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所有的野心,就是活出我自己

我所有的野心,就是活出我自己

作者 | 葫蘆僧

01

一個人成為他自己了,那就是達到了幸福的頂點。

前一段時間,網上流傳出一段藏傳佛教導師宗薩仁波切給竇靖童剃髮的視頻。

網友傳言:竇靖童這是要趕上90後佛系的潮流吧。對於竇靖童而言,趕潮流的說法根本不存在。因為她一直堅持的都是不從眾,不活在別人的定義里。

學鋼琴和吉他不上課不看譜,彈什麼曲子看心情。早早輟學,組建樂隊,用玩的心態面對音樂。

從小到大,竇靖童總是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只是安心活出自我。

在這個時代,能夠認識自我,其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價值。

日本有位醫生,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被問及醫術高超的原因。他回答:我覺得把人的身體切開非常有趣。這個回答令現場觀眾大吃一驚。

但是,這個醫生之所以成為神醫,正是因為他比別人都要了解自己,因為他不顧及旁人的眼光,勇敢地追求自我的滿足。

相比之下,大多數人無法擺脫外界的種種束縛,無法認識自己,而是過上了別人指定的生活,追求別人認為的正確道路。

但如果一直活在別人的目光和要求里,就會陷入不安和焦慮。

有價值的人生從來不是複製別人的生活,只有找到自己的天賦和只屬於你的那條道路,才能過上從容自由的生活。

不要讓別人對你的指定變成了限制,從而阻擋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02

表妹吐槽說,現在的工作真是糟心。畢業找工作時,她比較傾向於找銷售類工作。

在老師的介紹下,有家公司表示願意跟她簽約,工作內容是銷售心理學實驗儀器,底薪3k加提成,入職五險一金。

表妹覺得應該趁年輕多歷練,開拓視野。碰壁不是問題,壓力大不是問題,工資暫時不高也不是問題。所謂事在人為,關鍵還是在於自己。

但是這份工作卻遭到了家人的強烈反對。

做銷售有什麼好?累死累活。像父母那樣生活不行嗎?你這樣不行,將來一無所有了會後悔的。

和家人溝通無果後,表妹黯然地回絕了這份工作。記得當時她嘆了一口氣:真想知道,5年後,再看著那些在外面漂泊,為了一磚片瓦打拚的人,內心是什麼想法。

尼采曾說:我走在命運為我安排的道路上,我不想走下去,可是我又不得不滿懷悲憤地走下去。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生活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畢業選擇了他人認可的工作,到年紀了接受家裡安排的相親,在一個圈子裡按部就班地生活。不自覺地忘了初心,失去自我。

沒有自我,於是沒有自己的路;沒有自己的路,於是去走別人的路。

韓國作家諸葛鉉烈說,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了解自己真正想做什麼,而是機械地像別人一樣生活。在別人的路上,又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一旦沒有跟上他人的步伐,就會焦躁不安,活得迷茫。

所以,如果你想要的,不是別人所規定的樣子,請你一定要勇敢地為自己站出來,溫柔地推翻這個世界。

03

這個世界上,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王小波被認為是當代文壇上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一個有趣的人。

他曾說:「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

有人評論:而自他離開,這20年里,都沒有再看見像他一樣的人。

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作品似乎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被打上另類的標籤。但是他不以為意,堅持用文字表達真實的自己。

他的文字,天馬行空,充滿個人意志,他在《黃金時代》里寫到:

那一天我21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在一個荒謬的時代里,他堅持從沉悶的現實中尋找有趣的生活,對枯燥和世俗進行黑色幽默式的反抗。

自由和理性,尊嚴和價值,是他一生所求。而這種追求,讓他遭到了來自周圍的熱潮冷諷,貶損排斥,但他依舊我行我素。

另一方面,他的這種反抗,並不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不是嬉笑怒罵,更多的是透著天真、樸實、浪漫、不媚俗。

王小波告訴我們,活著就應該推翻生活的設置,勇敢做自己。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是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生活只有活著或死去兩種。正在死去的人是消磨時間地生活,為了別人而活,這樣的人,25歲就死了,只是一直到75歲才埋。

王小波不客氣地指出,活得有意思比活成標配重要得多。活著就要創造一點點無中生有的美,否則,無趣地生活、衰老下去,那比死亡更可怕。

單純、有趣,正是這種特立獨行的精神魅力,王小波影響了一代青年人。

04

很多人都會想,如何在焦慮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

成長的方法有很多,最好的方法是多看看這個世界。

作家諸葛鉉烈在大學畢業後,不顧家人的反對,去非洲呆了一年。

他說,雖然條件艱苦,但在那裡,我看到了自己。

因為遠離自己的國家,沒有必要為他人的想法而活,只看到了自己。一年的時間,他獲得了很大的成長。

之後的每一年,他都會再去非洲一趟,因為每次去都會有新的發現,能夠遇見更多未曾發掘的自己。

因為旅行會讓你認識世界,認識自己,得到一份在陌生世界的治癒與成長。

旅行,是非常好的反思時機。它提供與日常生活不一樣的空間,不一樣的時間,不一樣的情境,不一樣的人,通過觀察和對比,進行視角切換,我們可以更容易找到自身關於生活意義的答案。

這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讓你暫時抽離原有的生活,用發現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

將目光投向這個世界,其實也就是在迎接自我。而了解自己也就是在看這個世界。

美國航天局最高執行官曾說,遊走的地方越多,我的視野越廣闊,並且我看到了自己。

雖然你看到的是不同的旅遊目的地,但你最終看到的,是你自己。

《回到愛開始的地方》有一段話:有人學到了獨立,有人懂得了珍惜,但無論是哪一種,在旅行開始的那一刻,這些成長與失去,就烙印在我們探索世界的步伐里,成為了生命。

旅行不是為了離開,而是找到成長的自我。而一個不旅行,不走出家門的人只會充滿對自己的偏見。

美國作家梭羅在瓦爾登湖旁邊搭起木屋,開荒種地,過著與動物為鄰,簡樸原始的生活。

生活或許充滿不同的可能性,但他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心愿生活,恬靜且自足。

我們原本也可以順從本心去生活,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馮驥才說,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

理想的人生不過是聆聽內心的聲音,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去你夢想的方向,過你想過的生活吧。這樣的你,或許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獨一無二的。

···

作者 | 葫蘆僧,精讀主創,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本文原名《我所有的野心,就是成為我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德芬空間 的精彩文章:

「自私」的父母,孩子更優秀
善於鼓勵別人的人,運氣不會差

TAG:張德芬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