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小腸淋巴瘤誤診為克羅恩病一例:臨床及影像學特徵

小腸淋巴瘤誤診為克羅恩病一例:臨床及影像學特徵

患者男性,66歲,便次增多、雙下肢水腫5個月入院。主要表現為排淡黃色不成形便3~5次/d,雙下肢可凹性水腫。外院查便潛血(+)。胃鏡、結腸鏡:無特殊。膠囊內鏡:小腸多發潰瘍糜爛性病變,淋巴管擴張。電子小腸鏡(經肛):迴腸間斷分布潰瘍,黏膜充血水腫;病理診斷:迴腸慢性炎症。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X 線計算機體層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tomography,SPECT / CT):迴腸腔內及升結腸腸腔內顯像劑濃聚灶,考慮蛋白漏出部位。病因暫不明確,予保護黏膜、白蛋白等治療3個月後,未見明顯改善。考慮為克羅恩病,加用潑尼松35mg次/d、美沙拉嗪1g次/d,雙下肢水腫減輕,便次減少不顯著。複查白蛋白(albumin,Alb)22.1g/L(正常值35.0~55.0 g/L),便潛血(+)。為進一步治療,以「小腸多發潰瘍待查,考慮克羅恩病」轉診本院,既往病史:無特殊。體格檢查:身高166cm,體重49kg。雙下肢可凹性水腫至小腿上1/3,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見明顯腫大。

輔助檢查

血、尿常規(-),便潛血(+),Alb28g/L降低,CA125:38.6×103U/L(正常值0~35.0×103U/L),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等各項腫瘤標誌物均正常,炎症性腸病抗體譜(-)。

診治經過

為明確小腸病變情況,行腸道超聲示:第3、6組小腸節段性腸壁增厚,最厚處約0.9 cm,分層結構消失,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腸壁內見豐富血流。小腸受累長度分別為5.3cm及6.0cm,其旁腸系膜多發淋巴結腫大,皮質結構消失,考慮惡性病變(圖1~5)。盆腹增強CT+小腸重建示:第3、6組小腸局部腸壁明顯增厚,多發黏膜面異常強化,考慮淋巴瘤可能性大(圖1~4)。

圖1~4經腹腸道超聲及CT影像圖。

第3(圖1)、6(圖2)組小腸腸壁明顯增厚,腸壁分層結構消失(箭頭所示)

圖3,4 CT平掃+增強:第3(圖3)、6(圖4)組小腸局部腸壁明顯增厚,小腸及橫結腸多發腸壁黏膜面異常強化(箭頭所示)

圖5 經腹腸道超聲聲像圖。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腸壁內可見豐富血流信號

圖6 小腸鏡檢示第6組小腸黏膜瀰漫性腫脹,絨毛呈簇狀、短頓、部分脫失,可見大量白色淋巴管擴張樣改變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X線

計算機體層成像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 / computedtomography,PET / CT):6組小腸局部代謝異常增高,最大標準攝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7.4,惡性可能性大。2、3、5組小腸代謝稍增高,SUVmax:2.4。小腸鏡(經肛門至第5組小腸):第5、6組小腸黏膜瀰漫性腫脹,絨毛呈簇狀、短頓、脫失,大量淋巴管擴張,第6組小腸為著,累及回盲瓣(圖6)。

活檢病理診斷

小腸部分糜爛,T淋巴細胞浸潤,部分可見增生擴張的淋巴管,淋巴瘤可能性較大。綜合各項檢查,考慮腸淋巴瘤,行開腹小腸部分切除術,術中見:距屈氏韌帶300cm處,全周腸壁增厚、質脆,幾近穿孔。屈氏韌帶500cm處腸腔狹窄,腸壁增厚,分別累及約5cm腸管。病理診斷:腸病相關T淋巴細胞瘤(Ⅱ型),慢性淋巴結炎。術後,排棕色軟便,雙下肢水腫較前緩解。轉診血液科,行4程化療,2程化療後,出現腸梗阻,急診行「開腹探查、粘連松解、小腸部分切除術」;之後出現反覆發熱、感染性休克等併發症,患者家屬放棄治療。

討論

病例特點

胃腸道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是最常見的原發性結外NHL,發病率占結外NHL的20%~40%,約50%的胃腸道NHL發生於胃,其次是小腸,佔14%~38%。小腸淋巴瘤多發於中老年男性,迴腸好發,主要在黏膜固有層或黏膜下層沿小腸長軸生長,向腔內外侵犯,造成腸壁增厚或局部腫塊。臨床表現較不典型,主要有腹痛、排便習慣改變、腹部包塊等,隨著疾病的進展,將造成腸穿孔、腸梗阻等併發症。

本例患者誤診為克羅恩病。在臨床表現上,

腸淋巴瘤與克羅恩病有以下鑒別點

(1)好發年齡與病程:小腸淋巴瘤發病年齡較晚,起病急、進展迅速,好發於迴腸(53%),特別是迴腸末段,其次是空腸(35%)、十二指腸(12%)。克羅恩病好發於青壯年男性,17~40歲的發病人群約佔52.9%。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回結腸同時受累多見,約佔40.2%,單獨累及迴腸末端佔33.3%。本病例未累及結腸,不支持克羅恩病。

(2)臨床癥狀:克羅恩病和腸淋巴瘤均可表現為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發熱等,但克羅恩病常伴有肛周膿腫,合併腸外表現,本病例均為(-),不支持克羅恩病。

(3)其他表現:本例患者出現低蛋白血症、雙下肢水腫,結合內鏡及核醫學檢查,考慮病灶處腸淋巴管擴張合併腸黏膜損傷,腸道有效吸收面積減少,蛋白丟失引起,並不常見,克羅恩病與腸淋巴瘤均可引發。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小腸淋巴瘤的重要手段,本例患者在病程早期多次行內鏡+活檢,未取到有診斷價值的標本。小腸淋巴瘤的內鏡診斷率僅為25%,內鏡表現多樣,類似其他消化道良、惡性疾病,病灶始於黏膜下層,晚期才累及黏膜表面,活檢取材難,易漏診和誤診。以下影像學方法能有效識別原發灶部位、病變程度及腸壁受累方式:

(1)經腹腸道超聲發現較長的小腸腸壁環形增厚,仍有一定伸展性及柔韌性,無腸梗阻徵象,伴周圍淋巴結腫大時,應考慮小腸淋巴瘤;

(2)CT觀察到明顯的腸壁單層狀增厚、積氣、異常強化、腸腔內腫塊及多發淋巴結腫大等,高度提示小腸淋巴瘤;

(3)18-F 脫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 成像可有效發現小腸淋巴瘤病灶,從代謝角度早期評價腫瘤放、化療的療效。

本病例為老年男性,起病隱匿,慢性病程。早期多次內鏡檢查較不典型,病理未取得有意義的標本,無法準確診斷。入院後腸道超聲、CT、PET-CT等有特異性的陽性表現,明確診斷,術後病理證實為小腸淋巴瘤。T細胞型小腸淋巴瘤相對少見,預後較差,5年、10年生存率分別為58%、48%。總之,針對起病隱匿、出現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的老年男性,應考慮可能為腸淋巴瘤,超聲、CT聯合內鏡檢查對診斷有重要價值。

轉自: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

來源:中華醫學超聲雜誌

作者:庄楠 李文波 楊倩 朱慶莉 王妙倩 楊紅 周煒洵

關注消化,天天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胃潰瘍診治思路
看到膈下遊離氣體,一定是消化道穿孔嗎?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