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與修養

書法與修養

書法與修養

—韓健

字,人人寫,人人一生都離不開字,但未必都能將字寫的正確、清楚、整齊、美觀,使人感到舒服,而不使人眼花繚亂,望而生厭,或因字筆畫不清而不知其所云。

寫字和書法雖不是一個概念,但它們之間並不存在一條鴻溝,書法必須具有寫字的基本要求,不寫字或寫不好字,談不上書法,而寫字有美的追求、有藝術的升華,達到一定的藝術高度才能稱其為書法。

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度總理尼赫魯曾對他女兒說:「世界上有一個國家他的每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一幅美麗的畫,你要好好的學習,我說的這個國家就是中國。」漢字及書法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是民族智慧地結晶。我們每天都離不開他,但對他卻又很陌生。

書法與修養

字寫的如何,他是人內在修養的一種外在表達。在我國傳統的書法理論中,習慣把寫字與做人,完美地結合起來。早在西漢晚期揚雄在《揚子法言》中就說過:「書,心畫也。」至東漢晚期,趙壹在《非草書》中說:「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的觀點。他又說:「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明人項穆在《書法雅言.辨體》中說:「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勛,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跡……。但人心不同,誠如其面,由中發外,書亦云然。」宋代蘇軾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明代傅山說:「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未習魯公書,先觀魯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寫道:「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又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人常說「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無法」。

在我國封建時代,歷代都把書品作為考核人品的一項非常重要條件。以書取士,要想作官,必須寫一手好字。寫不好字,別說作官甚至找個文差也很難。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躊躇滿志到處巡狩,巡狩到那裡,就要在那裡立石記功,這些記功石碑上的字都由他的丞相李斯來寫,這也說明書法藝術在秦代已明確受到重視。

書法與修養

西漢王朝建立後,一般的律令、典章、制度,皆由蕭何負責制定。在蕭何制定的《草率》中,規定以八體書(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其中除小篆、隸書外其餘六種都是秦以前固有的)作為學童應試的內容,成績好的可以作專門負責文書、奏章工作的「尚書」、「史書令」。以書取人,既是國家的制度,對每一個人來說,也是作為入仕「當官」的手段。

魏晉時代特別是晉,是歷史上書法造詣最高的時代,並設置書學博士。魏武帝曹操書法水平就很高,他對善於書法的人特別器重。據記載曹操曾派專人訪求得罪過他的梁鵠,就是由於他的字寫的非常好,而不記前嫌,加以重用。

唐代則全面採取了以書取人的措施,又設立了專門培養書法人才的「書學」。在選拔人才的四個方面(一曰「身」,二曰「言」,三曰「書」,四曰「判」),第三就是書。

之後,到宋、元、明、清歷代科舉考試中都將書法的優劣放到舉足輕重的位置,從秀才到舉人,再高一層當進士,都要考試。中進士後:一類為翰林,另一類分到各部、各縣去當官。這種科舉制度,除看應試人的政治見解如何外,還要要看他的字是否寫的工整。所以科舉的卷面要求四個字:「黑、大、光、圓」。墨色要黑,字要飽滿,要撐滿了格,筆畫要光溜圓滿,這個圓又講筆畫的效果。這樣,在選才標準上,又將書法條件提高了一步。

我們今天字寫的好壞,與升學、就業、評職稱、當官等,選材的關係並不那麼舉足輕重,但每個人所寫的字確實反映這個人的內在素質。

現代有一門學科叫做筆跡學,他是通過對個體筆跡不同書寫規律的研究,反映書寫者個性,心理和行為特徵的一門交叉學科。它是一門以研究人類文字筆跡特點和人的內在素質之間聯繫及客觀規律的科學,與心理學、行為學、人才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繫。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也說:「筆跡學是一門被高度使用的科學,因為它不必見面就可以了解一個人」。看來,我國古人所說的「書如其人」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

書法與修養

文化名人郭沫若一九六二年八月為《人民教育》題詞說:「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乾淨、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於體貼人。」郭老一語道出了書法特殊的育人功能的真諦。學習書法確實能提高人的修養,所謂人的修養,儒家是指通過人的內心反省,培養完善的人格。今天來說,修養是指個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行為、個人的氣質、性情、意志、毅力、審美水平、心理素質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修養的內涵。

要寫好字並達到書法的高度,就必須老老實實學習前人的寶貴經驗,認認真真的臨摹前人碑、帖。一絲不夠的按前人筆法、點畫、墨韻、結體、章法、氣韻等,不斷修正自己隨意的書寫習慣。博採眾長,鍥而不捨,在不斷提高文化素養的基礎上,才能使自己所寫的字達到書法的更高境界。臨習書法的過程,也是不斷磨鍊自己意志品德、做事耐心認真的過程;也是不斷否定自己,吐故納新的過程。這和做人一樣,不經常否定、改正自己不好的習慣,除舊布新,就不可能提高自己的修養。自己寫的字不光是讓自己看,當寫出的作業、試卷、信件、總結、申請、表格以及各種文稿,字跡潦草凌亂、七扭八歪,讓人分辨不清,望而生厭,人們看到這樣的字跡絕不會對書寫者的素質有好的聯想。當我們面對書法家的碑帖,而心慕手追時,往往會被古代書法家的人品與作品所傾心佩服,那種浮躁、虛榮、驕傲之心也隨之油然而止。

書法與修養

在臨習、創作書法的過程中,能不斷的提高藝術欣賞力。當我們面對或雄強豪壯、或端莊淳厚、或險峻跌宕、或妍美綺麗的書法作品時,那變化的點線筆畫墨跡,使我們產生不同的感情體驗。書法之美源於自然,古人在評價書法作品時,也多用自然的物狀來加以形容。唐韓愈形容草聖張旭的書法是:「喜怒、窘窮、憂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視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

各種藝術都是相通的,都有其共性。諸如繪畫、雕塑、戲曲、舞蹈、音樂、詩詞等等,都是可以相互借鑒的。他們都有意境,都有旋律,都有節奏,都有藝術之美。使我們在學習書法時,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鑒賞力。

書法寫的是字,字和字連成文,不管文義只考慮字,等於一個人沒有靈魂。在閱讀、書寫書法作品時,我們就要學習古文、詩詞、名言、警句、論述、了解歷史、了解書法家的歷史背景、經歷、人品等等,在此同時,不但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而且也受到傳統文化和書法家人品的熏陶。對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內涵有了更深刻、更具體的理解,發至內心的愛國之情也會由然而生。所以,學習、臨摹、創作書法的過程也是修心養性,磨練意志、提高自己修養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這幅字應該送給誰?
怎樣臨習《衡方碑》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