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盲道》 :視而不見謂之盲,悲天憫人的情懷更有份量

《盲道》 :視而不見謂之盲,悲天憫人的情懷更有份量

文:田金雙

視而不見,謂之盲。面對底層人數,絕大多數人選擇視而不見,選擇做沉默的大多數。在中國導演中,李楊顯然是此中異數。

從2003年那部未上映的《盲井》,到2007年那部區域上映的《盲山》,再到今年這部全國公映的《盲道》,用十二年一個輪迴的時間完成「盲」系統三部曲,李場的頭髮都白了,他走的很艱辛。

「這個時代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每個孩子都該回家!」這是《盲道》這部電影宣傳片中震撼人心的煽情之語。而而一個數據則道出現實真相:據民政部估計,全國流浪乞討兒童數量在100萬-150萬左右。在一些地鄉村地區,買賣兒童幾近市場化,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下黑色利益鏈。

《盲道》講述的是一個因為酗酒,吸毒,車禍,出獄後自暴自棄的歌手,遇到了一個被犯罪團伙控制在街頭乞討的小女孩,激起了責任,點亮了心中的光明,最後被刺身亡的故事。故事結局很悲情,但悲天憫人的情懷讓人落淚。

尤為值得稱道的是,李楊導演的三部「盲」系列關注的都是底層人的命運,只不過,關注的主題側重點不同。比如,《盲井》關注的是男人的事,片中有句台詞不無黑色語境,現實得可怕:「吃飯就得拉屎,下井就得死人。」《盲山》關玉的是女人的事,一個女大學生被拐賣後的個人遭遇,片中主人物問對方:「你曉不曉得,你賣女人是犯法的!」而到了《盲道》這裡,關注的則是孩子的事,片中流浪乞討女人開口說:「我爸媽也都死了!」縱觀李楊「盲」三部曲,一無例外地,投影的全是底層人的世界。

李楊本人認為,許多東西,半底層人忽略了就是盲,他想通過自己的片子引起人們對這個社會的思考,也留下社會的一個橫斷面。因為——這就是我們社會的存在,你不能把他趕到一個角落,它就不存在了!通過「盲」三部曲引起人們的思考,從而改變整個社會,這亦是李楊本人做底層三部曲或者說「盲」三部曲的初衷。

2003年,李楊的《盲井》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後拿了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王寶強也是憑著這部片正式出道,還獲得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新人獎。但這部片因為對底層社會現實(礦井殺人騙賠償款)和人性的深刻揭露,成了「禁片」。

2007年,李楊的《盲山》上映。這部電影拍的是女大學生被拐賣到法盲山區遭「囚禁」最後釀成悲劇的故事。為了過審,拍了兩個版本的結局。但這並沒有影響整部電影的表達,紀錄片似的寫實感和對現實的批判和《盲井》一脈相承。

2018年全國公映的這部《盲道》又如何呢?據說這部電影因為經費緊張,拍得很艱難,李楊本人又當導演,又當演員,片子拍完了,有個投資人不看好這個題材,撤資了,做後期的一百來萬還是好友郭宇寬給出的。這部片子和前兩部片子的風格一脈相承,但因為沒錢的關係,包裝製作上似乎很儉樸,相當於馬糞紙包了一個大肉包子,裡面都是餡兒。

我本人反倒覺得,相比《盲道》中定有爭議的的劇情,李楊導演骨子裡悲天憫人的情懷更有份量。視而不見,謂之盲。每個孩子都該回家!不管影片質量如何,就憑李楊這股勁兒,也要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田金雙 的精彩文章:

《奇蹟男孩》:我們都是有缺陷的孩子,努力了就會創造奇蹟

TAG:田金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