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武冠天下的呂布為何被曹操打敗?
論武功,呂布是《三國演義》中毫無爭議的男一號;論長相,呂布可謂帥哥,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他也並非沒做過任何功德,比方殺董卓客觀上為大家除了一害,「轅門射戟」化解了劉備的危機。但呂布絕非作者歌頌的英豪。
曹操以其「奸雄」形象成為小說中的一號反派,他的「奸」和「暴」與劉備的「忠」與「仁」構成比照。那麼著作中二號反派是誰呢?愚認為不是董卓、不是袁紹袁術、不是司馬懿司馬昭,更不是孫權,而正是武術冠軍呂奉先!這是因為,《三國演義》當然垂青人物的武功謀略,但更垂青人品:它把關羽作為「武聖」烘托,把諸葛亮作為抱負賢臣傑出,除了其武略文韜,也是因他們的「忠」和「義」。與關羽義薄雲天構成比照,呂布一出場就給人「唯利是圖」的深刻印象:他保丁原,為了董卓派人送來的赤兔馬和金珠玉帶而殺了丁原;他保董卓,為了美女貂蟬又殺了董卓;與曹軍作戰兵敗,來徐州投靠劉備,劉備拿州牧大印虛讓打聽,他一個走投無路之人竟然真的好意思去接;劉備讓他駐軍小沛,他卻趁劉備不在襲取徐州,反客為主。這樣毫無做人底線的人,誰都不敢再信賴他:從長安被趕出欲投袁術,袁術不承受;欲投袁紹,袁紹派人追殺;終究白門樓被俘,表明要歸順曹操,曹操何如人也,怎能輕許?就成心讓劉備提及其「前科」,遂使這次投靠連同他的小命一同作罷。
呂布以武功冠軍而兵敗身死,當然與其「有勇無謀」相關,但其為人應是底子要素。
要說「有勇無謀」,馬超與他有些相似,但小馬結局與呂布懸殊。要論「謀」,呂布也不是一點沒有:他出手「轅門射戟」化解劉備與袁術衝突,真實動機就是出於戰略考慮。但他「打工」時對主人不忠,自己「當老闆」對屬下無義,平輩往來對朋友不信。因而,當他走運時,人們懾於其武力依從他,而一旦失勢,必然孤家寡人。真實能坐穩「主公」方位的,沒有一個不是憑其凝聚力和感召力。這種凝聚力和感召力特別時間勝過權勢壓迫,常常能使人化險為夷、化險為夷。劉備孫權如此,即便「奸雄」曹操,也有一幫關鍵時間能以性命相托的鐵杆親信。
《三國》中真實信賴呂布的,除了丁原、董卓,就是陳宮(王允對呂僅僅使用)。丁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情有可原:看呂布小伙挺精神,武力出眾,又甘願拜自己為寄父,自己沒有為之換尿褯子餵奶粉交學費,憑空得這麼好一大胖小,誰能抵得住誘惑?董卓信賴呂布,就有些愚蠢了。他也不想想,丁原做呂布寄父,被這不義的義子砍了頭,他認呂布做義子,這呂布就會變得「義」起來嗎?大約老董覺得自己是破例,國際上的任何規矩到自己這兒都得變。他憑什麼認為自己破例?首要是覺得自己實力太大,誰也不可能叛變!他想不到,自己不能總走運。而自己一旦走背,這「義子」就會成為身邊最風險的人!
呂布
陳宮信賴呂布,更顯得匪夷所思,就連曹操終究也沒弄明白。陳宮兵敗被俘時曹操詰問:「我就納了悶了,你最初嫌我心術不正棄我而去,那你為什麼單單挑選呂布?」(那意思是說:憑什麼你就覺得呂布心術正?)陳宮的答覆是:「他不像你那麼詭詐奸詐。」看來老陳在「偽君子」和「真小人」之間,更喜愛直來直去的真小人。但骨子裡,其實仍是因他只垂青呂布的武力,用了簡單的加法:認為呂布冠軍的武力加上自己的謀略,就會無敵,而疏忽了品格要素的重要性。而曹操呢,他儘管發起「唯才是舉」,不強調品德要素,但對人的「忠」與「信」仍是垂青的。他尊重關羽正緣於此。
像呂布這樣唯利是圖,甚至頭腦中只要「利」沒有「義」的人,當年不在少數,而於今尤多。所以,「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只要永久的利益」這句本用於國家間聯繫的話,現在被很多用於人際聯繫。
呂布之所以成為僅次於曹操的《三國演義》二號反派,是因他在所有「真小人」中能量最大。
在全書中,如果說曹操是劉備的反襯,那麼呂布就是關羽的反襯。而馬超、趙雲則從另一個側面與呂布構成比照,顯現了作者對歸於「德」的「仁」、「義」、「信」等與歸於「能」的「勇」與「智」等領域之間聯繫的觀點。
在董卓事件中,還有幾位呂布一類的人得到了表演機會。他們是李肅、牛輔和胡赤兒。
李肅是呂布同鄉,正是他主意向董卓提出遊說呂布殺丁原的。他是呂布「參加革命」的引路人。他的遊說的確精彩,也很成功。但只因董卓沒給他陞官(老董也是,這事怎麼能忘呢?),他就馬上變節董卓,「義」無反顧地參加刺董行列,並親手割下董卓首級。呂布要殺董卓親信李儒,李肅也第一個報名要求前往。李肅與呂布這兩個毫無信義的人在一起,遵從的完全是動物國際的森林規矩。這不,李肅與牛輔對陣先勝後敗,呂布一怒就把他殺了,還「懸頭軍門」,全不念他先勝一陣,更不管他是自己的同鄉和引路人,又是刺董首要幫手。
牛輔是董卓的女婿。董卓被殺,他舉兵要為老丈人報仇,顯現出點義氣。但他參加李傕等人聯軍後,發現敵不過呂布,就承受「親信」胡赤兒挑唆,暗裡拾掇金珠,不辭而別。而正是這「親信」,又為了那金珠,半路殺死了牛輔,把牛輔的頭獻給呂布。胡赤兒的做法使人聯想到後世「皖南事變」中殺項英的劉厚忠。見「學生」這般做為,就連呂布這「師傅」也看不過去,一怒又把胡赤兒殺了。
曹操
與上述人物構成比照的,是蔡文姬的父親蔡邕。他也知道董卓是奸臣逆賊,也知道國家大義,但僅為了感念董卓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就冒全國之大不韙,去哭祭萬眾唾棄、無人收屍的董卓,致使引來殺身之禍。他在「大義」與「小義」之間的取捨固有失當,但在遍及唯利是圖的環境中實屬難得。
司徒王允也是個雜亂人物。他鋤奸有功,但對蔡邕處置的嚴峻,又像雨果《九三年》里的西穆爾登。他不願赦宥李郭張樊,又顯得不智。王允終究的大方赴死儘管慘烈,卻屬自取其禍。
《三國》中有兩位在後來無足輕重的大人物,也在董卓事件中上台。我這兒指的是袁紹與曹操。此二人在全書中總體上雖非正面形象,此時卻是以勇於抗暴的俠義姿勢呈現,預示了二人後來將有不凡做為。袁曹此時的行為,又使人聯想到早年刺殺清攝政王的汪精衛。
小說雜亂。前史雜亂。人道雜亂。
※知道洪承疇嗎?如何正確評價洪承疇
※歷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軒轅劍真的存在嗎
TAG:歷史有點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