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扎特,與生俱來的天才

莫扎特,與生俱來的天才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The Best of Mozart,

無疑,

這是莫扎特諸多唱片專輯中的音樂盛宴之一

莫扎特經典專輯K.P.M. Philarmonic Orchestra

BBC紀錄片

莫扎特

與生俱來的天才/第一集

...

(點擊可看)

音樂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

然而,

對於古典音樂,

周邊很多朋友感到一種距離感,

而這種距離感往往來自想「聽懂」而又「聽不懂」的壓力。

關於這個聽音樂的問題音樂史上有無數的理論,

概括起來最重要的就是:

多聽、多聽、還是多聽。

走進音樂、讓你聽懂音樂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就是積累你的聽覺感性經驗和培養你的感性能力。

有了這個基礎,

再去有目的的加強音樂的理性認知能力,

包括音樂理論和音樂人文知識。

如果你要越過第一步聽的感性體驗,

音樂的意義也將無存。

就讓我們先放下「懂與不懂」的包袱,

從第一步開始聽音樂吧!

本期我們聽賞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 經典版本。

......

(點擊可看)

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k.448

拉杜·魯普與佩里西亞、

保羅·巴杜拉-斯科達與約爾格·德慕斯、

安德拉斯·席夫與彼得·塞爾金

......

(點擊可看)

穆特:

充滿活力的,

夢幻般的演繹,

同時有著寬廣的音色......

一種寄託著對音樂的哀思,

和深沉的知性的真實感悟......

這位偉大的小提琴家,

也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專註。

——Suddeutsche Zeitung"《南德意志報》

作為對這位傑出的女小提琴家首演30周年的總結和回顧,

以及對莫扎特250周年誕辰的紀念,

所推出的這套CD,

是令人矚目的,

史無前例的由穆特演繹的非凡之

「莫扎特三部曲」!

是她的對這些歷盡時光磨礪,

厚積薄發的作品的首次完整錄音!

(點擊可看)

保羅·亨利·朗論莫扎特

選自:西方文明中的音樂 第十三章

著/保羅·亨利·朗譯/楊燕迪

--|尚音書房|--

把握莫扎特的真正偉大,

理解他的音樂所具有的強大拯救力量的深刻奧秘,

就必須始終牢記,

這個人的高貴靈魂曾忍受痛苦,

曾竭力掙扎,

曾屢遭挫折,

曾蒙受屈辱。

但他的天性中支配一切的特徵是無窮無盡的愛,

因而儘管遭受折磨,

但其作品中卻不以痛苦為支配性基調。

.....

——保羅·亨利·朗

(點擊可看)

莫扎特憑著自己的先見之明,

盡量利用其最低音附近的音域,

以資與高音域對比而產生巧妙的效果。

雖然主奏聲部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燦爛的技巧,

但擔當音樂實質的不僅是單簧管,

而是主奏與協奏彼此呼應。

樂隊也對整個作品的藝術架構負有同等的責任,

甚至主奏也擔任起伴奏的任務。

莫扎特採用單簧管擔任主角的兩首作品,

都沒有用降B調單簧管而用的是A調單簧管,

這可能與史達德勒的喜惡有關。

A大調與g小調一樣,

一向是適合莫扎特音樂特質的調性,

莫扎特籍此在這首協奏曲中里孕育出生氣勃勃的感官性氣氛,

揉合在他晚年創作具有的平靜澄澈的情境里,顯得優美無比。

......

(點擊可看)

席夫、古爾達、布蘭德、克利福德·克森、吉扎·安達、里赫特、巴倫博伊姆、Haskil、魯道夫·塞金爾、內田光子

這部d小調協奏曲(KV. 466)

是迄今最常演奏的莫扎特協奏曲一。

貝多芬對這首作品的評價很高,

曾親自演奏過它,

並為這首協奏曲寫過華彩樂段。

這部急風暴雨般的協奏曲是莫扎特浪漫氣息最濃的作品之一,

它照見了莫扎特本性中不常顯露的一面。第一樂章瀰漫著陰暗不詳之情緒,

這種悲劇性的音調很難為當時的貴族階層所接受。

第二樂章充滿真誠懇摯的感情,

莫扎特特別為這一樂章取上"浪漫曲"這樣的名稱,

這在18世紀的器樂協奏曲中是不曾有過的。

作曲家有意強調這一樂章的抒情特徵,

用以同前後樂章形成對比。

主題是莫扎特最迷人的靈感之一,

出現第一樂章之後,

彷彿從冥間烈焰突然轉到陽光明媚的極樂世界,

中間闖入的g小調插部,

卻表現出一種莫可名狀的惶惶不安,

增添了戲劇性的因素,

最後又恢復到原先的平靜安寧中。

末樂章的基本主題又把音樂帶回到激動不安的氣氛,

與常用的喜劇性末樂章迴旋曲迥然不同。

...

(點擊可看)

波利尼、巴倫博伊姆、布蘭德、吉扎·安達、拉杜·魯普、古爾達

莫扎特這首《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協奏曲》,

是莫扎特中期協奏曲的代表作,

寫於他作為作曲家與演奏家聲譽極盛的頂峰時刻。

樂曲充滿了奧林匹亞式的壯麗,樂隊部分的色彩變化尤為豐富,

最令人心神蕩漾的是第二樂章行板。

它既像是根據歌劇詠嘆調而改寫的精製的器樂曲,

又彷彿預示19世紀浪漫氣息最重的夜曲。

弦樂器從頭至尾加弱音器,

在此之上浮現寬廣旋律

使人想起古希臘神廟的潔白立柱伸向蔚蘭的天空,

進入不斷升華的境界。

這裡的提示,

就像是一個個的浮標,

在純感性認知後,

可以在這些浮標的指引下,

以至於不會迷失在浩瀚的情感海洋里。

當然我們可以拋開這些文字,

繼續停留在純感性無目的的體驗上!

(點擊可看)

莫扎特第十三鋼琴奏鳴曲KV.333情趣

非常接近J.C.巴赫的鍵盤音樂,

J.C.巴赫是莫扎特少年時期的偶像,

莫扎特KV.333被認為是受到他直接影響的創作。

此曲在基本形象方面更為平和統一,

是莫扎特奏鳴曲中最合乎" 禮儀"的一首,

即使在這裡,

莫扎特仍不時製造一些出其不意的戲劇性效果。

比如第一樂章展開部的f小調插部中,

驚人的上行大跳音型和切分節奏的下行旋律,

不僅改變而大大增強了

由下行音階和倚音音型構成的開始主題的緊張度。

這可謂是作曲家對貴族禮儀趣味的一種挑戰。

第三樂章是一首大型迴旋曲。

引人注目的是再現部之前出現了大段的華彩樂段,

其輝煌程度堪與鋼琴協奏曲的獨奏華彩匹比。

這在奏鳴曲中是別具匠心的寫法。

上海藝術人文頻道縱橫經典紀念莫扎特誕辰260周年

《趙曉生解讀莫扎特全套鋼琴奏鳴曲系列

-莫扎特降B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KV.333》。

......

(點擊可看)

2016年

王羽佳

在瑞士韋爾比亞音樂節

(Verbier Festival)

《土耳其進行曲》

(點擊可看)

論莫扎特的自由

卡爾?巴特

謹以此文紀念莫扎特誕辰260周年

尊敬的與會諸君!

讓我引用莫扎特的父親、

大主教區和薩爾茨堡市樂隊指揮萊昂波德·莫扎特

1768年說的幾句話作為開場白:

萊昂波德帶著他的兩個孩子,

12歲的女兒「南娜爾」和7歲的兒子「沃爾菲爾」,

在3年半的巡迴演出中走遍整個西歐。

接著,

他要將他正在成長的兒子的演奏與作曲藝術技巧之燈

放到皇城維也納的燈座之上。

但事情卻遇到重重困難。

這位父親在談到這些困難時寫道,

他所關心的是「向世界宣告一個奇蹟,

宣告一個上帝使之在薩爾茨堡降生的奇蹟。

這是我對全能的帝所應盡的責任,否則我就是一個最不知恩德的人。……

一年伏爾泰崇拜者曾驚奇地對我說:

『我現在看見了一個奇蹟,

這是我此生中看見的第一個奇蹟。』

這對於我不是一件極大的樂事和巨大的勝利嗎?「

這位伏爾泰崇拜者便是百科全書派成員格林。

......

(點擊可看)

給莫扎特表演者的第一條忠告:

鋼琴演奏,即使完美無缺,

也決不應視為充分。

演奏者必須清楚,

莫扎特的鋼琴作品充滿了音樂上潛在的可能性,

經常遠遠逾出純粹鋼琴的領域。

指出這一點的並非莫扎特的鋼琴在樂器性能上的限制

(這一點我也並不同意),

而是莫扎特在力度、色彩和表現各方面

呈現出的歌劇演唱、樂隊齊奏

以及不同樂器合奏的效果。

比如,

莫扎特A小調奏鳴曲310的第一樂章

對我來說就是為交響樂隊寫的曲子;

第二樂章好像聲樂場景帶一個戲劇性的中部;

而終曲可以毫無困難地改編成管樂嬉遊曲。

......

(點擊可看)

莫扎特並不全是光彩照人的,

但是他是溫暖的。

當他快樂的時候,

他的音樂充滿了詩情畫意,

彷彿森林的清晨里,

那些閃爍的露珠和婉轉的鳥鳴。

當我們碰觸他內心的深刻的哀傷的時候,

我們也會不由自主地和他站在一起,

而當我們試圖安撫他的時候,

又會發現他早已經找到了安撫的方法。......

......

(點擊可看)

莫扎特D大調第6號管弦樂小夜曲,

有一個別稱叫「夜曲風格的小夜曲」

《月下小夜曲》(Serenata notturna k.239 ),

人們也習慣稱之為「月下小夜曲」,

樂曲有著較為強烈的復古色彩。

......

這首作品除了弦樂器之外,

特意在配器中加入了定音鼓,

從而讓整首作品聽起來飽滿而多彩,

由此也可以斷定

這部作品是當年莫扎特為室內演奏特別寫下的,

並且成為戶外小夜曲室內樂化的先聲和代表。

其中巧妙地運用了「巴洛克大協奏曲」的結構元素,

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全新的拓展,

作品有著較為強烈的復古色彩,

又不失新意。

......

(點擊可看)

最好看的是

一枚狹長的燈箱輪番閃動著他的著名歌劇的片段,

有小小的木偶,

有舞台影像,

無可形容,

如他的音樂般高貴而開心

——這不像莫扎特住過的家,

而是一項展覽,

他成為今日設計者百般調弄的素材。

惟在窗前俯瞰樓下的舊街巷,

我心裡莫扎特了一下子:

他想必經常站在窗沿往下看,

看下面的石鋪路馬車經過。

離開時又在樓梯拐角特意停了一停,

據說海頓曾來這裡看望他。1784年,莫扎特28歲,海頓52歲,

小夥子會在這兒迎候海頓嗎?

我在樓梯間看見這一老一少了:

腦後的假髮束聳著蝴蝶結,

脖梗襯著層層翻卷的高領,

彼此擁抱,親吻,笑,

說著我聽不懂的德語

——「我以自己的榮譽向您發誓,

您的兒子是我所聽過的最偉大的作曲家。」

當海頓對著莫扎特的父親稟告這段話,

就在我今天徘徊的房間么?

(點擊可看)

在不少音樂愛好者甚至音樂家看來,

與深沉悲愴的貝多芬相比,

莫扎特顯得有些簡單,

甚至流於華麗。

但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楊燕迪教授認為,

在莫扎特的簡單純美背後,

有著一種與現代人心靈相通的默契。

在莫扎特誕辰260周年之際,

楊燕迪在上海圖書館舉辦的講座上帶大家走進莫扎特的藝術世界。

貝多芬真比莫扎特更深刻?

貝多芬與莫扎特是人們熟悉的兩位大音樂家,

他們的音樂風格都非常鮮明,

又同處一個時代,

因此常常被拿來比較。

......

(點擊可看)

1775年作曲。

此曲規模堂堂,

作為一連串作品的最後十分相稱。

這首樂曲德國色彩非常濃厚,

令人側目;

其線條之流暢,貫通全曲,

單純而朝氣蓬勃的作風,

已預示了次年莫扎特所具有的新風格。

在第一樂章里,

全合奏的呈示部與緊跟其後的主奏呈示部之間,

安插了主奏樂器的慢板序奏,

這種新方法是值得注目的。

此外,

主奏的呈示部引子里,以曲首全樂隊所奏的音型,

作為主奏小提琴所奏的主題,

這也是很新鮮的。

再者,

以往採用迴旋曲體的終樂章,

都用了小步舞曲速度,

況且小調的中段採用了土耳其型節奏,

使得此曲面貌一新,

所以其結構是耐人尋味的。

總之,

這首曲子不但很美妙,

而且洋溢著年輕人的活力,

充分表露出青年莫扎特的一種音樂典型。

......

(點擊可看)

沒有兩個時代的莫扎特雷同。

儘管20世紀莫扎特的祟拜熱浪滾滾,

而且自詡把握了莫扎特之魂者不乏其人,

但不勝欽仰的莫扎特依然是一個謎。

「莫扎特音樂的特點是對稱、均衡」,

「行家」一言以蔽之。

可莫扎特未見得肯就範,

從18歲寫的歌劇《假園丁》(K。196)

第一幕中桑德里娜哭訴唱段七個小節的樂句,

到他最後一首器樂曲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

第一樂章那環環相扣的交迭句法,

一生創作中不對稱之美屢見不鮮。

無怪乎勛伯格1931年在電台的一次演講中說,

他從莫扎特那裡學會了「長度不等的樂句的藝術」,

這是一種「只屬於莫扎特本人的、

完全個人的技藝。」

......

(點擊可看)

莫扎特帶給世人無盡美好和希望,

他以他的博愛之心,

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絢爛的音樂遺產。

絕筆《落淚之日》是莫扎特少有的如此哀傷的曲調。

他似乎在用這支旋律祭奠自己短短35年的生命,

也成為1791年整個世界彼時的注釋。

......

(點擊可看)

我們的時代有沒有天才,讓我們對他們好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尚音愛樂 的精彩文章:

TAG:尚音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