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備與兄弟:桃園三「結」義OR桃園三「義」結

劉備與兄弟:桃園三「結」義OR桃園三「義」結

卷首語

《三國人際——〈三國演義〉里的他們與他們》是本公眾號推出的原創連載書評,旨在基於《三國演義》文本,分析人物之間的微妙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同名同姓,本書評分析的是《三國演義》里塑造的文學人物,而非《三國志》等史書上的歷史人物。筆者認為,將《三國演義》當歷史看,或用歷史觀點來評價《三國演義》,這都是閱讀《三國演義》的大忌。而把《三國演義》只當做成功學、厚黑學、軍事學的工具書來讀,則更是對這本「天下第一才子書」的矮化。總之,本書評是就名著論文學,就小說論人際。

劉備與兄弟:桃園三「結」義OR桃園三「義」結

《三國演義》的第一回便寫「宴桃園豪傑三結義」。一個「結」字,意味著三人皆有義,而且有交集點。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第一回)

從誓詞中不難發現所結之義:稱兄道弟,私義為表;報國安民,公義為里。

「結義」的前提是結交,三人結交的順序是張飛招呼劉備,劉備邀請關羽。不過,在三人之中,「結義」的關鍵先生是張飛。

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第一回)

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第一回)

「結義」的開始和結果,都離不開「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的張飛。張飛為「結義」提供了客觀條件:財力和地點。不過,於「結義」更關鍵的是,張飛的主觀衝動性——用主觀能動性只能形容劉備,卻已經無法形容他。

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第一回)

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第一回)

作者在前文也說劉備「專好結交天下豪傑」,不過劉備的結交方式相對理性,比如他在結交關、張前,都先仔細觀賞了一番,由形象窺氣質,既生動又深刻;而張飛也賞,卻是激賞。他好奇,一個陌生人「長嘆」,他就忍不住「厲聲」問其故;他豪氣,「漢室宗親」,「破賊安民」,劉備一說,他就投資;他浪漫,將結義之地,選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他快意恩仇,劉備「見孔明苦諫,心中稍回」(第八十一回),而他卻比劉備更急著為關羽報仇:感情充沛,重義輕利,張飛之義,重在「情義」。

……家貧,販屨織席為業。(第一回)

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第一回)

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第一回)

於是,一個小販、一個殺人犯、一個土豪,他們居然「在一起」了。如果說三人「在一起」的化學成分是志在天下,那麼「在一起」的催化劑就是張飛的「情義」。

因此,「結義」離不開劉備的主觀能動性,更離不開張飛的主觀衝動性。

不過,「桃園三結義」容易讓我們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三人之義,同中有異。前文已經提到,張飛之「義」,更偏重在「情義」上。而劉備與關羽的「義」,就更值得仔細分辨一番。

在筆者看來,關羽比劉備更忠義。試想,關雲長,殺豪強,被通緝,下一句本該連上哪三個字?「投黃巾」,估計才是情理之中的下句。可是關羽卻說:

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第一回)

是的,各位看官,沒有看錯,他投了軍,他並沒有將地方豪強的賬記在天子頭上,而是堅定地站在了朝廷這一邊。在亂世中,如果說劉備和張飛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拉隊伍,那麼關羽首先想到的卻是尋找大部隊:這份忠誠,確實難得。如果結合「許田圍獵」(第二十回),就更能說明問題了。

曹操騎爪黃飛電馬,引十萬之眾,與天子獵於許田……曹操縱馬直出,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眾皆失色。玄德背後雲長大怒,剔起卧蠶眉,睜開丹鳳眼,提刀拍馬便出,要斬曹操。玄德見了,慌忙搖手送目。關公見兄如此,便不敢動。……雲長問玄德曰:「操賊欺君罔上,我欲殺之,為國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與帝相離只一馬頭,其心腹之人,周回擁侍;吾弟若逞一時之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第二十回)

先提「欺君罔上」,後提「為國除害」,關羽忠於國家,更忠於君主。可見,在關羽看來,豪強與朝廷雖要區別對待,國家與君主卻是一體的,愛國必忠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結義時的關羽雖還是江湖人士,講的卻是白道忠義。而劉備雖然口口聲聲說「投鼠忌器」、「有傷天子」,可是最後一句卻露出了馬腳。「罪反坐我等矣」,劉備的忠君愛國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保全自己。因此,與其說劉備忠於君主,不如說劉備更忠於自己,必將成為君主的自己。還記得劉備小時候說的那句話嗎?

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第一回)

那麼,劉備之「義」為何「義」?「破賊安民」,劉備言志,重在愛民。在後文的「劉玄德攜民渡江」(第四十一回)表現得尤其突出。

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第四十一回)

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第四十一回)

宗親和民心,是劉備口中高頻出現的詞,也是他為數不多的資本。如果說張飛對國家的認為是模糊的,那麼關羽和劉備卻是概念清晰、涇渭分明的:前者認為國家即君主,後者認為國家即百姓。

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第四十一回)

魏延的話從側面說出了劉備對待百姓的態度——仁德,也就是說劉備之義為「仁義」。

所以,「桃園三『結』義」只是求同存異,還可以進一步讀出「桃園三『義』結」:仁義、忠義、情義,交集在「義」的名義下。

(本公眾號與本書理念相通,內容不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2017年踐行復盤
要花多少錢才能成為女神?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