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鹽,才有中華文明

有鹽,才有中華文明

芒康縣鹽井 攝影/顧趙浩

如果你是個原始人

沒有一切高科技產品

你覺得什麼樣的地方適合生存?

要有淡水,要有食物,要氣候溫和

所以,所有古文明都發源於偉大的河流

但河流那麼長

為什麼文明的會在幾個點集中爆發?

除了淡水,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中華文明的誕生、壯大

要感謝幾處,偉大的鹽田

1

黃河流域 · 運城鹽池

我們所能知道的中華文明史約為5000年左右,所謂「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之前的傳說時代,華夏祖先的上古行蹤,不過是一個個模糊的背影。炎帝、黃帝、蚩尤、堯、舜、禹等人物,都多少帶有某種神話色彩。

不過,隻言片語的記載和考古發現可以證明:堯都平陽大約在山西臨汾一帶,舜都蒲坂在今天山西永濟一帶,它們都在中條山北麓的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中。

為什麼如此多的古文化遺址集中在這一片爆發?

冬日,河東鹽池出現了美麗的「硝凇」奇觀。白色針狀結晶的芒硝晶體從水中析出,凝結在一起形成一簇簇晶瑩剔透的「玉樹瓊枝」。攝影/薛俊

一片片白茫茫的鹽,一方泛著紅暈的鹽池,揭開了古老戲劇的幕布。它就是中國的鹽湖中最著名、歷史最悠久:河東鹽池。

河東鹽池又叫解池,位於黃河以東、中條山山前的運城盆地底部。池面海拔324.5米,低於同緯度的黃河近15米,年蒸發量2100毫米,而年降水量只有450—770毫米。

古海水間歇性入侵帶來了鹽類沉積補給,形成東西長30公里、南北約4公里的硫酸鈉型鹽湖。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這裡的鹽自然結晶,不必熬煮即可利用。

解池被開發已經有4000多年歷史,是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目標,佔到鹽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領袖之資格。

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即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就是圍繞鹽池而展開的。傳說,蚩尤被殺後,鮮血流入了鹽池,因為血是鹹的,因而變成了鹽池的滷水。因為蚩尤的屍體被肢解,人們就將鹽池命名為「解池」。

而黃帝和炎帝進行的戰爭和阪泉之戰也以黃帝的勝利告終。黃帝牢牢控制了河東鹽池,控制了中原地區的食鹽命脈,最終成為各部族的首領,獲得了「中華始祖」的崇高地位。

這一解釋雖是傳說,不過它多少有一些遠古記憶的殘留。文明早期,鹽的獲取極其不易。除了分布在高原的鹽湖,中原腹地幾乎只有運城鹽池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食鹽。

因此,圍繞稀缺資源開展爭奪,並引發一系列的部族兼并,是非常合理的事情。這些戰爭,加劇了各部落的融合,推動了華夏民族的形成。

解池古代聚落假想圖

河東鹽池中食鹽資源的利用最早,最初是採取「撈取法」:天日暴晒,自然結晶,集工撈采,產鹽全部依靠自然的力量。

河東鹽池所在地夏季是華北最炎熱的地區之一,最高氣溫可達42.6℃,光照資源也非常豐富,年降水量約為52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300毫米。

人們拉網撈鹽滷蟲的勞作場景

藉助南風,是河東鹽池的一個突出特點。南風穿過中條山谷地,由於狹管效應風力加強,猛烈地橫掃鹽池,吹散了曬滷水時產生的水蒸氣,使陽光能更有效地照射滷水,滷水持續蒸發,加快了鹽晶體析出。

「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悠遠的《南風歌》,相傳為虞舜來到鹽池,看到了原始的採鹽勞作的場景而做。

2

長江流域 · 寧場鹽泉

歷史學家任乃強教授提出了鹽與四川早期文明起源的新視點。他認為三峽地區早期人類賴以生存的兩大重點區域都是以鹽泉為中心的:

一個是大寧河流域的寧廠鹽泉,另一個是巴人從清江流域遷移至今黔江地區的郁山鹽泉,並分別命名為「巫臷文化」和「黔中文化」。

《山海經》所描述的大寧河一帶,「有臷民之國,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

試想在這樣一個高山峽谷內,人們不耕不織而生活富庶,儼然人間樂園,唯一的解釋就是依託當地的天然鹽泉。

長江三峽地區,早期人類賴以生存的重點區域都是以鹽泉為中心的

從巫山乘船進入大寧河,即著名的小三峽,徜徉于山水之間的旅客,偶爾會好奇於崖壁上的懸棺和棧道,但他們很難想像這狹窄的河谷內因鹽而衍生的文明曙光。

大寧河在巫山匯入長江,巫峽峽口處有座新石器時代的大溪遺址,當時人們常用魚隨葬,魚骨、網墜等遺迹也十分常見。

古人常將魚、鹽相提並論,容易腐爛的魚類資源有了鹽的腌制才能得以保存,捕魚—製鹽—制陶也就形成了三峽地區早期人類活動的生產環節。

自遠古開始,巴人就在寧廠的鹽泉周邊繁衍生息。如今,考古發現與寧廠鹽泉相伴而生的古文化遺址就是很好的佐證。

芒康縣鹽井 攝影/顧趙浩

巴人世代與鹽密不可分,他們會把鹽泉中所產的鹽通過驢、馬等工具運到較遠的地方,用鹽交換糧食、衣物等。

今天的許多地區,人們仍把食鹽叫做鹽巴。

3

山東半島 · 煮海成鹽

「鹽宗」夙沙氏煮海為鹽的想像圖

傳說,黃帝的臣子夙沙氏發明了煮海為鹽的方法,所以海鹽產區都奉他為製鹽始祖神。

在神話中,夙沙氏是長期居住在山東半島的古老部落,與炎帝部落有密切關係。他首創了煮海為鹽的方法,遂被後世尊為「鹽宗」。

然而,傳說中的夙沙就像融入時空的鹽分,難覓影蹤,直到最近大量製鹽遺址的發現,才初露端倪。

魯北和膠東出土了大量製鹽陶器——盔形器。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時期,盔形器在不斷演變。

渤海鹽區攝影/宋舉浦

商周時期,從黃河三角洲到膠萊河沿岸分布著一大批製鹽遺址群,小者數平方公里,大者近百平方公里,每個遺址群內都包含了數十至上百個製鹽作坊。

這種超大規模、保存完好的古代鹽場在世界範圍內都十分罕見,其中,又以山東壽光市的雙王城遺址群最具代表性。

壽光雙王城是渤海南岸商周時期規模最大的製鹽遺址群之一,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製鹽遺址群。這裡出土了滷水坑井、蒸發池、蓄水坑、煮鹽爐灶、大量製鹽的盔形器物等。

黃海鹽區 攝影/張曉暉

鹽宗的古史傳說在鹽業考古中漸漸清晰起來,有人說雙王城的名字其實應該是「沙王城」,即夙沙氏之王的王城。

而魯北地區的古城古國,上至史前時期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下至夏、商、周、秦、漢,延綿數千年,鹽業之功,一脈相承。

話 題

你還知道哪些跟鹽相關的美景和故事?

本文節選、改編自《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04期

撰文/李小波

責任編輯/耿菲琳圖片編輯/馬宏傑

微信編輯、排版 / 馬曉嫻

別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你能分清這些動物嗎?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