間的三分之一,而且雙豎都可以傾斜,減少主筆傾向,為其它部位筆畫留出更多空間。而在「山」字中,將中「豎」書寫得粗長,而且「豎」的頭部稍粗壯,這樣就更能顯示出「中間豎筆」的主筆形態。同樣在對比之下,「凵」如同一葉小舟的形態,而中間的「豎」更有一種小舟中的「桅杆」形態。桅杆的作用又基本保證了山字兩邊的幾何權重相映對稱。
圖:田英章行楷《江山如畫》
啟功曾經說過「楷書當作行書寫」的話。在田英章先生行楷書《江山如畫》這幅作品中也體現了這種技巧。尤其作品中的行楷山字,初看純粹的楷書面容。但再細心分析,又看得出這個行楷的「山」,主筆畫的「豎」短化了,兩側的雙豎也傾斜了,左側的豎筆短化到快成為一個左斜點,右側的豎也短化為一個豎點。而且各個筆畫的起筆、收筆、折筆各個節點基本上使用圓筆代替了方筆。而在中段行筆階段的筆法,又將原來和直筆帶上了一些曲筆的特點。雖然這個山字有了強烈和行楷味,但是其中楷書風格依然明顯。
圖:王丙申工楷《李商》
在處理楷書的中筆畫結構關係時,有時就可以利用行書的技巧來研究楷書的書寫技巧。其中的原因很簡單,楷書風格一般都由筆畫的三個要素來決定。要素1是筆畫的形態;要素2是筆畫的幾何位置;要素3是筆畫間在形態上、幾何空間上體現出來的呼應關係。利用行書技法來研究處理楷書的筆畫間的呼應關係,就有了參照系統。從而形成筆畫書寫過渡的流暢性,筆畫間形態呼應,幾何空間上形成或虛或實的「對接關係」。
文似看山不喜平。「山字底」「凵」部首字在楷書結構的處理上也體現了這種求變的筆法思想與結構理念
LOVE.謝雲逸
雲逸書院有益分享
發現書法的美好
YES!贊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