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觀古國際其中之一
經典與過時,一個代表著美術史的崇高地位,一個則是被歷史所「拋棄」的明日黃花,對於形成市場僅有十餘年便幾經起伏的中國當代藝術而言,其處境往往是隨著大環境的景氣程度而搖擺於兩個極端之間。自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進入調整期以來,2008年前後的所謂「當代藝術」被重新定義,其間流行過的板塊如「卡通」、「政治波普」、「寫實」、「新水墨」、「抽象」等大行情都已不在,市場格局依舊在不斷洗牌。價值觀的混亂使現有的當代藝術市場幾乎處於失焦的狀態.
而作為這個新興市場中最主要的構成力量,同時也是變數最大的頑童,在世當代藝術家們的市場表現顯得難以琢磨:因涉嫌投機炒作、不連貫性以及意義的缺失等不穩定因素,彷彿誰都無法預測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尤其近幾年,當代藝術板塊逐漸成為歐美藝術品市場交易的龍頭,而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卻深陷於市場調整的泥潭,持續量價齊跌的表現消磨了許多投入者的信心和耐性。這也使諸如「只有逝世的藝術家才是優秀藝術家」等某些帶有神秘色彩的針對在世藝術家的古老詛咒再度流行起來。但只憑一兩季拍賣會的波段行情早早做出結論還有失輕率,目光也稍顯短淺。因此我們試圖通過近十二年來的在世藝術家市場走勢,以及拍賣排行TOP10的變化來進行對比分析。究竟哪些行為導致了今天在世當代藝術家市場的尷尬局面?其中的癥結又出現在哪?
但並非每位藝術家的轉型都能如此順利,甚至可以說,對一位已經功成名就的在世藝術家而言,最困難的就是轉型。如何跳脫辛苦創建的作品風格,轉型讓藝術創作更上一層樓,是許多藝術家難以承受的重。這一障礙在許多於第一周期成名的在世藝術家的創作中都有明顯體現。
轉型必須回頭檢視、延伸鑽研自己一脈的創作母題,非僅形式或主題上的轉換。創作理念迷失與轉型失利,都會大大影響市場對於作品的信心。儘管合作畫廊布局精密,但是作品的成熟度與美學價值無法支撐市場價格,藏家或許會因人情和對藝術家的支持而購買,但是這樣的人情牌卻難以帶動新作的市場需求度,甚至連帶影響舊作的價格。而如何使自己的創作之路越走越寬,也是當下許多有志於進入美術史行列或是拓寬市場之路的在世藝術家們思慮最多的問題。
在世藝術家的市場起伏,說穿了不出作品數/質量、定價、一、二級市場推銷手法這幾個環節,但是儘管道理簡單,卻無法找到一個通用的成功藝術家製造公式,原因就在人心。藝術市場內有許多難以言喻的潛規則,有趣的是,遊走於規則邊緣者往往不是賺大錢,就是玩過火掉入紙醉金迷的世界,從此一蹶不振。明星藝術家的背後,是金錢、人脈與操盤心機堆積出來的大道,但是這條看似康庄大道也可能因為某個微小的操作環節出錯,迅速瓦解。市場做大做小,操作心態很重要,除非銀彈充足,能在市場里當起巨鱷,優遊其中進退自如,不然一味貪圖眼前利益,起高樓的同時,也諭示樓塌的來臨。
TAG:中古至今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