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講傷寒論15
胡希恕講傷寒論
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二00八年六月
第149條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葯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那麼這一段呢,傷寒五六日,這都是去表而內傳的時候,起碼傳少陽的時候多了。嘔而發熱者,
所以柴胡的這個使用啊,各方面都得多看。前邊講的這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這是柴胡四證,四個主要的證侯。他後來又說了,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我們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證,這個嘔也是一怔,發熱不是柴胡湯的,柴胡湯是往來寒熱,可是嘔而發熱,柴胡湯是個解熱劑,那時柴胡湯證毫無問題,所以一證便是也得看全面的問題。那麼我們對於柴胡湯的應用,在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假如我們在臨床上只嘔,它不是柴胡證,只是嘔,小半夏湯證,內里有停飲,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薑。那麼嘔而頭痛,這類是吳茱萸證。嘔而發熱,是少陽病,少陽病是少陽熱病,那是小柴胡湯證,這個地方非搞清楚不可。
那麼這個與小柴胡湯就對了,但是與他葯下之是誤治,那麼下之後病有的時候它變,那另當別論了。如果柴胡證仍在者,未因誤下,辨證,而且還是有柴胡證,那還可與柴胡湯,那麼雖然誤下之後,這個治法也不為逆,也是對的。那麼服之後呢,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這句話也不是說小柴胡湯是發汗劑
。這個咱們講了,蒸蒸而振,這個人啊先感覺蒸蒸發熱,然後打顫振,就跟戰汗的前驅癥狀差不多,先蒸蒸然發熱後來顫慄惡寒叫蒸蒸而振,那麼隨後呢就出現大汗,這個病就解了。這說明什麼呢?這是冥眩狀態,那麼他要是不吃瀉藥,開始嘔而發熱與小柴胡湯不會有這個情形的。那麼由於瀉後虛,人是正傷了,這個前面也說過,凡是久病或者是正虛較弱,那麼這個葯再中病要發冥眩狀態的。
這個冥眩啊,當大夫的也得知道,要不然啊你就跑急診室去了,那個非壞不可
。我們遇到的病人啊已經吃了其他的瀉藥了,但是還是柴胡證,你就告訴他啊,你吃這個葯啊是這個情形,要遇到這個你不要害怕,這就好了,那要是找救急去就壞了。只要是虛人,這個葯要中病常常發生這種情況,古人還有這樣一句話:
「若葯不冥眩,絕既不療」這是《尚書》上的話。那麼這個地方非好不可,徹底好,這是好事不是壞事。
但是病家和醫家都得知道,這要是不知道,這還了得,冷成這個樣子,還出一身大汗,這個壞了,這是頭一段。
第二段呢也相當重要。第二段他說的大陷胸湯證,半夏瀉心湯證和柴胡湯證的一個鑒別法。若心下滿而硬痛者,心下就是指的胃,硬痛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熱結於里,不但硬,而且疼,這個就是大陷胸湯證。但滿而不痛者,心下這個部位,只是滿,硬滿,但是不疼,這是半夏瀉心湯證,這是痞。這個為什麼也叫痞?
這個半夏瀉心湯證本來是人蔘湯證,心下痞硬。
可是裡面也有黃芩、黃連,就這個方葯咱們來分析,也有邪熱內陷的這麼一點,也有黃芩、黃連嘛,所以也管它叫做痞,也叫瀉心湯,其實它的這個心下痞硬瀉心湯證,是胃虛邪湊的這麼一種病,後面有解釋啊,現在我先這麼說。
那麼這個柴胡劑啊,它是脅滿,兩側,不是心下。這個心下滿也有脅,牽引到心下,它必脅滿,所以它才說柴胡不中與之,
這一句話就說三個方劑的鑒別點嘛。
一個心下滿硬痛,這是大陷胸湯證。只是心下滿而不痛,這是半夏瀉心湯證。若是胸脅滿,是小柴胡湯證。它主要是三個,看起來是兩個,其實含義是三個,柴胡不中與,這一句話就包括了。我們看看這個半夏瀉心湯,半夏、黃芩、人蔘、乾薑、甘草、黃連、大棗。它這個人參,這個葯啊,我們現在有些人老想吃參,它不是個萬靈的葯,人虛,它是補虛。這個葯也有它的證侯,這個人參補虛啊,它在於胃虛,而且
陷心下痞硬的這種情況才能用
,這是根據張仲景的這個書,我們平時用它呢,也是健胃,如果胃實,那沒有用人蔘的,那不是一個好葯,那是有害無益。咱們說它補氣,也有道理,這個氣就是津液啊,它是來自於水谷,化生於胃,你胃要不好,這個就是津液不行而氣虛啊,那個氣就是指的津液說的,咱們上邊說的手足冷就是的,手足冷,胃不行津液,津液不達於四末就冷,那麼這個方劑它用人蔘健胃而去心下硬,它主要是硬,心下痞硬,那麼它也有邪啊,不是沒有邪啊,胃虛客邪之氣都往胃上去,所以它用黃芩、黃連以去熱邪,這個也叫心下痞硬。那麼半夏、乾薑,我們看金匱要略有半夏乾薑散啦,它止嘔。那麼人參與甘草大棗合著都是健胃安中的葯,都是甜葯。所以這個方子又能治嘔,有半夏、乾薑,有人蔘、黃芩、黃連也能治心下痞硬,它非心下痞硬不可,只是心下痞不可。那麼半夏和乾薑都是辛味,乾薑更溫,都是去水的,不光有熱,同時有胃虛,同時這個水也往上湊,胃中有停飲,所以這個方劑啊,
裡頭有滲水聲,肚子裡面瓜拉瓜拉叫喚,另外它還有腹中雷鳴,大便塘泄,這個方子全治的。那麼在這兒呢它只是提一個心下滿,這不是全證。全證:嘔而心下痞硬,腹鳴,它必有這些證侯,或者下利,它下利也治,那麼這個方劑也是常用的方劑。我們現在對於胃腸功能紊亂,用現在的話說,這個方劑都常用的,又有嘔,大便又塘泄,肚子瓜拉瓜拉叫喚,心口這個地方覺堵塞,不願意吃東西,這個方劑都常用。
第150條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太陽病不可下,少陽病也不可下,我們講到少陽篇就更清楚了,這個大夫啊,而反下之,大夫無知啊,而吃下藥。那麼這個太陽少陽,這都是個熱病,都是熱啊,陽性病啊。它一下虛其里,這個表邪外邪,外邪指的是少陽的邪,在衛外。表邪也就是太陽之邪,在體表。趁衛氣之虛都陷於里,那非成結胸不可,所以成結胸而心下硬。這個結胸心下硬,不光硬它必疼啊,因為前面有解釋,……不但邪熱結於上而為結胸,同時邪熱也陷於下而下痢不止。那麼上文所解,所以水漿不下啊。其人心煩,煩躁不安,那麼這個病呢是個厲害的病,看它樣子。所以仲景也沒出方,那麼也就是說,太陽少陽並病更不能吃瀉藥,瀉藥能夠造成危篤重症,這病不好治。這個結胸證非攻不可,下痢不止你什麼攻,所以這個治病怕這樣的,攻補都是兩難措手,一治下痢吧,上邊堵著呢,結著呢,也沒好法,所以他也沒出方,而且人又心煩不已,這都是一個不好的現象,所以這是一個危篤重證,難治!所以他也沒出方。這就警戒人了,那麼這個病不要隨便吃瀉藥啊。
第151條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脈浮而緊,這是邪在表了,這是太陽傷寒脈,那麼這依法當發汗,而反下之,這也是大夫誤治,
緊反入里這個緊啊當邪字看,緊反入里沒法講啊,就這個邪反乘下後之虛而陷於里,那麼所以它變成痞,痞又是指心下痞呀,這個結胸,甚者是結胸,那麼輕者為痞,這個病不在陰在陽,那麼開始的時候病發於陽,下之則成結胸,病發於陰,下之則成痞,那個痞是痞塊的痞,與這個不一樣,這個慢慢地弄明白,後頭還有。
那麼這個心下痞滿,這個否它是卦名,天地否嘛,這個卦謠啊,所謂地氣為上升,天氣為下降,所以地天泰,這個地在上,就是這個坤和乾,這是一個地天泰。地氣在上頭,天氣在底下,那麼也就是說天氣得下交,地
氣得上升,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交為雨,這個萬物才能繁榮,所以這叫天地泰。那麼如果天不下降,地也不上升,這叫天地否,乾坤,上頭是乾卦底是坤,那就壞了,那就是否塞不通了。那麼這個書上啊,古人是借用了,這個痞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上下不通,它有這個,痞滿,但是這個痞不是痞塊,按之自濡,拿手按它呀,不抵抗,沒有抵抗力,所以但氣痞耳,只是。這個氣呀,也要活看,不是那裡頭有氣,古人凡是無形體的東西都叫氣,明白了吧,咱們說這個天氣熱,這也是氣,比如說人有勇氣,這勇氣是什麼?就是無形體的東西,它可以有一定的作用,這古人都叫做氣。那電氣也是,電氣這都是氣。所以這個氣痞呀,不是這裡面存住氣了,那麼講也錯了,就是沒有實質的東西。那麼現在指什麼呢?還是有炎症總而言之還是有炎症,他就用瀉心湯嘛。
第152條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蟄蟄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這段可不好講了,一般注家都搞錯了,他這個病呀,開始太陽中風,下利嘔逆,這說的什麼呢?這說的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翻到32條葛根湯都知道了。太陽陽明合病,必下利,若嘔者,加半夏湯主之。他怎麼擱個太陽中風呢?這就是古人以方葯立證,就給證歸一個立字而已,你看葛根湯這個葯,他是桂枝湯為基礎,桂枝湯加麻黃、葛根,這麼一個葯,桂枝湯治中風啊,所以古人也叫中風,他和大青龍湯一樣,大青龍湯也有桂枝的關係,那個都包括桂枝去芍藥湯,他也叫太陽中風,可是他沒有中風證候,脈緊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葛根湯也是,你看葛根湯惡風兩個字,古人的意思中風就怕風啦?其實這是存在問題的,但我們這一點要知道,在臨床上,葛根湯這個葯啊,他惡寒甚都惡風,大青龍湯也是,所以我們在臨床上遇到表證啊,惡寒特別厲害,同時發燒,這個不是葛根湯證就是大青龍湯證,這兩個方劑也好辨別了,葛根湯證是項背強几几厲害,大青龍湯證是煩躁的厲害,他得有熱,熱較里突出,這得思考,大量的思考,那麼古人說中風也有道理,他是有這個桂枝證氣上沖的厲害,葛根湯就是由於氣上沖啊,體液不向下走,處於上邊所以項背特彆強,這個項背強達到高度就要抽了,就因為氣上沖的關係,所以就用桂枝,由於這個徵候里包含著桂枝證,所以古人管葛根湯叫太陽中風,那麼這個病應該是這樣的,你們看下葛根湯,應該是太陽中風,頭痛發熱惡寒這個病,同時呢有下利或嘔逆,這是說表證這一方面,同時還有下邊這些東西,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啊,在《金匱要略》裡頭是指懸飲了,這個飲積與脅謂之懸,脅的一側,我們現在嚴重的心膜炎哪等等,類似這類的病,他還兩種病,這個懸飲須攻,但是他有葛根加半夏湯證,這個頭痛發熱惡寒,脈浮又嘔吐又下利,同時有這個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這個懸飲內痛的徵候,這個應該先解表,所以他說表解者乃可攻之,乃可攻之指的下邊說的,並不是指下利嘔逆呦,下利嘔逆用十棗湯那可不行你看這文章,錯語的厲害,很不好懂,他本來是十棗湯證,同時又有葛根加半夏湯證。所以太陽中風下利嘔逆,這是葛根加半夏湯證。那麼必須表解乃可攻之,表解用什麼,舊用葛根,葛根加半夏。所以底下這一套,都是吃完這個葯之後啦,其人蟄蟄汗出,發作有時,頭痛,這十棗湯也有頭痛啊,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那這個時候他不是下利嘔逆啦,是乾嘔短氣,沒有下利嘔逆了,是吃過葛根加半夏(湯),下利嘔逆隨著表證全解了,只是乾嘔短氣,他為什麼感到短氣?有水飲在裡頭啊,要短氣沒有水飲他也乾嘔但是他不象下利嘔逆那個樣子,所以底下說汗出不惡寒,可見以前是惡寒,由於蟄蟄汗出他就不惡寒了那麼這個時候,他底下說表解里未和,這是表沒有了,只是里未和呀,十棗湯主之。有很多注家都這麼給講的,說有發燒怕冷,要吃解表的葯,表解了,又有下利嘔逆,這都擱裡頭了,就用十棗湯。這個用十棗湯的葯相當厲害呀,瀉下相當凶,下利嘔逆能吃這個葯嗎?沒有這個事.這一段你們看看注家那本可以參考一下。這個勻兩頭看,一個是發汗以前,吃葛根加半夏以前,他有下利嘔逆頭痛,發熱惡寒,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那麼經過服葛根加半夏之後,沒有下利嘔逆,發熱惡寒,這都沒有了,只是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這是吃完葛根加半夏的證候了,根據這個來說,這是表解里未和也,應該用十棗湯。那麼這三個葯啊,芫花、甘遂、大戟,這都是下水的毒藥,這都有毒,所以用量都特別的輕,瀉下相當的重,我們看看方後注的說法。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葯末,強人服一錢匕,就是壯實的人可以給到一錢匕,這個匕是古人盛葯的器皿,就像現在小勺似的,古人的一錢就是現在的三分了,強人吃這些,羸人服半錢,瘦弱的人吃半錢,半錢那很少了,一分半,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瀉的少而病還不去,明日更服,一天不要連續吃這個葯,這個毒藥,但他也毒不死人哪,加半錢。明天吃的藥量稍稍加一點,吃一錢的吃一錢半,吃半錢的增加到一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快下利,這個葯我用過,下利非常的凶,這時候停葯,糜粥自養,這麼凶的葯能治嘔吐下利嗎?不能。這三個葯啊,芫花、甘遂、大戟這三個葯差不多,都是下水的葯,那麼擱上大棗,這個妙不可言,大棗這個葯,古人方子中用猛峻的葯都用甘葯調和,都用甜葯,甜能補脾呀,就是安胃,你不顧正不行啊,胃不都給治壞了嗎,所以胃不能給治壞,他為什麼不要甘草而用大棗啊,大棗這個葯,甜葯之中能利小便,能去水,既能顧正而制這個毒藥,同時也能去水,可是這個棗得多用,葯只是用幾分(按現在說),就擱上十個肥大棗,葯如果多用大棗也得多用,所以這個方子我常用,他不但治懸飲這類病,凡是胸水都能治,甚至有時也用來治腹水,真正的實證的腹水也可以用,但不要這麼用,.我用這個大棗最少用半斤,有時我用一斤,這大棗先煮他,煮得沒魂似的,把披和核挑出來不要,只是湯和棗肉都在裡頭,我用湯劑不用這個粉劑,這幾個葯芫花、甘遂、大戟,我都用二錢到三錢,用的好象挺重的,其實沒多大關係,你要這麼大量的棗,把這麼幾味葯擱到棗湯里煮,要大沙鍋,要一斤得用大沙鍋,擱裡頭煮,煮一個差不多,把葯撈出來,就喝這個棗湯,吃棗肉,讓他少吃,一下子吃多少?那得瀉的不得了,一會吃一點,稍稍的下了,那就暫停,我這麼治好很多人,尤其胸水,相當保險,你們可以這麼用,心裡沒底擱二錢也行啊,不過這棗必須得擱,沒棗可不行,我就根據這個來用這個湯劑的,在胸水、腹水我都用.必須得加小心,所以古人在這上頭是特殊注意的。
第153條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懼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閏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太陽病遂發熱惡寒,這是一個褒貶之詞,遂用的非常好,太陽病不是可以發汗嘛,發汗了,遂而到發熱惡寒了,他說的是太陽中風證誤用麻黃湯了,重劑發汗了,錯了!隨便吃發汗藥可不行,咱們在臨床上也不斷看到這些問題,太陽病本來發熱惡寒,遂發熱惡寒,更加重其發熱惡寒了,這個頭前也有,所以這個發汗啊,不合法,但傷其津液而表不解,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嘛。大夫一看發汗不行,又給吃瀉藥,這就瞎胡來了,這古人也是有一個中醫的陋習,大汗過去不好了,吃瀉藥,這都不對,你得看他癥狀,(開始)發熱惡寒,還發熱惡寒,表還沒解嘛,表還沒解還當解表,但是必須用桂枝湯,如果正虛可以用新加湯啊,加芍藥、生薑、人蔘,這都可以的,可是這個大夫又給吃瀉藥了。那麼表邪內陷,心下痞。發汗虛其表,下之虛其里,所以他說表裡俱虛呀,脈內營虛,脈外衛虛,就是衛氣,所以陰陽氣並竭,就是脈內、脈外的液體由於汗下失法多喪失了,都虛竭了,無陽則陰獨,古人以這個正氣叫做陽,陰陽氣並竭,古人總而言之叫做陽氣。陽就指的精氣,陰就指的邪氣,這個也是,無陽則陰獨,正氣沒了,而邪氣獨存叫陰。陰陽氣並竭,下面又無陽則陰獨,這話不成話呀?他這兩個所指!頭一個指的脈內、脈外其氣俱竭,第二個(指)正虛竭而邪獨在,是這麼一個問題,這個地方要搞清楚。大夫一看不行了,人也虛下來了,他又加燒針,這燒針更不對頭了,燒針也是發汗,他本來就津液亡失,這個邪獨留,這個燒針熱反不行,而再一次大汗,反傷其正,正益虛邪益盛,所以他才胸煩。這個胸煩談的是心臟嘍,陰陽氣並竭,不足以養心,心煩而不安了。面色青黃,青黃,咱們說黃中攙雜鐵青色了,那古人說是木來克土了,其實他就是光色無澤呀,黃而不潤,暗中有青,這叫青黃。膚閏就是肉跳,組織失去營養了,也是裡頭沒有滋養的東西了,所以他跳,虛的相當厲害,難治,這也是個難治的病了。上面那個太陽少陽並病下之後,一方面心下硬,微結胸,一方面下利不止,也是個難治的病。難治就是不治!今色微黃,要是微微有點黃,尤其手心溫者,衛氣還在呀,手足溫,也就是衛氣還能達到四末,那竭也沒有竭到那個份兒上,所以還可望之生,還能治好還能治。有很多疾病啊,古人有句話,「不葯,德中醫」呀,有病了別吃藥是從這來的,一吃藥就容易葯死,上面就是嘛。底下呢,就要講心下痞了。
第154條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至於這個地方呀,有熱,
浮也主熱,那麼熱結的淺,脈也浮,不沉
,只是關脈稍稍浮有熱,而結的不重,所以脾是常這個樣子的,這裡結在上面,心下痞按之濡,裡面沒有東西,所以胃也不虛,胃虛非痞硬不可,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大黃配苦寒葯可下熱,所以叫瀉心,
心就是火,就是去火,下火的意思
,大黃黃連二味葯,但是量不重,大黃二兩即六克,黃連一兩即3克,以麻沸湯一升漬之,泡一下,須臾去滓,分二次溫服,也有人說生大黃瀉下不厲害,就看怎麼用大黃,有時瀉心湯比承氣湯還凶,這都是不看藥量及用法,少放大黃,則瀉不會重,相等分量生大黃當然比熟大黃厲害。且煎生大黃比漬生大黃更有力,有效成分提出多故有力。漬是泡一下即可,我常用,我們用它不用絞去滓,就拿此方用開水泡一下就可以,少用點時間,把大黃取出,下次再用,這個不大瀉,非要這樣用,否則瀉下重。
如柯韻伯等認為此葯下的了不得,心下痞按之濡,怎麼能吃生大黃?其實不大瀉。這個葯非常的好,但是大黃黃連瀉心湯用的機會不多,我都是用大黃黃連黃芩三黃劑,不只治心下痞,還治衄血,吐血都有效,尤其衄血,百發百中,小兒衄血,都用此種法子。
林憶等認為大黃黃連瀉心湯就是三黃瀉心湯,是從附子瀉心湯推測的,我認為有道理,但是只給大黃黃連行不行,我認為也行。當然不如三黃瀉心湯好,這個方子常用。所以大黃、芒硝等葯,你配伍什麼,就是什麼作用,如前面的大陷胸湯,配甘遂下水的葯,就下水,配苦寒的葯就下火,配消食的葯就消食,所以大黃橘皮湯,橘皮是一個消食的葯,就是調胃承氣湯給點陳皮也就該很好,配厚朴、枳實就消脹滿,所以大黃、芒硝我們認為是一個驅毒藥。
第155條
心下痞而復(不是「後」)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指上面的心下痞、按之濡,而復惡寒汗出者,
這個惡寒,不是表證,是一個陽虛的樣子,汗出是虛,與前頭有「汗漏不止」的情形一樣的。
這裡沒有衰證,既心下痞,只惡寒而不是發熱,而再汗出,這是虛衰的樣子,所以用原來瀉心湯解痞,加附子扶正,有人說附子是回陽,治陽虛,這也不免片面,附子既能亢進機能的葯,哪個機能陳衰都好用,所以小便失禁可用,心衰等可用,後面通脈四逆湯就看出來了,
那是心衰厲害重用附子,故此葯能振奮機能,單獨說能回陽(機能陳衰都見於陰證)是不全面的
。這裡雖有心下痞,但機能陳衰,故外面一味惡寒,同時汗出不已,汗出用附子是因皮膚失其收攝,即脫汗,虛的特別厲害,故在瀉心湯加附子,惡寒是正虛,正虛皮膚失去收攝而汗出,附子可振奮這些機能。
所以附子瀉心湯證是瀉心湯,而陷於陰虛的證候,這個陰虛是陰證的虛證,即是虛,且又為陰寒證的合稱。
第156條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心下痞,也有水飲造成的,本以下之,心下痞,本來由於瀉下之後而心下痞,用瀉心湯是對的。便服後痞不解。那麼此不是三黃瀉心湯證,用此方就不行了。其渴而燥煩,同時小便不利,用五苓散才對的,就是水代謝機能差,主要是小便不利,飲多少水都不吸收,但組織缺乏營養,還是渴的厲害,
所以渴而燥煩,所以我給人治病,我讓人不禁口,病人缺什麼,生理上就會想什麼,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不想吃不要強求,否則非壞不可。肝病要營養,本來不能吃湯,非要吃湯,非壞不可,這裡因小便不利,水不能被吸收,把廢水一去,新水就吸收了,就好了。這裡心下痞就是水在那裡堵住了,要注意辨證。這一段可見,心下痞,瀉心湯不是萬能的葯,得辨證,要是渴口燥煩,小便不利之心下痞,得用五苓散。
第157條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傷寒依法當發汗,發汗汗出,傷寒在表之證已解了,可是裡面出問題了,但這並非發汗造成的。此人可能胃根本就不好,平坦就有,但不明顯,大病之後就表現出來了,胃不和,心下痞硬,干噫(即是噯氣),食臭(傷食的味),食物不消化的味道,脅下有水氣,脅下就是心下,腸子裡面有水也為脅,腹中雷鳴,水走腸間有怕,且聲音大如雷,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這個方與半夏瀉心湯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在半夏瀉心湯中加生薑,乾薑減量。此方噯逆較明顯,生薑配人蔘、甘草、大棗更能健胃,所以生薑特別加量,看起來上方沒什麼區別,但臨床上體會,凡是腹中雷鳴,心下痞硬,嘔逆下利或不下利,開噯食臭最重要,如果有干噯食臭用半夏瀉心湯不行,
這是二方主要不同點,其他的都差不多,此方子偏於一般的胃腸炎的機會多。
用此方要注意一點,用此方容易發生暈眩,本來治嘔吐下利的,吃此葯後反倒吐的厲害,瀉利無度,這不要怕,必好不可,此方去水氣的,力量相當大,姜加重了,半夏、乾薑皆溫中去水,半夏下氣去飲。有緩利的,大便老溏,同時有傷食的,吞酸,用此方有良效。但有時有此種冥眩的情況,是發揮作用,而一時出現一種特殊的狀態。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都是常用的。
第158條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這一段不僅說甘草瀉心湯,同時給上面二個方劑,心下痞硬作解說。傷寒中風,無論傷寒或中風,依法全應汗而解之,而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因瀉藥,熱邪內陷,而為協熱痢,下利日幾十次谷不化,是因瀉下憶,不是胃不消化。腹中雷鳴,與半夏瀉心湯一樣,心下痞硬而滿,也是半夏瀉心湯的痞硬而滿,因瀉下的作用傷了胃氣。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硬,見病未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不是陽明病,熱結於里。但以胃中虛,本不虛因瀉藥而致胃虛,所以客氣上逆,不但外邪因胃虛而入內,而裡面的水,也為客氣,也往胃上涌,逆於上,故使硬滿。甘草瀉心湯主之。此方變化更小,只是反甘草增量,由三兩變為四兩,甘草主要緩急迫,這裡心煩不得安,用甘草緩急迫,但此方也不只限於這個,金匱要略有,口腔潰瘍類的病,挺奇怪的,非肯效,也要加減。凡是胃腸炎類的病,久而不愈,用此三方得當都有效。臨床上經上大便溏,不愛吃東西,噁心肚子叫,心下痞硬,很多的,用此三方,偏於下利,干噯食臭,用生薑瀉心湯,沒下利只嘔,心下痞硬腹中雷鳴用半夏瀉心湯。
第159條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葯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本來是太陽傷寒,治錯了,當汗,反服下藥,所以下利不止,心下痞,這也是心下痞硬,一方面協熱利,虛其胃。服瀉心湯已,指甘草瀉心湯,病已,就是病好了,不利了,但是醫生還以他葯下之,利不止,再吃瀉心湯也止不隹了,就用理中湯,利益甚,這是由於一再用巴豆劑下之,使腸道滑脫不收,理中者理中焦,治胃虛寒,此利在下焦,反覆大下,使大腸失去收澀,在下焦,應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此為收斂固腸的辦法。吃此葯還不止,是水谷不別了,當利小便,故此時必有小便不利,一利小便就好了。
這說明由於誤下,而造成利不止的病,在下焦有二種不同的問題,一個是大腸滑而不收,用赤石脂禹餘糧,另一個是水谷不別小便不利造成的,就利尿。赤石脂禹餘糧,此二葯固澀力量相當強,但真下有熱不是虛脫時此葯不可用,如痢疾等,久利滑脫不止可用。便血的可用桃花湯,後面有的。
黑芝麻最大的功效竟然不是烏髮,而是。。。每天一把效果驚人
這種茶調理人體脾腎濕寒長痘手腳涼痛經有奇效
小手掌就可以治大痛的元火掌灸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對經方有興趣者, 可加QQ群577262550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