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傳播是科學價值的回歸

科學傳播是科學價值的回歸

編者按:科普水平決定了國民科學素養水平,甚至還決定著國家創新能力。但目前,中國的科普力度遠遠不夠,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不高。這既與制度設計有關,也與科研評價、激勵機制有關。那麼,如何讓科學家樂於做科普,科學家又怎樣做好科普,這些問題值得深思。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利用各種媒體平台開展科學傳播工作,也有一大批科學家成為了「網紅」,他們通過自身的科學傳播行動影響著公眾對科學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改善著科學傳播的環境和氛圍。

可以說,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還存在著「四不」的窘態,即科學家不願、不屑、不擅長以及不敢開展科學傳播。當然,這其中涉及到的問題比較複雜,也需要開展相應的研究以探究其中的機制,進而改善科學傳播的狀況。

但是在對部分「網紅」科學家進行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他們把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視為開展科學傳播的重要目標和旨趣,當然也包括其他方面的追求。畢竟,科學家經常被認為是「科學傳播的第一發球員」,因為他們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發現者、生產者、創建者。與此同時,科學家處於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屬的領域裡遊刃有餘,所以同專門從事科學傳播的機構和媒體相比,他們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學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差錯,保證科學傳播的正確性。

就此而言,我們傾向於認為,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展科學傳播是一種價值回歸,是對科學研究社會影響的一種正反饋,更是對科學家和科學研究的責任及義務的回應。就像我們說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一樣,那麼沒有傳播的研究是未完成的研究(research not communicated is research not done)。莫頓在《科學的規範結構》一文中提出的科學共同體內部行為規範之一就包括共有主義,而從傳播的角度來說,共有主義也意味著科學是公眾的知識,科學家應該公開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就需要科學家開展科學傳播。

之所以把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視為價值的回歸,是因為在科學建制化和科學家職業化之前,他們都把同公眾進行交流視為分內之事,他們感到自己擁有可以傳播給公眾的實用知識,他們意識到了需要公眾支持,並且他們欣然地利用那個時代的媒體渠道和公眾分享科學探索的故事。

隨著科學的日益專業化和職業化,科學家發展出了自己的語言、自己的培養方案和自己的獎勵制度,向「外行」傳播科學就不是他們優先考慮的事情了。科學家們認為自己是比常人擁有更多技能的個體,並且和常人區別開來。讓科學家與公眾進一步疏遠的是,一些重要的科學協會對冒險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家採取了一些負面措施,比如由此產生的「薩根效應」,這進一步抑制了從事科學傳播的科學家的熱情。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科學家都退回到了科學研究這個圈子之內,一方面科學新聞記者成為了科學傳播的「二傳手」,他們把科學家作為科學傳播的「信源」,並且形成了科學家、科學記者和公眾的鐵三角,另外一方面仍然有很多科學家在通過各種渠道開展著科學傳播,因為「在科學的所有用處中,培養出少量的、專業知識水平很高、高酬金的牧師式的專家是不夠的,事實上也是危險的。相反,某些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科學方法必須在最大的範圍內使公眾得到了解」。特別是新媒體的崛起為這些科學家提供了有益的平台和渠道。

當然,鼓勵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並不意味著所有的科學家都要開展科學傳播,而是要讓已經做和正在做的繼續做下去,並且能夠做好,讓搖擺不定的人嘗試著去做,以及試圖讓對科學傳播持有非議的人改變看法!當然,我們期望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能夠進入到科學傳播這個新的領域中,讓科學傳播的氛圍越來越友善,讓科學文化在大眾文化中越來越濃厚,讓科學的價值在回歸到傳播的過程中真正地發揮出來。

(作者單位:中國科普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周末 的精彩文章:

別讓微塑料再「漂流」
研究企鵝糞,科學家竟然把企鵝出現時間向前推進了6000年

TAG:科學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