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榮啟: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途徑

李榮啟: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途徑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專題筆談

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和發展的途徑

文 李榮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並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雙創」方針的確立,為新時代繼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和途徑。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56個民族創造出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血脈和基因,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和智慧源泉。在新時代,要保護傳承好、利用發展好中華傳統文化這一寶貴財富,實現文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就要遵循「雙創」方針,「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古為今用,辯證取捨,融通融匯,轉化創新。

「雙創」方針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的本體特性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規律。傳統是一個相對的和發展的概念,即:昨天的時尚是今天的傳統,今天的時尚是明天的傳統,傳統本身是在變化著的。中華傳統文化也不是靜態的存在,它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知識系統等,是在不同時代延續發展的。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植根於民族民間的活態文化,是發展著的傳統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現實中人民群眾鮮活的生活和創造活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承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經歷了與時俱進的歷史演化,在演化中不斷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利用新的載體,在固本守正的基礎上,承故融新、傳承發展。因此,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生不息、延綿不絕。

貫徹落實「雙創」方針,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創新,要採取正確的方式並通過有效的途徑才能實現。本人認為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可將先人提出的「厚德載物、和而不同」、「見利思義、誠信為本」、「勤儉廉政、精忠愛國」、「仁愛孝悌、謙和好禮」、「克己奉公、修身慎獨」等傳統觀念,及「尚和合」、「重民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思想理念,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開掘其現代意義,升華、創新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通過融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家風教化,使核心價值觀教育生動「落地」。應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組織編寫好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教材,建設一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基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學校」,提高廣大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度、認同感,提高全社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二、創新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和形式,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生命活力。中華傳統節日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維繫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當代城市化進程中,只有不斷地為傳統節日注入時代的新元素、新內容和當代人喜聞樂見的新形式,才能使傳統節日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政府相關部門應研究和規範各個節日的理念、標識和禮儀活動,進行各種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現代轉換與新的創造,重構出適當而莊重的節日儀式和禮儀;組織開展系列的社會性節慶活動,實現傳統節日過節方式的轉換,由家族式的封閉向社會性的開放轉變,由小家的團聚和睦,延伸到民族大家庭的凝聚與團結。要因節而異,在繼承傳統年節習俗的基礎上,創新與豐富節慶文化活動,更好地滿足當代民眾的過節需求。還應在節慶活動期間辦好各類展會,搭建各種特色文化產品展示與銷售平台,並逐步建立起一些規模化、品牌化的傳統手工藝品的交易市場。只有堅持與時俱進地創新性發展傳統節日文化,才能使中華傳統節日成為當代民眾喜歡參與、樂在其中的精神家園。

三、萃取文化精華,滋養文藝創作。中華傳統藝術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情感、審美情趣,以及多樣的藝術形式、藝術風格,可謂中華民族的藝術之根。我們應善於從中華傳統藝術中挖掘元素、提煉題材、汲取養分、獲取靈感,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當代表達,創作出既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又符合當代人民審美需求的各類文學藝術作品。還可運用數字技術和高科技手段,開發製作出影視、網路遊戲、動漫、動畫等富有創意創新的文化藝術產品,繁榮發展中國當代文化藝術,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合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當代文化創意產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與人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方能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並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中華傳統文化極為豐富多樣,是當代文化創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我們可從這座寶庫中提取文化基因和審美元素,如傳統圖案、符號、紋樣、線條、色彩、形體等,進行系統收集、梳理、分類、研究,建立中華美學基因數字型檔,促進中華傳統美學元素融入到當代人的創造活動之中。我們還應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或項目的文化元素,開發創造出當代民眾喜愛的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衍生產品及旅遊服務產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助推精準扶貧和鄉村旅遊業發展,為民造福,同時使中華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鑄就新的輝煌。

——載於《中國文化研究》2017年冬之卷。

作者簡介:李榮啟(1955—),女,北京市人,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文藝理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年鑒》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國文化研究》2017年冬之卷

(總第98期)

目錄

[本刊特稿]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專題筆談主持人語——韓經太(1)

樓宇烈、胡德平、李德順、李榮啟、鄭大華、張志強、閻純德(3)

[「古代小說文體」專題]

主持人語——陳文新(25)

「唐人始有意為小說」這一命題不能成立——陳文新(26)

「唐人始有意為小說」芻議——程國賦(38)

魯迅「唐人始有意為小說」說補論——基於學術史的討論——吳懷東(51)

中國早期「小說」的文體特徵與發生途徑——陳民鎮(59)

[中國思想文化]

從《樂記》論孔子「述而不作」 ——楊合林、張紹時(79)

史學、歷學與《易》學——劉歆《春秋》學的知識體系與方法——程蘇東(89)

《國語》《左傳》用《詩》比較——張鶴(102)

論周宣王時期王朝禮樂的畸變——以《詩經》「公卿讚歌」為中心——李輝(108)

君子行禮,亦求變俗——北山學派的禮儀傳播與實踐——楊逸(117)

[中國典籍翻譯研究]

《聊齋志異》英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宋賢德全譯本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述評——李海軍、蔣鳳美(126)

論《易經》英譯文本批評的四重複合模式——兼談先秦典籍外譯文本批評——王曉農(136)

[中外文化交流]

依田憙家中日前近代文化比較觀探析——沈世培(146)

江戶初期朱子學派的詩文觀念及杜甫接受——張紅(160)

日本和歌理論對白居易的受容——以《古今和歌集序》與《文集百首》為例——文艷蓉(17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辭舊年,迎新年
你所不知道的精緻女孩的背後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