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對鬼神敬而遠之,董仲舒則提倡天人感應,董是儒家叛徒嗎

孔子對鬼神敬而遠之,董仲舒則提倡天人感應,董是儒家叛徒嗎

這個問題,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是說的同一件事。

一件什麼事呢?

這件事就是「積極入世」。

孔子對鬼神敬而遠之,董仲舒則提倡天人感應,董是儒家叛徒嗎

(孔子像)

早期的儒家確實對鬼神「敬而遠之」,《論語·述而》上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裡的「怪」,是指不同於習慣常態的新奇的事物;「力」是指用暴力解決的方式;「亂」是指犯上作亂的行為;「神」則是指由鬼神操控,相信宿命。

「怪力亂」,孔子說的是三種亂象。我們知道,孔子一直是追奉西周以來的那種制度和秩序,把「周禮」作為人間最美好的樣板。而「怪力亂」三種亂象,恰恰是違背「周禮」的,所以孔子要極力反對。

「神」的解釋和上面三種不一樣。孔子的意思是說,很多人在「怪力亂」面前,往往會束手無策,聽天由命。這樣是不對的,我們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只能坐以待斃。我們要積極干預,也就是「積極入世」,努力制止世道中那些「怪力亂」的事情,維護「周禮」。

所以孔子要「周遊列國」。他周遊列國,不僅僅是要別人能採用他的主張,更是要把他的思想向所有的天下諸侯傳播,讓諸侯們都要各安本分,不要再爭霸擴張了。

而董仲舒講的「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正是與孔子的「積極入世」思想是一脈相存的。

董仲舒為什麼要講這個呢?那其實是關於「皇權」的問題。

孔子對鬼神敬而遠之,董仲舒則提倡天人感應,董是儒家叛徒嗎

(天子皇權)

我們知道,在秦始皇之前,是沒有「皇權」的。當然有「皇」,有「帝」,有「天子」,有「國君」,但是沒有皇權。沒有哪個人的權力無邊無際,無限大。

三皇五帝時期,當領導的,不僅僅是一種權力,更是一種責任。因為那時候的生存條件十分險惡,你的部落如果不夠強大,生產技術落後,你的部落成員不是餓死,就是被別人打死。所以,必須要選哪種特別有能力的人來當「皇」,當「帝」,所以那時候才採用禪讓的方式。

到夏商周三代,有天子,但是天子並非那個權力無邊的人,他不過就是土地、人口比那些諸侯、卿大夫們多一點而已。天子也不敢想取消誰的王爵土地就取消,而且,他還必須要守規矩。周幽王不守規矩,「烽火戲諸侯」,大家對他失望之際,在他遭遇困難的時候,大家還可以不去救他。

但是從秦始皇開始,一切都變了。秦始皇取消了分封,功臣們不封,兒子們不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全天下變成皇帝一個人的,誰也把他沒有辦法。

如此,皇權就出現了,而且皇權成為脫韁的野馬,想跑到哪兒撒野就跑到哪兒撒野。

孔子對鬼神敬而遠之,董仲舒則提倡天人感應,董是儒家叛徒嗎

(董仲舒)

這種政治體制,是董仲舒這樣的知識分子深為憂慮的。當世界上存在一種可以不被約束的權力的時候,那是非常危險的。這種權力如果比較理智,比如劉邦當皇帝的時候,國家可以正常運轉。這種權力如果比較收斂,比如漢文帝漢景帝時期,國家也可以正常運轉。若這種權力被壞人利用,如秦二世被趙高利用,那就很危險。若這種權力為所欲為,如秦始皇時期漢武帝時期,那對國家對老百姓就會有很大的傷害。

從積極入世的角度來說,董仲舒認為,必須要找到一種能夠約束皇權的東西!

也就在這種情況下,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的思想。意思是,皇權是要聽「天」的,要服從「天命」。天命要皇權怎樣,皇權就必須怎樣,否則,就會遭到「天譴」。

董仲舒這樣做,實際上就是給皇權套一個嘴籠子,讓皇權有所收斂。

所以,董仲舒的精神實質,和孔子是一脈相存的,他也是最得儒家學說精髓的大儒。

(參考資料:《史記》《論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生全精彩歷史 的精彩文章:

蒙古帝國時期,蒙古人為什麼會有征服世界,打遍天下的想法
其實夏朝早就滅了,靠一個女人去做間諜,夏朝得以重新復國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