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媽媽,願我們來生無緣

媽媽,願我們來生無緣

1月27日,福州東水路一高檔小區,一位媽媽跳樓自殺。後來發現,事前她用手機充電器的電線勒死兒子,幾次割腕不成後跳樓身亡。

他的兒子在福州一所重點小學上五年級,平素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不錯,是校樂隊的鋼琴伴奏。

有人說悲劇是因為家庭內部問題,也有人說好像媽媽患有抑鬱症,因為上英語課的事情與孩子起了爭執,還有人說是因為兒子期末沒有考好。

這位媽媽四十歲。發生事故時爸爸不在家。

媽媽留下了遺書:我對不起所有人,X(兒子)我帶走了。

兒子呢,是否在說:媽媽,願我們來生無緣。

作為同是孩子媽媽的我,看後心痛如絞。

不敢想像孩子面對媽媽手中那根索命電線時的驚悚目光。

不敢想像孩子死後媽媽心中的絕望和一次次割腕失敗的痛苦。

不敢想像父親回家後看到兩具冰冷屍體的絕望與懊悔。

可悲的是,近年來打死親生孩子的事情並非個例,甚至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

我似乎隱隱約約聽到了孩子們的控訴:

為什麼一部又一部的法律條例保護不了孩子的生命?

為什麼瀰漫社會各個角落的道德說教制止不了罪惡的雙手?

為什麼崇高偉大的親情挽救不到幼小的心靈?

今年1月5日,江蘇泰興9歲小男孩喬喬因為玩雪弄丟手機,喬喬當即四處尋找無果,蹲在地上嚎啕大哭。

晚上回到家裡,媽媽捆住喬喬手腳,用膠帶封住喬喬嘴巴,揮著木棍,從晚上6點打到11點。喬喬被打的趴在沙發上,聲音微弱地說:「媽媽我想喝水。」

媽媽端水來喂他,水從孩子嘴邊流了出來,弄濕了衣服。

媽媽又怒從心起,操起木棍狠狠地再往死里打。

喬喬最後說了一句:「媽媽,我不想看到你。」

然後,他死了。

這個故事,聞者觸目驚心,潸然淚下。

中國的孩子,甚至還沒出生開始,就要承受著重重的人生磨難。

有些人出生就是一個奇蹟了,因為他躲過了生育的計劃。

然而,他永遠躲不過社會約定俗成、父母具體執行的教育方式。

如果遇到了兇殘的父母,那麼,孩子就如同落入了無邊魔爪,絲毫沒有反抗的餘地。

我見過一位年輕的母親,女兒二歲多,死活不肯吃感冒藥,這位母親火了,大罵:感冒藥又不會死,你為什麼不吃?隨手就是噼哩啪啦照頭幾個巴掌,打得女兒當晚一見到媽媽就撕心裂肺的驚叫。

這位媽媽的婆婆看不下去,勸媳婦不能這樣打,不料年輕的媽媽破口大罵:我的女兒怎麼教育是我的事情。

也有人勸過江蘇泰興喬喬的媽媽不能這樣打孩子,喬喬的媽媽也是理直氣壯地說「這是我孩子,我打關你什麼事兒。」

在一些父母的眼裡,孩子是他們的私有財產,而不是一個有權利和思想的人。甚至還有父母認為,是我給了你生命,一切都由我說了算。

這種可怕的思維,是產生悲劇的根本原因。

在這種思維下,外人干預不了父母毆打孩子,孩子又無法反抗父母的虐待,這樣,孩子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更可悲的是,中國人做父母基本都是一種本能,沒有任何的上崗培訓,不合格的父母成為一種常態。

無知、傲慢、自私、暴躁在父母身上並不少見。甚至有些父母以「都是為了你好」為理由,稍不合意就動用「棍棒出孝子」的辦法,把孩子打到聽話為止。

面對著這樣的父母,孩子還能做什麼?只能碰運氣,熬過少年不被打死,等待終於可以遠離父母的時候。

有些孩子是熬過來了,但童年的虐待影響了他一生的心理健康。

許多人做父母,總是過多地把自己的願望寄託到孩子身上,於是從小開始逼著孩子優秀,逼著孩子學各種父母自己不會的東西。

很多家長們覺得,自己是被逼的,因為如果孩子不優秀,將來就要失去許多機會。

不能不說我們的教育體制有問題,甚至積重難返,我們的老師和家長壓力都很大,但是,作為家長,為什麼不與孩子來個換位思考?或想想自己童年時是否也有這樣痛苦的體驗?

可家長總習慣於去罵教育制度,沒有人願意為自己的孩子做一點改變,做一點妥協。

去年底我見到我姐姐的女兒,她在一所重點中學讀初中,我問她的成績,她說班級第15名左右,我隨口說:你應該更努力一些,否則上一三附很危險了。沒有想到她回答說:「可是,我已經非常努力了。」

我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對於她來說,已經儘力了,如果再去提更高的要求,又會給她帶來多大的痛苦?

我馬上向她道歉,表達了自己捍衛她快樂的觀點。

周國平說:教育最主要的原則還是自由,讓孩子有一個自由的空間,不要人為地設計一種目標,我捍衛孩子快樂的童年,為了這個我寧可捨去很多其他的東西。

可是,又有多少家長能夠做到這一點?

想起紀伯倫在《孩子》里寫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孩子來到你的身邊,只是一種緣分。

孩子來到你的身邊,除了父母,他沒有任何依靠。

善待你的孩子吧。

(本文經楊詩詩的青春年華授權刊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三角度 的精彩文章:

閩北,我拿什麼拯救你曾經的輝煌

TAG:第三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