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5)55年後,還在嗎?
1963年3月20日,蘇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蘇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共48處。
五十五年過去了,文保單位的命運也伴隨著文革「破四舊」,改革開放後的城建大開發,分成了五種境況:
一、已毀,僅存舊址或遺迹的8處。
二、尚存,不單列文保名單的6處。
三、未變,仍保留市級文保的10處。
四、升級,評定成省級文保的13處。
五、躍級,升格到全國文保的11處。
將分八輯,逐一介紹48處文保的變遷。
25、范成大祠堂
(宋代,石湖邊)
范成大祠在上方山茶磨嶼東麓,行春橋畔,俗稱范公祠、範文穆公祠,又名石湖書院。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字幼元,晚號石湖居士,吳縣人。南宋名臣、文學家、詩人。晚年退居石湖長達十年,並於淳熙十三年(1186),寫下傳世名作《四時田園雜興》,這組詩共60首七言絕句,每12首為一組,分詠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園生活。
明正德十三年(1518),監察御史盧雍為紀念范成大而建祠,此時范成大已去世325年。萬曆四十年(1616),參議范允臨重建。崇禎十二年(1639),巡撫張國維修。清嘉慶三年(1798),范來宗有修。同治年間,再修。民國十五年(1926),李根源前往訪古時,尚有祠宇三進,享堂正中供有範文穆公神主。
解放後,范成大祠曾用為蛇醫醫院、廠房、倉庫等。期間,因開闢公路將第一進拆除。文革中,僅存享堂和部分詩碑,御碑亭及摩崖均毀,享堂改建為蘇州自行車廠材料轉運倉庫。1984年,范成大祠才得以重修。
26、「石湖」題字石刻
(宋代,上方中麓)
范成大曾獲宋孝宗賜丹砂及手書的蘇軾詩兩首,太子趙惇(宋光宗)還賜「壽櫟堂」三大字。明代《橫谿錄》載:「石湖書院,在茶磨山麓,盧師邵先生建,祠範文穆公,盧志堂三間面陽,其楣揭崑山舊額。宋御書『石湖碑』,舊在盟鷗亭,徒置堂前廳事,字徑一尺五分,中有『賜成大』三小字,公自敘在碑下方小楷積絕」。
石湖書院系明正德年間,御史盧雍為紀念詩人范成大而建,內有御碑亭,置淳熙八年(1181),宋孝宗趙眘所題「石湖」榜書碑。碑分為三截,通高八尺一寸,寬四尺二寸。最上方一截,篆書「皇帝御書」四個大字。中間一截是「石湖」二個大字,在「御書之寶」玉璽中,還特別題有「賜成大」三個字。碑下面一截為范成大謝恩自敘表,共471字。
文革期間,殘存的正堂三間,碑亭及御碑均毀,「石湖」古摩崖亦被鑿去。近年,「石湖」二字被重新仿刻於茶磨嶼石壁,但御碑與碑亭沒有恢復。
27、上方塔
(宋代,上方山上)
上方塔又名楞伽寺塔,於隋大業四年(608),吳郡太守李顯建,司戶嚴德盛撰塔銘,司倉魏瑗書碑。重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雖經歷代修繕,但塔身結構基本保持原有風格,仍為宋代風貌,塔壁有多處宋代銘文磚。塔全用磚砌,外觀似一重樓木塔形式,七層八面,塔剎早毀,僅以葫蘆結頂,塔身殘高約26米,各層高度依次遞減,平面尺度亦相應逐層收縮。
古塔挺拔玲瓏,比例適度,塔底層原有副階環繞,惜早已毀廢。第二層僅有短檐;第三層以上均有腰檐,平座。塔室正方形,無塔心,每層四面辟有門,位置隨塔室方向依次相閃45度,逐層交錯,富於變化,使塔型重量分布較為均衡,避免因地基受壓不勻而導致塔壁縱裂。
楞伽寺內尚存明崇禎十三年(1640),《重修上方塔碑記》一方,明張世偉撰,沙門通興書。
1982年3月25日,上方塔升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8、行春橋
(明代,石湖邊)
行春橋跨石湖北渚、茶磨嶼下。《吳郡志》云:「在橫山下越來溪中。湖山滿目,亦為勝處。橋甚長,跨溪湖之口。好事者或名小長橋。歲久廢闕,橋始建無考」。宋范成大《行春橋記》云:「石樑卧波,空水映發,所謂行春橋者。……往來幢幢,如行圖畫間。凡游吳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未始游無異。歲久橋壞……前令陳益、劉棠皆有意。而弗果作」。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冬,知縣趙彥貞下令治橋,次年四月完工。明洪武七年(1374),橋壞,長洲僧善成傾城勸募,重加修復,但修建幾度中止。後有浙江秀才錢玄濟「素習橋事,機知便巧」,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三月修成。明成化年間,知縣文貴再修。明崇禎年間,郡人大司馬申用懋重修,以後亦屢有修建。
1949年4月,拆去橋東4個橋孔。1953年,重新修復。1956年,開蘇越公路,為通車曾拓寬行春橋橋面。1957年,再次重修。
2011年,行春橋升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9、怡園
(清代,人民路273號)
怡園現門牌為人民路1265號,園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時任浙江寧紹道台顧文彬所造。顧文彬先築春蔭義莊,祠堂數十楹。義莊東建園,即「怡園」。當時,顧文彬還在任上,由其子顧承主持營造,承延請既工畫事又善造屋的任阜長起稿,同時請顧沄、王雲、范印泉、嘉定的陳庭鷺等畫家參與設計。園中一石一亭必先擬畫稿,寄與其父商定,顧文彬也時時書信指點。歷時9年,耗銀20萬兩,全部落成。
民國十九年(1930),顧鶴逸病逝後,陸續有住戶遷入。日佔時期,怡園成為遊樂場所,分設書場、戲院,號稱「省會唯一遊戲場」、「蘇州大世界」。荷花廳附設菜館,牡丹廳天井中搭戲台。民國三十七年(1948),河南大學遷蘇,縣政府令園中住戶遷出,借作校舍。
1949年9月,華東軍政大學第二總隊九團二部駐此,翌年春遷寧。1950年,《新蘇州報》社設此。1953年,顧鶴逸孫顧公碩將園獻給國家,由市文管會接管,駐用單位遷出。1953年12月6日,正式開放遊覽。文革初,一度設「紅衛兵接待站」於此。1968年,改名「紅園」。1972年,複名怡園。
1982年,怡園升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30、網師園
(清代,闊家頭巷11號)
網師園的前門在闊家頭巷,後門在王思巷。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侍郎史正志在此建萬卷堂,環列藏書42櫥,對門造花圃名「漁隱」。後宅售與常州丁姓,再後被佔為百萬倉糴場。清乾隆年間,光祿寺少卿宋宗元在萬卷堂故址建別業作歸老計,以網師自號,兼取史正志「漁隱」舊義,且與所在王思巷諧音,名為網師園。乾隆年間末,為太倉富商瞿遠村購得,又稱瞿園、蘧園。同治初,歸江蘇按察使李鴻裔,園名為蘇東鄰或蘇鄰小築。光緒三十三年(1907),園歸退居蘇州的將軍達桂。
民國六年(1917),張作霖以銀30萬兩購得,贈於前清奉天將軍張錫鑾作慶壽大禮,改稱逸園。民國二十一年(1932),暨南大學附中部遷蘇,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園。同年,張善孖、張大千兄弟因與張錫鑾子張師黃友善,借寓於此,與葉恭綽同居一園近四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何亞農購得此園,費時三年全面整修。1950年,何亞農的子女何怡貞、何澤明等,將園獻交國家。1957年左右,曾駐軍。1958年,部隊撤離後,蘇州醫學院附屬醫院佔用大部。同年4月,園林管理處接管。1959年9月,開放遊覽。文革初,易名友誼公園。1974年,恢復舊名。
1982年,網師園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TAG:悠哉游哉之走遍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