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自由的,不是環境而是自己
這一期我的個人公眾號全新改版,每個月發兩次,每次7篇。
因為所有文章無論什麼類型均是原創,所以工作量還是蠻大的。
一般一篇文章我大概要1-2天完成,半個月出一版,就意味著每天都有編輯和寫作任務。除此之外還有螞蜂窩的遊記也要漸漸補回來。
除了寫作發文,日常還有其他工作要做。還有要繼續學英語,最近開始接觸雅思的TAS練習,爭取每天能做一次。
所以真把這些任務一樣一樣排列出來,會感覺時間很不夠用。
我本來想自己負責兩個人的飲食,這樣我能控制好自己的食量,但現在還有些手忙腳亂,家裡吃飯基本靠羅先生。
等慢慢習慣了這樣的節奏,遊刃有餘一些了再負責飲食吧。
最近親人朋友都在問我們過年回不回國。
這次真的回不去,我自己忙到還好,畢竟我的很多工作不受地域限制,但羅先生也忙得不得了。
春節快到了,紐西蘭正直夏天最好的季節,在旅行公司上班的羅先生天天手機不能離手,每天都在做線路設計、報價、計調。這個季節的私人訂製團太多了,公司的車和導遊差不多都被訂出去了。整個公司沒有人回國過年,中國來的客人太多, 連他們老闆都沒有頃刻休息,春節當天都已經排滿了帶客人的工作行程。
有朋友問我都已經出國了又何必給自己這麼大壓力呢?
其實我最難受的時候,不是工作任務寫滿一黑板的時候。
而是沒有做事情的時候。
比如聖誕和元旦那段時間,受節日氣氛影響,不想工作,每天就這麼隨便晃晃,一天就過去了。這個時候最痛苦,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要玩兒很久的手機。其實也沒有什麼目的,隨便刷刷微博看看八卦。
倒不是我真的想玩手機,只是不甘心一天就這樣碌碌無為的過去了。但又不想做什麼事情,於是就刷手機,刷到晚上十二點多,困到不行了,就睡覺。
結果因為睡太晚,第二天要吃午飯才能起來,又開始了碌碌無為的一天。如此循環。
這種循環很恐怖,循環了幾天,我就特別恨自己,特別難受,特別空虛。比我之前在國內上班,和後來在煎餅店上班都空虛。這種感覺讓人特別害怕。
之前在國內上班,即便自己再碌碌無為,再無所事事,每周還是被那固定的工作時間和工作任務控制著。
即便自己蹉跎了時光也還覺得不那麼差,畢竟有份人人羨慕的工作,畢竟拿著只會漲不會跌的工資。即便我不逼迫自己努力,我的收入也還是會增加,職位也會慢慢升高。
因為有了這份工作做盾牌,我的空虛感轉瞬即逝,很開有快樂起來,逛街、吃飯、看電影、唱歌,國內總是有很多種方式可以打發掉生活里的無聊。
在煎餅店上班的時候。每天的工作駕輕就熟,不需要費什麼力氣。回家以後洗掉一身油煙,就開始刷微博、看視頻。會不會覺得空虛和無聊?有那麼一些瞬間會覺得,但想想自己每個月卡上的收入足以負擔兩個人的消費,便又心安理得起來。
很多人說朝九晚五的工作不自由,想要為自己鬆綁所以辭職做自由職業者。
但更多的人是辭職之後,又把自己送回到另一個朝九晚五的環境中。就像我去煎餅店上班。
因為不自由本質上是一種心理保護,這個工作本身,或者這份工作帶來的收入,給了我們一個高看自己的借口,從而能避免直面生活最赤裸的狀態。
直面生活最赤裸的狀態是一個無底的大坑,那種痛苦的感覺無法形容。
我前一段時間,在家無所事事的時候,就會想,我沒有鐵飯碗了,也不再去煎餅店上班了,那麼我是誰?我為社會做了什麼貢獻?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結果就是我什麼都不是。這真的很容易讓人抑鬱。
羅先生說,要不然你還是去煎餅店上班吧。我拒絕。當初辭職就是想做自由職業者,不要再做不能提升個人技能的工作。不能因為撐不住了就回去。
沒有了安定工作這份保護,才能赤裸裸的感受我什麼都不是的痛苦。有了這份痛苦,才知道自己當下的狀態,當下的人氣,當下的收穫,每一分都是實打實靠個人努力慢慢積累起來的,每一分都踏踏實實的。
前一段「好好虛度時光」做自由職業者的採訪時,李菁說「越自律,越自由」,特別有同感。
因為當你開始從有組織進入無組織狀態時,會混亂不知所措,這時候的感覺不是自由,而是空虛、迷茫、自暴自棄。只有等越來越能控制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時,才會越來越踏實,越來越舒服。
所以你看我的日程表排的滿滿的時候,我是最開心的狀態。
有人覺得那把自己忙死不是沒了做自由職業者的意義?這便又是一個極端了。
一個人如果習慣了對自己的掌控,便可以隨心所欲的玩耍。因為他知道,自己去玩耍、去放鬆、去娛樂都是努力之後應得的,而且需要工作的時候能控制自己馬上回到工作狀態。
最好的生活狀態大概就是想做事的時候能做事,想玩耍的時候能完完全全放鬆。自由職業者大概就像是放養的娃,喜怒哀樂都要自己承受,所以不練就掌控自己的功夫,一定會遍體鱗傷。
很多人羨慕自由職業的「自由」,能避開擁擠的人群,在別人工作的時間去旅行,能自己決定歸期,不會意猶未盡但上司已經來電話催自己回去。但其實自由職業的另一面就是,你們在歡天喜地的過年,我在這裡吧嗒吧嗒敲著鍵盤。
不否認的是,我在過年的時候吧嗒吧嗒敲著鍵盤也是歡天喜地的,因為我為下次肆無忌憚的玩耍攢下了足夠的資本。
讓我們自由的永遠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對自己的掌控能力。
TAG:禪小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