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東利:藝術或是矛盾的

馬東利:藝術或是矛盾的

國際第一藝術微刊 · 最受歡迎美學公號

傳播: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天空之城吉他曲

 天空之城

張一諾 

00:00/03:18

馬東利,1986年出生於陝西綏德,2010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戲劇美術專業獲學士學位,職業藝術家,現居北京市黑橋藝術區。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句話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貌取人」偏正式、含貶義,指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人的品質才能。而在馬東利的作品中,就有「以貌取人」同名的系列作品,「我大四的時候就想做這些東西,當時想做這系列的原因是覺得自己在社會上沒有認同感,所以就畫了張自畫像,後來就想著畫一批作品把中國人的形象全部畫上去。這個系列是延續性的,一直畫一直畫,根本停不下來。我想讓人知道,其實我們都是在畫里的,但是肉體、在社會中的認可是不被大家所重視的。與人交往中,人們對彼此的第一印象大多都是通過外貌和服裝,而我覺得服裝是更直接的」。

作品《以貌取人》系列

馬東利從小學習畫畫,不過畫了一段之後覺得膩了就停了。「可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到了高中之後覺得捨不得,就又拿起了畫筆,我把這看成是一種天賦」。大學剛畢業的馬東利去騎了一趟川藏線,「當時大家都覺得我好無聊,而且這趟騎行沒有意義。我覺得很多事情不能單純的以有沒有意義來看待,在事情發展的過程中,你會找到一些生存的節奏。那趟騎行里,我明顯感覺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狀況,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規划出不同的路線。我覺得自己就是那種慢慢悠悠但不會停的節奏,可能我的爆發力不強,但我會靜靜的、持之以恆的完成我的目標,這是我認識自我的過程」。馬東利坦言自己在騎行後並沒有創作作品,「去了之後我發現那地方被開發得差不多了,跟城市裡已經沒什麼區別,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而且文化的差異少了很多,所以對我在創作上的刺激沒那麼多了」。

大學畢業之後的馬東利是全班唯一一個「搞藝術」的,「不從眾」好像成了他身上的一個標籤。「上大學的時候也去帶過學生,給人教課,但是那過程簡直是度日如年。『命題創作』雖然畫的快,但是跟我的想法不一樣,畫的很痛苦,那感覺就像小學生寫作文一樣,讓我非常不自如」。規矩的束縛和形式上的壓迫使得馬東利成了一個「反抗者」,「我覺得我的反抗很溫柔,像水,不是那麼的剛強。我內心是渴望自由的,但又不想赤裸裸的去拿它炫耀,我希望它是內斂的」。已經走入各行各業的同學有時候會來找他聊天,跟他說說自己最近工作或生活上的壓力,

作品《我們都是相同的,我們都是獨特的》

作品《懸欲城》

「我覺得繪畫只是在表達事物的一個面,我希望繪畫多元起來,能夠更加立體。就像是看一個人並不能只看他的表象,結合自己的感受可能他就是另一個樣子。我自己去醫院拍了張X光片,然後畫了下來,在科學儀器下的我和別人肉眼看到的我都是同一個我,卻又不是同一個我,所以算是對我自身的一種剖析。觀察的方式不一樣,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越想挖掘身邊的東西、越想知道某種真相,結果往往只會越來越模糊,每一種解釋、每一個標註都是正確的,但它們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卻會發現得到的是面目全非的東西,這也算是『無知者無畏』的另一種解釋吧」。

作品《兩個真實的自己》

作品《我的她和她的她自己》

馬東利覺得藝術跟人一樣,就是不同的矛盾體罷了。

作品《我們永遠走不出自己的世界》

基督教徒信仰耶穌,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信仰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馬東利也做了一組有關「信仰」的作品,可他卻在佛像頭顱的造型里塞滿了一元硬幣,

作品《信仰》

作品《無生無滅》

馬東利部分作品欣賞:

作品《戀愛中的人》

作品《中國式巴別塔》

作品《被製造的真實》

-E N 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藝術大觀 的精彩文章:

他筆下的女人形態各異,美得很特別 很真實
精湛的繪畫技巧和對自然的熱情成就了他的畫作

TAG:國際藝術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