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風 走進大漢的風采

漢風 走進大漢的風采

漢風者,漢朝之風氣也。漢朝是繼秦朝之後又一個大一統,多民族融合,高度中央集權的朝代。漢朝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沒有四百年漢朝的發展和鞏固,就沒有俱往開來,繁榮的唐宋。

漢高祖劉邦有一首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簡單而又輕快的表達出漢朝的氣度與風範。歷史上常說一統秦兩漢,漢朝總共長達四百多年,是統治中國最長的封建王朝。通常我們現代人為了東漢和西漢,但是在歷史上,或者文獻記載上都一般稱為先漢和後漢或者說前漢和後漢,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傾頹也。其實在西漢與東漢之間,還夾雜著十五年的空白區和斷代,這是王莽所建立的新王朝。因為王莽外戚奪權以及這個朝代的太短命了,又沒有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後世史學界一般忽略不計,這段歷史也和西漢合在一起做記載。

漢朝總體而言給我的印象是一個開明開放,外戚專權,門閥林立,開疆擴土,文學復古,遊俠酷吏的王朝。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而又持久的影響。我們今天民族所保持的穿衣,飲食,禮儀還有性情,脾氣,交流等等習慣,都能從漢朝追根溯源找到源頭。歷史就像一條滾滾不息的河流,永無止境,從古代穿梭到現代,中華民族泱泱大國,屹立在東方,有一種與時具有的宿命感。揭開歷史的面紗,讓我來說說漢朝吧,講講漢朝的風氣。

開明開放

漢朝的建立是在秦朝暴政之後,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推翻了強大的秦王朝,又經歷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到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平息了動蕩。本以為天下相安無事了,可是麻煩一波又一波,又有異性諸侯王的反叛或者被逼造反。對外又有和游牧民族匈奴的戰爭,漢高祖白登之圍,差點喪命於外域,可以說劉邦是個悲催的皇帝,沒有過一天安寧的日子,不是平叛就是打仗。

話題休煩,言歸正傳,正是由於連年的打仗和社會的長期動蕩,使得流民四起,生產力嚴重的底下,導致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人口也大量的減少。這個時候統治者就採取於民休養生息,採取無為而治,減少賦稅,大力恢復生產。在思想上主要奉行黃老之學,但是不像秦朝的焚書坑儒,各家各派的思想都能夠容納,許多為避免官府沒收和被燒得民間藏書被公佈於眾,重見天日。

漢朝在邢獄上比之秦朝有了很大的突破。在史記中有一篇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緹縈救父的故事,緹縈代父受刑,上書漢文帝,被漢文帝給徹底感動了。從此漸漸地除去了極刑,砍手,剁腳等等的野蠻刑罰,到漢景帝時期則是被徹底去除,並且寫入了刑法,到後來一直延續到現在。這是人類文明一大進步,由野蠻漸漸的走向文明的曙光。所有這些都體現了當時漢朝的統治者開明的這一面,為後來的王朝開了一個很好的先河。

漢朝在社會風氣上是比較開放的,在這一點上,它超越於任何一個朝代,比如說它的男女婚嫁方面,它支持婚嫁自由,女子改嫁,不像明清時期受宋明理學的影響,禁錮人們的思想,女子終身不得改嫁,特別是商人之女。漢朝的上層人物好多出現了同母異父現象,比如說漢武帝的母親叫王彘,她有個同母的弟弟田蚡。漢武帝的母親在進宮之情已經有過一次婚姻並且有了孩子,但是一樣不影響皇帝對她的寵幸。像這樣的還有衛青和衛子夫啊,霍去病啊,等等,這是漢朝的一個奇特現象。

漢朝在對外活動和開闊的方面,湧現出許許多多的風雲人物,首先有張騫通西域,兩次出使西域,和十幾個國家建立了聯盟和對外關係,間接地打擊了匈奴,擴張了領土。在漢元帝時期有昭君出塞,成為千古佳話,唱傳不朽,為漢朝帶來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和平。東漢有伏波將軍馬媛,在漢光武帝得天下後,二定交趾,撫平羌亂,用武力和安撫並用的手段安定了嶺南,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交流。所以說漢朝對內統治比較開明,對外統治比較開放,多民族融合和交往從漢開始。

外戚專權

外戚專權是我國古代統治者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中國古代有四種力量把持著朝局,他們分別是文臣,武將,宦官,外戚,很多朝代存在著外戚專權現象,其中漢朝尤為最甚。外戚傳權影響著整個漢朝,漢朝興於外戚而又亡於外戚,可以這樣通俗的說,西漢合理利用外戚力量,使得國力昌盛,政局平穩,造就了文景之治,昭宣之治。反觀東漢無節制的任用外戚,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甚至於左右著朝局和君主的繼承,最後董卓進京外戚和宦官同歸於盡,灰飛煙滅。

西漢的外戚總的來說,對於整個王朝的發展是起到積極的作用的,在漢武帝時期達到頂峰,外戚掌握大權,但不專權。漢高祖時候,有呂后的兄弟帶兵打仗,連襟樊噲屢立戰功,晚年的時候,竟然要殺了樊噲,虧得陳平勉力營救,才得以倖存,逃過一劫,可見劉邦對外戚還是有一定的警惕和防備的,可是他絕對不會想到幾百年後自己所創的王朝將亡於外戚。

提到這一節我們繞不開一個人物,那就是漢武帝,漢武帝是比較會用人的,尤其重用外戚。用衛青,霍去病,公孫賀等迎戰匈奴,大獲成功,打擊匈奴的程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晚年發生了巫蠱之亂,殺死了自己的太子,立年幼的劉弗陵為帝,指派大將軍霍光為秉正大臣,漢朝的外戚專權從霍光開始,霍光擁有生殺大權,廢昌邑王劉賀,殺其同黨和跟隨二百多人。又縱容自己的親屬,毒藥殺死了皇后許平君,取而代之。霍光死後,漢宣帝便開始清算霍家,出自己隱忍了多少年的怨氣,可見外戚專權對君主和國家的威脅有多大,可是漢朝沒有吸取教訓,一錯再錯。

接下了便有了王莽的篡漢,這一方面由於皇太后王政君的過度縱容,另一方面是漢室幾代的都是幼主,便於外戚把持朝政,被王氏家族獨攬朝局達半個世紀之久。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我會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提及的。王莽的新王朝是個分水嶺,東漢以後,只有前幾任皇帝真正握有實權,自孝和帝以後,外戚專權一發不可收拾了。

東漢自鄧皇后垂正以後,到董卓進京直至滅亡,政權一直在外戚手中,你方唱罷我登場,一輪又一輪的循環。先是竇氏,竇固等人不過統治時期還算穩定,朝局沒有打亂。接著鄧氏,鄧皇后的娘家人,鄧綏,鄧儼為代表,再接著是閻氏,閻顯,閻姬為代表。從漢順帝開始外戚專權導致了漢朝的天下大亂,最可恥的是梁冀,此人雖然立了些軍功,但是可以說最厚顏無恥,罪名昭著,殘暴不仁。毒殺質帝,專擅正朝,一門七人封侯,自己的封地就達到了三萬戶,更任人唯親滿朝上下都是自己的人。梁冀死後,牽連了朝廷兩千石以上官員上百人,故吏賓客三百多人,朝廷為空,太恐怖了。

接下來登場的又是竇氏,竇武,又接下來的是何家,以何進為代表。這時候對漢朝的威脅已經不光是外戚了,宦官出場了,並威脅者皇帝和皇帝的國舅們,只有想辦法除掉了,可是鬥爭結果,不令人滿意。先是竇武和陳蕃,密議除去宦官,不知怎麼的泄密了,宦官曹節等矯詔殺了竇武和陳蕃。第二次是何進和袁紹商議借外兵除去宦官,結果十常侍先下手為強,殺了何進,袁紹驅兵殺十常侍,董卓進京,自此外戚和宦官同歸於盡,都消失在東漢的歷史舞台上,可是已經晚了,這個王朝已經無可救藥了。

門閥林立

門閥又叫門第,是由士大夫組成的一個新興的階級。兩漢沒有科舉制,實行的是一種察舉,何謂察舉,首先察舉的執行人是帝國的各級官員,從宰相到郡守都有考察和推薦人才的義務。但是呢,執行的結果是考察只能成為一種形式,官員多推薦的是自己的門生和親屬,真正孝廉的沒有幾個,這樣下去形成了老子暗地裡推薦自己的兒子,老師推薦自己的弟子,外戚推薦外戚,真正有才的,有孝廉得不到舉薦,而且自光武帝後東漢有一個陋習就是官位可以世襲,那些功臣的後代,可以世襲祖輩的爵位和官位。這種現象很可怕,當官的後代一直當官,知識分子,受教育的永遠是官神階層。士大夫家族的勢力會越來越大,甚至會威脅地方的統治。

在討伐董卓成立十八路諸侯的時候,眾人都眾口一詞的推薦袁紹,說什麼袁本初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什麼是四世三公,就是四任皇帝中,袁紹這個家族有三位當過三公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司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叫法。想像袁紹這個家族多牛逼,當時的一大半知識分子都去投靠袁紹,曹操的五大謀士其中有三個都是從袁紹集團走出來的,袁氏家族四代經營,已經形成了一股無形的力量,就像資本的積累一樣,已經達到了那種程度,不可控制了。

漢朝的這種門閥的形成,在西漢看不出來,因為西漢的察舉並沒有破壞,平民出身成為丞相的數不勝數,比如說公孫弘啊,車千秋啊,丙吉啊,很多。但是曆數東漢,我自己發現一個都沒有。我在看《後漢書》的時候發現了一個規律,非常搞笑,非常有趣。好比你看《楊震列傳》,從他的父親開始講起,會一直為他的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一拉到底全部列傳記載,一直到楊修,正好到了漢朝的滅亡,這就說明了一人當官,他的後代一直霸佔著官位,子孫繁衍下去,就形成了大家族,漢朝就一直是那幾個大家族在統治者,駕馭者整個朝野,一個又一個的關係網,一個又一個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

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大家族的崛起,就像大樹一樣越長越旺,他們霸佔著官職和權利,獨自享受教育的權利,兼并土地又不交稅,又形成了大地主,他們越來越富裕,租種土地的農民越來越窮,就造成了社會的矛盾。而他們的後代又多形成了紈絝子弟,貪污腐敗,一步又一步的蠶食著帝國的生命,直至國家的滅亡,改朝換代以後,君主還要獲得他們的支持,因為這一股股的力量隨時可以掀動大廈。

東漢的門閥主要有袁紹的家族,楊修的家族,荀彧的家族,孔融的家族,梁冀的家族等等不勝枚舉。門閥的形成來源於戰國時期士的崛起,什麼春秋諸子,百家爭鳴,知識分子在大變革時代舉足輕重。從戰國到漢朝慢慢的形成了士族,漢朝主要統治基礎為貴族士族,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寒門庶族最終打敗了貴族門閥,比如曹操在官渡之戰就打敗了袁紹四世三公的士族大門閥,最終結束了漢朝門閥林立的局面,當然徹底結束這種門閥勢力,要等到隋朝,科舉制的誕生,那就是後話了。

開疆擴土

漢朝的疆域在漢高祖劉邦開國的時候是非常小的,甚至不及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疆域大。就那麼大的國土,還不是真正自己的,存在著很多異性諸侯王,為了打敗項羽,他採納張良的建議,與天下諸侯,共分天下,把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全部分封出去,這次讓諸侯王使出全力,打敗了項羽。建國之後又是找各種借口和理由,一個個的滅掉各個異性諸侯王,不停地去平叛和打仗,最後自己身體吃不消,病死了。

西漢在漢武帝時期,對外擴充疆域達到了頂峰,與秦始皇相比,遠遠超過了。在東方,武帝元封二年,滅朝鮮,置滄海郡。在北方不斷地對匈奴用兵,他在位五十四年,幾乎有五十年在對匈奴用兵,用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先後進行了三次大戰,最後的漠北決戰,橫掃匈奴王庭,使匈奴遠遁到西伯利亞一帶,從此一蹶不振,不敢和漢朝主動地去出擊。在與匈奴交戰的過程中先後開闢了塑方郡,又建河西四郡以通西域,斷絕匈奴的財源。在西方,由於張騫的通西域,建立了與西域的對外聯繫,分別遣使出使大宛,烏孫,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滇諸國。

太初三年,命令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大宛,斬殺了大宛的大王,於是漢之兵威,往西達到了蔥嶺。在南方,先是路博將軍楊仆等五軍伐南粵,建立九真,日南等九郡,就是今天的兩廣和越南地區。第六年楊仆又滅了東粵,遷徙其民到兩淮地區,就是現在的浙江福建地區。那時候四川的蜀地不歸中央管轄,於是漢武帝在聽說了張騫的見聞以後,又把征伐的矛頭指向巴蜀地區,先後滅了夜郎,西夷,南越,滇國,建立了汶山郡,益州郡,今四川,雲貴地區。漢武帝時期中國的疆域版圖大致相當於今天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這是漢朝的全盛時期,兵鋒指向東南西北。

東漢自劉秀建國以後,大製版圖和西漢沒有什麼差別。到了漢和帝的時候出現了一位重量級的人物,他就是班超,揚威於西域各國,他先是隨竇固北擊匈奴,後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裡,平定了西域的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的回歸,促進民族的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候。但是隨著外戚的亂權和宦官的專政,好多西域和少說民族建立的國家都脫離了漢朝的統治和附屬,中原經歷了大亂之勢,中央政府都自顧不暇,何況其他。

到了東漢末年,接近三國的時候,天下逐漸分為九州,中央已經管不了地方了,造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各州互相攻擊,各不相讓,董卓進京以後,十八路諸侯組成討董聯盟,其實名為討伐,暗地裡是為了搶奪地盤。想像如果現在安徽省和河南省的軍隊相互攻打,各省之間相互搶地盤,那是一種什麼局面呢。官渡之戰,曹操統一了北方,佔據北方五州。赤壁之戰孫劉聯盟,曹操無力佔據南方,南方政權歸了東吳孫權,劉備在川蜀地區穩定下來,天下最終三分。

文學復古

兩漢的文學是比較繁榮的,與楚辭一脈相承。西漢兩司馬,司馬遷,司馬相如,司馬遷的《史記》空前絕後,史家之絕唱。司馬相如擅長的是賦,多是對帝王歌功頌德的,相當於一個馬屁精,滑稽。東漢有張衡,蔡文姬賦寫的也是比較不錯,曹操的四言詩在文學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更不用說才高八斗的曹植曹子建了。另外班固的《漢書》繼承了司馬遷的自傳體史書,從此官方修史的一律是自傳體。但是自漢昭帝以來,儒生崇尚復古,產生了文學復古想像,甚至影響了整個漢朝的走向。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怎麼講起,且聽我一一的道來,下面的文字要借用錢穆先生的《先秦史》討論。

錢穆先生在他的《先秦史》一書中,專門講到了王莽的新政,他的說法比較犀利,也更有權威和說服力。錢穆先生在講到,昭宣以後漢之儒術中說到,漢庭自武帝以後,儒術日隆,而朝廷論災異者亦日盛。因漢儒經術,本雜方士陰陽家言,其所立說,固霏弗及災異。意思是說漢武帝以後,儒家多偏向於說陰陽和災異,用來控制朝廷和輿論,進一步的教化君主,趨向於迷信,不在追根於學術,而走了旁門左道的路子,走向了極端。

繼而之後又大談起祥瑞,天命,頌揚什麼的。在禮樂方面更是恢復了孔子的理想,一心想回到周公所處的時代,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錢穆先生在《秦漢史》中有比較信服的說法,這一段是比較長的,他說道,言符瑞受命,則意在頌揚,乃興禮樂以答天眷。而實則禮樂之興,意在鋪張,此武帝一朝之禮樂也。言災異禪讓,則意在警惕,乃求禮樂以恤民,而禮樂之旨在於裁仰,此昭宣以下之所言之禮樂。這條路子一直錯下去,把禪讓制都搬出來了,由原來的說陰陽災異變成了推行禪讓古制,為王莽的篡漢做了充分的輿論準備,這可不是一個人的錯,而是文學和思想的走向出錯了。

王莽的篡漢,固然有他外戚身份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當時社會一種復古潮流的影響,歷史的走向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的,當這種思想在上下得到了認可,在學界根深蒂固以後,就成了一種大趨勢,歷史的走向,是大勢形成的,這種錯誤的一味的復古,必然會讓漢朝走一大節的彎路。

事實就是如此,王莽在建立新朝以後,開始了他的大改革,先是廢除奴隸制度,禁止買賣奴隸,再是改革幣制,全國上下同行五銖錢,又造刀幣龜貝,兩者並用,後來又造寶貨五品。又廢除了井田制,施行公田,禁止買賣土地。最搞笑的是改革官制,官名五花八門,又一天變一個樣,官員不知道明天自己的官名叫什麼,比如改大司農為羲和,後更為納言,大理曰作士,少府曰共工,太僕曰太御,衛尉曰太衛,全是上古時代的名字,改來改去亂七八糟。改革的初心是好的,有點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但是嚴重不符合實際,不符合時代的潮流和去向,與社會脫節,天下大亂,農民起義風雲湧起。錢穆先生在《秦漢史》中評價說,王莽行政,重禮制,恤民生,著眼於社會經濟,其本原皆出於王貢,而其病則在拘古。

王莽改革的失敗是必然的,是因為社會上復古潮流的失敗,而非王莽一人之過,所以歷史的趨向是前進的,一味的復古,萬萬的行不通。

遊俠酷吏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司馬遷的史記,遊俠和酷吏這兩個詞不可能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為什麼把這兩個合併在一起在寫,那是因為這兩個在漢朝一樣的突出,是漢朝的精神和風氣所在,那個時代的遊俠最多,那個時代的酷吏最多,不用考慮,我認為是漢朝,可以說是明清時期特務統治的前奏,遊俠是社會流民所產生的,酷吏是統治者利用的一種工具,只對皇帝一人負責,上至百姓,下到王公貴族都怕這兩種人。

遊俠在漢代之前有戰國四大君子,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等等,他們擅長養食客,養著一群敢死之士,為主人排憂解難。比如信陵君的一個門客叫候生殺了魏國如姬的仇人,使得如姬偷竊魏國晉鄙的兵符使得信陵君率兵救趙。孟嘗君的門客會雞鳴,狗盜使得田文順利的逃走秦國,還有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毛遂,以死相逼,據理力爭,使得楚國出兵救援邯鄲。他們這些裡面就包含著遊俠的精神,他們不屬於任何階層,士農工商,一個不沾,行動自由,不受任何人的約束,另外墨子的墨家主張的兼愛與非攻,反對戰爭,刺殺不仁義的暴君這也是早期的俠。

但是到了漢代就發生變化了,遊俠多少是一種流民的表現,當然也有富家大族中的俠者,比如說朱家,在籍逃亡的犯人,經過他的疏導和聯絡竟讓能夠救活,劉邦得天下以後,要抓捕季布,就是因為朱家經過夏侯嬰的門路救活了季布,並且以後在文帝時候立過大功。在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大俠孟劇的支持讓周亞夫深深地鬆了一口氣,他說有大俠孟劇在,我無憂也。後來吳王劉嬶逃到了孟劇家裡,孟劇殺了吳王,把頭顱送到了周亞夫的大營里,可以說那時候的遊俠對社會政治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流民中的俠者是郭解,太史公還專門為他列了傳的,可是他生錯了時代,不該生在漢武帝的朝代,那時候朝廷設立塑方郡,遷徙內陸的人民趕往塑方,郭解也在遷徙的範圍之中。但是後來公孫弘上奏主張殺了郭解,認為他的影響力太大了,會造成流民的不穩定,於是漢武帝就派人殺了郭解。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他是不可能讓這些社會上的流民存在的,殺郭解是必然的,這是社會的一種悲劇,漢代以後遊俠逐漸消失,漢武帝時期是一個高峰,之後一落千丈。

酷吏統治一直延續著封建王朝的始末,本意是指執法無情的官員,另外還有用殘酷的方法進行統治的官員,漢朝的郅都和張湯便是代表。郅都是漢景帝時期的,有一次漢景帝去上林苑遊玩,漢景帝的愛姬賈姬上廁所,一頭野豬進入廁所,漢景帝想去救,郅都怒目而阻止。結果野豬也去了,賈姬也沒受到傷害。太后聽說了,賞了百金,皇帝由此更看中郅都。在處理太子臨江王的案子時,他該殺的一個不留,流放的流放,把廢太子都給逼得自殺。宗室給他起個外號叫「蒼鷹」,沒有人不怕他的。

張湯是漢武帝時代的,他小的時候父親為長安令,看家的時候,家裡的肉被老鼠偷吃了,父親大怒用鞭子抽他,張湯於是捉到老鼠,學著大人的樣子來審問老鼠,並書寫案宗,他的父親大為驚奇,認為他可以繼承自己的獄吏事業,不久父死子繼。不久就受到漢武帝的重用,一直做到御史大夫,在審理淮南王案子的時候,很是到位,受牽連的人全部被他抓了起來,分別處以極刑。張湯的趕盡殺絕得罪了不殺官員和王公貴族,後來受到別人的誣告而自殺,死的時候家裡沒有財產,沒有產業,薄葬,買不起棺材,皇帝知道他是冤屈的,殺了誣告的六個人,後人都說張湯死了之後還能殺人,成語叫以死殺人。

酷吏始終是統治者的工具,雖然有些手段比較的殘忍,缺少人性,但是打擊的是貪官污吏和王公貴族,間接地老說對於平民百姓是有利無害的,是王朝法治手腕的一種手段,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外戚中國封建王朝的四股力量,四根支柱之一,他們分別是文臣,武將,外戚,宦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坤兒 的精彩文章:

一寸河山一寸血
觀電影《敦刻爾克》有感

TAG:坤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