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需求,是被需要!
今天的主題,不涉愛情。
滴滴聲音響起,打開微信,映入眼角的是就不聯繫的小Z發來的一行字:今天,跟我媽媽大吵了一架!
我詫異的問起原因:」我媽媽說不明年開始就不幫我帶小小Z了。你說這不是搗亂嗎,明知道現在我們家裡的情況,帶小小Z唯一能仰仗的只有她。」
「突然不帶的原因是?」
「她一直覺得在陪伴小小Z成長的三年中,我們對她沒有感激,缺少認可。特別是這次鬧了一點矛盾,她便提出自己出去上班,明年開始不帶孩子了,我們也說尊重她的決定,並沒有極力挽留。特別我作為女兒,從未有真心關心過她,理解她的需求!無論我們再怎麼勸說道歉,已經鐵了心,不回頭!我只能向你求救了!」
看完小Z的訴說,突然就想到了大多數的中國帶孫老人。在中國家庭中,最常見的帶娃思路基本上都是:孩子爸媽上班掙奶粉錢,老人幫忙帶孩子。隨著城市化進程,很多年輕人把家安在了城市。在城市裡生了孩子後,老家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不得已只能過來幫忙,無論是心裡還是生理都有諸多的不適應。更有甚者,因為帶孩子理念的衝突,不得不經常忍受兒女的責難,內心的苦悶與敏感可想而知。
而70、80的我們總是有濃濃的無奈。工作的快節奏讓我們一到家便不想再言語。一度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一度吝嗇情感的表達。更談不上用心關心父母真正的需求與內心的孤寂,一味以自以為是的方式處理父母親子的關係。
觀【前任3】時,最大的感觸是情人間的誤解、驕傲、彼此間的不願低頭。現實生活中親情亦如愛情,父母子女的相處亦是在離開與挽留中拉鋸。就像一個女朋友說要分手,其實是不滿,想被重視被挽留,不是要你說「好吧,我尊重你的決定」!而我們雖然滿目蒼夷,極度需要父母照料,但偏偏卻吝嗇表達我們對他們的需求,自以為是的選擇了後者。
電影中,有一個鏡頭頗為印象深刻:
林佳在收拾行李的那一段,來來回回拉了三次行李箱,其實不過是想經過客廳看正在看著電視的孟雲會不會說一句挽留。其實女孩的來來回回就是機會,而沉默就成了結果。可是兩個人最終沒有說上一句話。直到門輕輕被關上為止。孟雲以為林佳不會走,而林佳以為孟雲會挽留。愛情真的很奇怪,明明可以互相容忍理解對方五年,可是就這一次,誰都要面子,誰都不肯說。相愛了五年,卻要賭這麼一次。然後,都輸了。
一個人以為不會走
一個以為會挽留
小Z的母親亦如林佳,受了委屈,不願言說,便三番五次提出離開。而小Z卻始終無動於衷,未有挽留。甚至覺得放手才是給母親最好的安排。母親那麼多次的提醒,都未放在心上。從未想:她的離開,是要證明存在,是希望得到挽留!
我媽曾多次戲謔我:自稱做人力資源,面試人數不下千,到處告訴別人你學心理學能看懂人心。但卻當媽的心理都看不懂。是的,在外光鮮亮麗,各種給人答疑解惑。對待自己最親最親的媽媽,卻從未用心去探究,反而一旦在外遭受委屈,並在家冷言冷語甚至不管不顧的發泄。在旁的母親,只能默默忍受,甚至在夜深人靜,暗自落淚。
依稀還記得孩提時代
被母親大手牽小手的幸福
亦懷念騎在父親肩頭
眺望世界的咿呀細語
時間幫我們完成了
「我想長大」的理想
可是無論我們年歲多大,在父母眼中卻只是孩子,一個需要他們的孩子。一旦表現得不需要,才是真正傷心的開始。
面對日益羽翼豐滿的我們,父母始終是希望自己是一個被需要的人,哪怕只是一次挽留,一句呵寒問暖的話語,都能標定父母在孩子面前存在的價值。這樣他也才能塵埃落定,感覺內心輕鬆。
父母最大的需要
是被需要
不是希望孩子為自己付出多少
而是能夠被需要
需要自己的價值能得到認可和承認
嘗試從父母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主觀出發,來看待父母的行為和做法,並對之保持最大程度的理解、包容和接納,而不是對抗或者迴避。父母和我們因時代不同,經歷不同,導致觀點不同,價值觀不同,站在父母角度,發現對方的觀點大致都是可以理解的。
每個人的存在都需要價值感,不但父母渴望自己被需要,其實作為兒女的你,也渴望自己被需要。跟父母的衝突矛盾常常來自於對彼此需求的誤解,跟父母申明自己的立場、感受、觀點,讓她能理解我們心中所想。
你們彼此,都最好按照對方覺得舒服,受到尊重的方式來行事,以及彼此對待。時常做一些彼此溝通,來了解對方覺得自己感到受尊重的方式是什麼。只有了解,才能正確行動!
真正的愛
從來不是毫無理由的放棄
而是用心的了解
再做出彼此認可的決定
跟父母達成共生
是完成社會性的第一步
父母是我們整個世界的根基
根基不穩
整個世界就都是泡沫
願世間父母子女
都能以最親密的狀態呈現
沒有隔閡,沒有試探
End
TAG:睿小寶的媽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