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瓢壺
在有關「曼生壺」的史料中並沒有發現有「石瓢」的記載,曼生瓢銘文七行十四字:「不肥而堅,是以永年。曼生作瓢壺銘。」這就是說,這種砂壺最初的稱謂是「瓢壺」而非「石瓢壺」。
「瓢壺」何時改稱「石瓢壺」?有文章說,「這應該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從而改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又說「陳曼生與朱石梅分別在其參與的瓢壺銘文:「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和「梅花一瓢,東閣招邀」也是顧老為之更名的直接依據。
傳承的紫砂器型很多,每一種都有它特定的含義,每一種都是前人精心創作的結晶,每一款都見證了紫砂文化的發展過程,其中數石瓢最為經典。
石瓢因其古樸簡練的造型深受壺友的喜愛,更是藝人必做的壺型之一,在各式「曼生壺」中多有以葫蘆為原形的銘壺,如:葫蘆壺、匏瓜等。
葫蘆是一種一年聲草本植物,其果實 有呈「8」字形,有呈梨形,民間將果實之干殼或縱向剖開兩半或橫向截去部分,便成了盛器,亦即瓢。
陳曼生可能就是依據後者葫蘆瓢的原形設計壺形而將此壺命 為「瓢壺」的。當然,為使用方便實用,成型的瓢壺與原形相比,在形態上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如為方便提蓋子,便於清理茶渣,壺蓋為壓蓋,壺口為闊口;為使用 擺置穩當,壺身上小下大更加誇張,使重心下垂。
石瓢壺「石瓢」是紫砂傳統經典款式,其整體三角形、三足底、橋鈕蓋是構成「石瓢」的基本要素。石瓢壺造型的要點在於力道,要達此目的,則要協調好石瓢各個線條所構成的三角形的比例關係,身筒、流、把甚至鈕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終突出其獨特的力度與氣韻。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
石瓢壺為紫砂茗器中經典款式,後經多人改良,細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等。但最終萬海歸宗,同出一源,此款應為曼生所創十八式之一。
[子冶石瓢]
【製造人】楊彭年制 瞿應紹刻
【尺寸大小】高6.6厘米 口徑6.5厘米
【文物簡介】此壺泥質赭紫溫潤,造型流暢。壺身曲線柔和流暢。從整體上看,壺身上部扁大,尤其是"人"字形直線的運用,造成一個在主視角度以內的梯形表面。這把壺弧度大,宜書宜畫,顯現了簡樸大方的氣度,是件"智欲其圓、行欲其方、剛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珍品。壺身銘:"冬心先生余箴其畫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橋有此一縱一橫,頗有逸情。子冶藏板橋畫蓋仿梅花P102者。仿梅道人子冶自記。"壺蓋銘"宜園"。蓋印"吉壺"。把下印"彭年"。
【製造人簡介】瞿應紹,字子冶,是繼曼生、石梅後又一位與砂藝密切結合的擅長金石書畫的文人。他所裝飾的紫砂壺,印章及書畫鐫刻,格調高雅,韻致怡人,時人稱為"三絕壺"。
[景舟石瓢]
景舟壺是紫砂技藝的轉折點,是一段亘古傳承的記憶,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內涵與精髓的新時代解讀。為了紀念「顧景舟大師誕辰100周年」,史愛民尊古求新、再創新高,集數十年之經驗靜心虔制《景舟石瓢壺》以此表達對顧景舟大師之敬重與緬懷,頗具深意,集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收藏價值於一體,實屬難得之紫砂佳作。
《景舟石瓢壺》端莊、典雅,製作難度極高,但扁而不塌。「紅梅溢彩雪中飄,喜鵲枝頭唱玉謠」便是壺身鐫刻的主題,盡顯盎然之生機;「細嚼梅花雪乳香」之題字更添萬許詩意與靈動,寓意深遠,內涵雅緻,漫溢「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之韻味。
景舟「梅花」石瓢價值
「梅花」石瓢是大師中年創作盛期所創,是唯一顧景舟名字命名的紫砂器型
首次用顧景舟之「舟」字落款,寓意「藝海一舟」。
顧景舟曾經做了五把石瓢壺:陶、書、畫、刻珠聯璧合,可稱文人氣息濃郁的傑作,寓意君子之交。但五把石瓢壺中有4把全部畫竹子,僅有一把刻繪梅花,難得的是業內公認「梅花款是五把壺中最好的一把」。
2015年北京東正春拍的梅花款《大石瓢》以2817.5萬元成交,創新其石瓢壺拍賣的歷史新高。
【漢棠石瓢】
講究的線條流暢,一氣呵成。但是仔細觀摩每個節點上都有力度,猶如彎曲的鋼絲或彎弓之狀,乃整器之精髓所在
壺型為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所創作,型體老味、飄逸,做工簡約,端莊大方,為石瓢中的經典器型。
經典壺型回顧
圖文原於網路
TAG:米拉子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