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邊角料第三季——千古爭訟的張巡(一)
茗就樂活:以茶成就,和樂生活。
這是『茗就樂活的第386篇原創文章。
編者按:
茶友王愷,江南才子,安居南國,
獨立學者,個體作家,話劇演員,
醉心文化歷史的探討和實踐,喜喝綠茶
千古爭訟的張巡(一)城頭斬將
——讀史札記之五
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說過「中國歷史滿本寫著兩個字,吃人」的話。這句話既可以指象徵性的禮教吃人,同時也是指實實在在的吃人。
安史之亂後,唐朝廷開列了一份烈士名單,對於名單上的絕大多數烈士,人們並沒有不同意見。但其中卻有一個人引起了滿朝文武極大的爭議。力挺他的人認為他功勛卓著,足可名垂青史。貶他的人卻認為他罪惡滔天,罪名很簡單:吃人。
直到今天,關於這個人物的功罪是非,仍然是聚訟紛紜,難有定論。而聚訟的焦點,仍然是那兩個字:吃人。
這個千古爭訟的人物,就是張巡。
張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人,史稱其「博通群書,曉戰陣法」,志氣高邁,不拘小節,「所交必大人長者,不與庸俗合,時人叵知也。」(《新唐書?張巡傳》)這樣一個人,怎麼會與駭人聽聞的吃人二字聯繫在一起?事情恐怕得從頭說起。
張巡於開元末年中進士,天寶中期入仕,初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出任清河(今河北南宮縣東南)縣令。在此任上,張巡扶危濟困,選賢任能,取得了顯著的政績。任職期滿後,張巡迴京待職。當時楊國忠專權,有人勸他去走楊國忠的後門,以求留任京官。張巡不屑地說:「如今朝綱不振,何必在朝為官?」
就因為這句話,張巡失去了難得的留任京官的機會,再度被外放,出任真源(今河南鹿邑縣東)縣令。
安史之亂爆發後,張巡的頂頭上司、譙郡(今安徽亳州市)太守楊萬石投降了安祿山,逼迫張巡也跟他一起投降。張巡憤而起兵,率領本縣吏民數千人,毅然揭起了反抗安祿山的大旗。附近的雍丘(今河南杞縣)縣令令狐潮準備投降,遭到當地官吏和百姓的反對,令狐潮大怒,逮捕了一百多名反抗者。不久史思明的燕軍來攻,令狐潮出城迎降,被他關押的吏民趁機逃出監獄,然後關閉城門,抵拒令狐潮,並派人邀請附近的張巡幫他們守城。
天寶十五載二月,張巡進入雍丘,斬殺了令狐潮的妻子兒女,隨即加緊修築防禦工事。數日後,令狐潮引燕軍來攻城,被張巡擊退。
燕軍雖然將雍丘圍得水泄不通,卻始終攻不下來。每當燕軍稍有鬆懈,張巡就會率眾突襲,令燕軍防不勝防;尤其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張巡經常派出敢死隊進行夜襲,更是讓燕軍不勝其擾。
雙方就這樣對峙了六十多天,經歷了大小三百餘戰。張巡以區區數千之眾,死死擋住了令狐潮的四萬大軍。最後,燕軍官兵銳氣盡喪,不甘失敗的令狐潮不得不想招降張巡。由於他與張巡是舊交,所以便邀請張巡到城下會晤,對他說:「李唐天下氣數已盡,足下堅守危城,圖的是什麼呢?」
張巡冷笑:「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資治通鑒》二一八)
令狐潮無言以對,只好慚悚而退。隨後,令狐潮圍著雍丘又打了四十多天,還是徒勞無功。就在令狐潮一籌莫展的時候,關中傳來消息,說潼關和長安已相繼被燕軍攻克,玄宗也已流亡巴蜀。令狐潮欣喜若狂,立刻修書一封,派人送給張巡,再度勸他投降。
當時,雍丘已被圍困數月,與外界徹底失去了聯絡,更無從得知西京淪陷、玄宗流亡的消息。令狐潮的勸降信一到,城中將士頓時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喪失了鬥志。有六名高級將領一起找到張巡,勸他說:雍丘守軍兵力薄弱,難以長期抵抗,如今皇帝是死是活也沒人知道,不如投降燕軍算了。
張巡看了看他們,無奈地點了點頭。
次日,張巡將玄宗畫像懸掛在大堂上,然後領著所有文武官員一起朝拜。大家都以為這是最後一次朝拜唐朝天子了,心中百感交集,無不泣下沾襟。就在此時,張巡忽然厲聲大喝,命人將那六個將領當場逮捕,先是責以君臣大義,然後便把他們全部斬首。
看著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所有文武官員都驚呆了。本來想投降的人徹底死心,再也不敢說半個「降」字;而那些不願投降的人則群情振奮,於是士氣更堅。
未完待續……
王愷兄諳熟歷史、文學,也有一些自己的獨特視角來看待,我們探討出「歷史邊角料」的主題,這次是他此個系列第三季的第五篇文章。
茗就樂活以茶成就 和樂生活
TAG:茗就樂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