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日快樂》帶著面具嚇唬你
當然,兇手隱藏在面具後。
▲喏,就這個大頭娃娃背後
呃,當面具被掀開,帥氣男生露出頭:嗨。
女主心中一萬頭草泥馬飛奔而過。
畢竟,第一次「輪迴」便是死在這個戴面具的人手上。
人嚇人,真的能嚇死人。
而面具,似乎本來就帶著嚇唬的味道。
怪獸害怕
面具,顧名思義,臉上戴的,一般用於保護、偽裝、表演或娛樂。
這個詞,源自中世紀拉丁文Persona:面具、幽靈、噩夢。
而被英文表達出來,是在15世紀30年代法國中部的假面劇上:遮蓋,用以隱藏或保護臉。
人類戴面具有幾千年歷史。
最早可能產生於狩獵,獵人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裝扮成各種動物,便於接近獵物,增加捕獵的成功率。
慢慢的,大家就琢磨著:是不是面具有魔力。從而產生敬畏心。
也有推測說,面具被原始人佩戴,是為了聯繫某種不可抗拒的權威。
被發掘出來,最古老的算算有9000年吧,保存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館。
▲館長對這些進行三維建模,恩,很適合戴臉上
但我們已知最早的,大約是35000年前,在法國尼安德特人的地盤上,一個用燧石製作,像臉的物件。
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它起到面具的作用。
面具文化又叫儺文化。
儺是古代驅疫、祈福、消難納吉的祭禮儀式。巫儺文化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殷商時期發源於贛鄱大地,說白點,江西省。
ps:江西儺也被學術界譽為古代文化「活化石」。
殷商可是從原始社會的宗教中走出、建立,鬼神禁忌仍然深入人心。通神逐邪的面具,那可派上用場。
於是,古代儺禮,挑兩大擔子:一、定期驅鬼;二、為死去帝王將相送葬。
儺禮主角還獲封專門的職位:方相氏。
▲以凶治猛獸嗎?
《周禮·夏官》是這樣寫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率百隸索室驅疫」。
換句話說,那就是戴著面具可以嚇跑鬼怪蛇神。
面具有戲
據賀拉斯《詩藝》的記載:「埃斯庫羅斯創始了面具」,這是從戲劇層面。
作為古老的戲劇表現手法,面具出現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悲劇。
藉助面具,一個演員可以輪流扮演幾個不同的角色,這樣可以解決演員人數不夠的困難。
也可以讓觀眾在萬人的露天劇場清楚辨認演員的形象。
我國儺戲表演者也是用面具表演,按角色戴彩繪面具,俗稱「臉子」。
▲儺面具,跟京劇臉譜好像
從商周方相氏驅儺活動,到漢代儀式化,再受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宋代已經漸漸變成酬神還願的儺戲。
發展至今,不僅有儺戲,還有儺舞。
「跳大神」,恩,就是其中一種。
之前還提到過法國假面劇,其實是從義大利的假面喜劇興起。
假面喜劇中有固定的類型角色,戴特定的面具。這些角色,曾主宰三個世紀的歐洲喜劇舞台。
化妝舞會的面具也由此新興開來。
▲戴面具的羅密歐,瞧見自己心儀的女孩(1968年版[羅密歐與朱麗葉])
我國古代,楚人「信巫鬼」。
《九歌》中,雖然沒有提及面具化妝,但從楚地發掘的漆器上,可以看到不少頭戴假面的巫祝載歌載舞。
先秦時期,假面舞會在我國就相當流行。漢唐的百戲,更是以假面打頭陣。
隨著胡人沿絲綢之路,西進中原,一些胡人習俗也影響到假面文化。
「潑寒胡戲」便是最好例證。
寒冬時節,百姓紛紛戴上面具,扮作胡人鬼怪,互相潑水,追逐為樂。
到唐中宗時期,發展成朝廷內外、老少皆宜的消遣活動。
可宋朝之後,中原地區的面具文化,現衰落勢頭。戲曲以及臉譜藝術的普及,對它衝擊極大。
但當時的邊遠地區,廣西、貴州等面具文化依舊盛行。
時至今日,這些地方也是儺文化傳承的重要科考地。
而假面表演,遠遠不止這些。
▲日本能劇
▲韓國面具舞
▲有時音樂劇也需要([歌劇魅影])
依舊神秘
面具從誕生之時,一直透露神秘氣息。
不管是做護臉器具,還是以假面使。
▲對,蘭陵王
都讓人對面具後的臉孔充滿好奇。
如今的面具,已經喪失原先驅鬼嚇神之意,多是娛樂。
戴著假面跳舞調情;萬聖節搞怪趴體……
但無數的文字與影視,還是保留面具那股勁。
▲「V」是誰
▲食死徒們
▲面具小哥,真的是你嗎?
顯然不是他。面具下到底是誰,反正我不會告訴你。
TAG:看電影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