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邊界及其它
按:冰雪初融,在黃花磯看了半日的江景;看哪些特質分明的線條,都是邊界線。百無聊賴,思及諸事,隨手寫寫,沒有邏輯。
拿菜譜切牛肉,還是直接用刀切牛肉,這是一個選擇。
【一】
塔勒布所著《反脆弱》一書中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藍色」的一段:
在《通過語言的玻璃》一書中,語言學家蓋伊?多伊徹表示,許多原始族群雖然並非色盲,卻只能用語言表達兩三種顏色。但是,在一個簡單的測試中,他們卻可以成功地將繩子與相應的顏色匹配。他們能夠識別組成彩虹的各種色彩之間的差異,但他們卻沒有相應的辭彙來表達這些色彩。所以,這些族群雖然在生理上並非色盲,在文化上卻是色盲。
我聯繫了蓋伊?多伊徹。他非常慷慨地給予我幫助,還向我指出,古希臘文中沒有一個詞是用來表述藍色這種基本顏色的。古希臘文中缺少「藍色」一詞的事實解釋了為什麼荷馬會反覆使用「酒暗色的大海」這種對讀者(包括我)來說令人費解的辭彙。
這段文字呈現的例子恰好可以作為《題外01:無關事實》一文中「語言文字存在局限」觀點的佐證。
「即使用再精妙的語言加以描述事實,你也不得不屈服於這種客觀局限:既無法用語言文字描述事實,也無法通過語言文字知曉事實。」
換句話說,我們的闡述中既有因認知對象本體複雜性,而形成的認知局限;也有認知複雜性範疇內形成的語言局限。荷馬以「酒暗色」代替「藍色」即是後者的一個例子。
這種局限在系統科學的框架下,亦可作邏輯上的推導。
在共時性的視角下,按照簡單性系統與複雜性性系統劃分的三個條件,假設所有的語言、文字、公式、圖表、模型都是一個簡單性系統,那麼我們用它們描述一個客觀對象,都是試圖用一個簡單性的系統來刻畫對象。
對象有可能是簡單性系統;更有可能是複雜性系統。若是後者,語言、文字、公式、模型、圖表的表達即存在極限。
這種極限所呈現的就是用一個簡單性系統刻畫複雜性系統天生存在的局限。當然,你也可將語言、文字歸屬於複雜性系統,在我看來,這隻需要你改變觀察的角度,站在共時性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譬如「藍色」的從無到有。
這段陳述包含兩層意思:
語言文字模型構成的系統科學是一個簡單性系統,系統科學那套東西並不能完全刻畫複雜系統;這是一層。
這其實是個悖論,系統科學那套理論當前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來刻畫複雜性系統的。如此,現實中更務實的處理是我們對複雜事物的理解被導向為言、象、意這套東西;譬如冥想。
以我的理解,舉幾個並不能完全對應例子來說明「言、象、意」。譬如,禪宗的歇語、希臘的寓言故事,可歸於言的範疇;將共識性比作照相,歷時性比作攝像,以及將演化抽象為陰陽魚圖,可歸於象的範疇;生命極峰體驗中的極樂,極樂一詞即可歸於意的範疇。
另一層意思是我們需要一些特定的詞,如「藍色」,來指稱特定的對象與現象;如此你才能構成對對象更清晰刻畫。
這類詞語的出現方式類似於生物的自然進化。譬如「反脆弱」這個詞,就是憑空出現。如果將「反脆弱」視為語言文字演化中的一種突變;另外一種適應性進化方式,在詞語演化的方式也很常見。譬如,「湧現」或「湧現性」,以及「複雜」和「複雜性」。
【二】
最近看的公號文章《席酉民:大學再不改變,很多都會被網課公司淘汰》,以及汪丁丁《行為經濟學要義》,都開始大談「湧現」。
以我所知,「湧現」或「湧現性」一詞,最遲到2005年以成為系統科學教科書內的專業術語。
從最近這些文字中可以明顯看出經濟學、管理學這類軟學科對物化、生物、工程這類硬學科借鑒;當然,我更願意稱之為概念的摘抄。
之所以有如此感覺,只在於這種概念的遷移與借鑒,在他們的言論中並未完成,以至於呈現出某種陳述上的混亂。
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以至於我懷疑他們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一方面,得到了一些系統科學框架下的名詞與概念;另一方面,系統科學的基本框架並未在他們腦中完全構建。
譬如汪丁丁教授寫道:行為經濟學不僅關注「稀缺性」,也不僅關注「不確定性」,而且關注「複雜性」。
譬如席酉民教授說,「互聯產生了很多新的問題,第一個不確定性,第二個模糊性,第三個複雜性,第四個多變性。如果用這4個詞的首寫字母來描述未來的世界,我經常叫做UACC,也就是說我們生存在一個不確定、複雜、模糊和多變的世界。」
搞笑之處在於,兩位教授們並不闡述「複雜性」與「不確定性」的區別。
事實上,按照教科書對複雜性的描述,「開放性、巨型性、顯著的組分異質性、多層次性、非線性、動力學特性整合起來湧現出來的系統特性,就是複雜性。」
不確定性,事實上應該歸於非線性的範疇,且屬於複雜性呈現的形態之一。
當然,你也把這種「不予闡述」的現象歸於塔勒布的「藍色經典」問題。
我們可以作如此理解:汪丁丁、席酉民教授和偉大的荷馬一樣,他們眼裡看到了「藍色的大海」,卻無法盡情的表達,只能用「暗酒色的大海」來描述。或者,如原始族群,雖然並非色盲,卻只能用語言表達兩三種顏色;雖然只能用語言表達兩三種顏色,卻可以成功地將繩子與相應的顏色匹配。
我手頭還有一個的經典例子,如鯁在喉幾年。在魏武、朱武詳教授所著的《商業模式的經濟解釋2》中,在系統科學框架下,用一個「如何界定系統」的闡述,及可以清晰表達的問題,被兩位教授定義為商業模式的總和、共生體、生態圈、焦點企業、利益攸關者等並不能明確界定概念。概念與概念之間構成的框架相互糾纏,這是我看過的表達最為混亂一本商業管理類書籍。
有點需要說明,把一些學者學術上的成功、商業上的成功,等同於理論的正確,等同於理論與實際的契合;本身就是犯了一個邏輯錯誤;即,把不同的事情等同起來。
事實上,分析商業犯罪的案例獲取的知識遠優於閱讀此類形而上學的管理科學類的書籍。
【三】
上述兩節,只想表達兩點。
一點是以我所知所見,管理科學其實是一門非常粗糙的學說。
要麼不談假設前提與約束條件,胡說八道;要麼追求形式的規整,對例外視而不見。要麼囿於語言文字的局限,需要閱讀者穿透文字的靴子才撓到癢;要麼對概念缺乏缺乏統一的界定,呈現出一種敘述上的混亂。
我買過一本書,《管理學中的偉大思想---經典理論的開發歷程》,其中的內容,大約可以作為上述論調的明證。
當然,這種論調也可能出於一種選擇性記憶偏差。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管理類書籍都沒有用,而是說所謂的傳統的學院派的管理學書籍,除工程項目管理類,以及類似於說明書的實務指導手冊外,其餘的所謂某某管理理論之類的基本都是文字遊戲;該類書籍不值得購買與閱讀。
至於非傳統派的管理類書籍,你必須把它們剁碎,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認知。
譬如上架類別為「經濟管理-理論學說」的《反脆弱》,其《前言》前半截的陳述就超級混亂;呈現出一種典型的「藍色經典」問題。
你必須分別把不同的句子置於共時與歷時的維度、我者與他者的維度、系統與環境的維度、適應性與突變的維度、整體與部分的維度、上層次與下層次的維度、觀察與預測的維度、道德與非道德的維度等等,才能把它剁碎、釐清,並分別裝入不同的框子。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維度,你必須把它們置於一個框架之下,並能呈現出一種自恰。
由此引出另一點:必須拋棄管理科學那些自說自話漏洞百出的理論,引入的系統科學的知識框架,並用該框架下一些成熟的概念,來解構通過「言、象、意」來表達的商業認知及相關事物;更重要的是釐清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並分解它們。
塔勒布的《反脆弱》中的闡述是否構成一個完善的認知框架,系統科學框架之下如何分解反脆弱性論調,非關本文旨,略掉。
【四】
個體的行為是契合他人文字闡述構成的理論,還是信自己殺人放火後得到的感受,這是一個選擇。
信流氓老闆傳授的經驗,還是商業案例講述的故事,這是一個選擇。
拿菜譜切牛肉,還是直接用刀切牛肉,這是一個選擇。
在我看來,所謂的「藍色」即是一把剔骨尖刀,把特定頻譜範圍的顏色,從自然中剔除出來,並作為信息傳遞給他人;系統科學框架下的「邊界」概念亦是一把好的剔骨刀,將事物從萬物中剔除出來,將有序從混亂中剔除出來。
你必須知道事物的邊界在哪裡;反面的例子,大約可以用這則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文章作為一個樣本:《北大畢業美國留學生萬字長文數落父母 12年春節不歸》
過分的愛與過分的恨,都會造成系統的異化。韓非子說,過其所愛曰侵。
過其所恨,亦是侵略。「其」是什麼?其是邊界。「侵」是什麼?侵是衝擊。
若將北大學生與其父母視為一個系統;將學生與父母各視為一個子系統;所謂的《12年春節不歸》一文,呈現的是一個系統的坍塌。或者,可以委婉的表示為對一個普通系統的在轉型為特殊系統過程中的回憶。
細究這種坍塌的原因,在我看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個子系統對自我邊界的界定出現了問題。
無論我們用何種類似「暗酒色的大海」之類詞句來評價此事;譬如「分寸」、「節制」、「克制」、「忍讓」、「退讓」、「知止」;它呈現的還是一個「邊界」或者「周界」的問題。
「邊界」是這類問題的核心。事實上,邊界問題不僅是此類問題的核心;也是處理諸多其它混亂問題的核心。
【五】
對具體的商業實務而言,即使秉承「凡事要剁碎」的原則,若不知道邊界在哪裡,剁碎一頭牛的結果也可能是得到一攤包含屎尿的肉泥。
達不到神戶烤肉層現的形態,當然,也得不到額外的利潤。
事實上,不僅要把事物剁碎;許多時候,也得把自己剁碎;這種剁碎同樣需要知道邊界;否則,大約多半會淪為漢味齋老闆的情形。
一個人身兼股東、管理者、業務專員、一線員工諸多角色,不把這些角色的邊界理清;如何在面對不同的情形時,理智的選擇自己的角色?
若自我沒有釐清這些角色的界限,面對外界環境的刺激,所響應的類型多半要歸於本能反應。
有兩類負面的例子。一種是本無私利,只是任由當時情緒左右自己的行止,並不考慮本能反應之外,應該呈現出的角色;以至於對事物的處理並不能形成很好銜接,流程中斷。一種是出於自我保護的考慮,在行止中選擇性的挑選角色;無論是推卸責任,還是爭取私利,在諸多角色中總是挑選能合理化行為的角色。
無論是哪種負面的例子,角色造成的混亂,均屬於以部份對整體的損害。
「恆有欲也,以觀其繳。」
「繳」是什麼?繳是邊界。如何在內省中以抽離的姿態反思自己行止?
不能分解則不能抽離
沒有邊界則無法分解
如何在籌劃中釐定下一步的路徑以及不能伸手抵達的地方?
凡事剁碎;若不知邊界,剁碎後得到大約是幾堆包含屎尿的肉泥。
【六】
答案常常隱藏在問題中。
凡事要剁碎,究其核心的問題,也就是尋覓幾把好刀,掄上幾把好刀。
「邊界問題」就是第一把好刀。
TAG:人黑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