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形象(一)
從今天開始筆者決定重新把這個公眾號復活,並用於記錄一些隨想文字,不定期更新。我首先想要討論的是音樂的形象,音樂和藝術到底表達了什麼。請別看標題後面有個(一),這並不代表它是連載的。(
以下部分內容摘錄自我在其他平台上的一些創作。
音樂表達的是什麼?這個答案是很多的,但有一個總體的概括,那就是表達人本身以及與世界的關聯。這其中可以包括很多內容,橫跨到各種音樂風格。因此,暫時忘記所有的音樂理論,音樂的美學規律首先建立在人的本質特點,相似的方面便會有有相似的規律與審美取向。
先從一個例子逐步引導到藝術欣賞中去。
想像一下,秋天到來,樹葉凋零掉落,從刻板印象的角度來看一般會有兩個過程:一個無比緩慢的樹葉凋謝,搖搖欲墜;徹底斷開和樹枝的聯繫後,漸漸掉落在地上。
首先,樹葉不可能(再次強調是刻板印象下)在還十分堅挺尚未褪色的情況下降落;其次,這個降落也不可能是直衝沖地掉下去。再者,這兩個過程,前者的凋謝是比後者的降落髮展得慢的,而凋零的過程則緩慢而飄蕩。
樹葉凋零這個意象,常被用來表現一種淡淡的憂傷的情緒,它沒有非常強烈的情緒波動;其次,人的這種憂傷,總是先有一種情緒上的鋪墊氛圍,再是些許喚起。
比如那句大家都知道的詩:「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開始的枇杷樹僅僅只是一個客觀事物的描述;然而如果沒有這個鋪墊在前,則後面的情緒缺乏了一種張力(有平淡才會顯現衝突)。
甚至還可以擴展到人的流淚。人悲傷的時候會哭,除非強烈的悲痛,淡淡的哭泣往往是眼淚盈眶在先(對應樹葉凋零),盈滿了(對應樹葉斷根)才落下,同樣,眼淚落下的過程比盈眶的過程看上去要快。
以上的例子,之所以能夠讓人感覺它們自然而然地產生聯繫,有一點原因,是因為它們普遍都存在相似的節奏。而節奏既存在於音樂中,也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是一種最普遍的事物之間、以及與音樂的聯繫(當然還有別的各種聯繫)。
因此可以說,如果某種節奏1存在於某個自然現象A或者某種情緒B里,那麼在音樂中運用這樣類似的節奏,便具備了象徵A和B的能力。因而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便會聯想到A或者B,但恐怕不會聯想到在節奏上差別很大的C。比如沒有人會用陽光下微風中茂密的森林以主體來表現淡淡的憂傷(倒是可以用來體現一種反差)。
TAG:狂喜之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