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剪紙大師王培元:妙手剪裁七十年 萬種風情誰來續

剪紙大師王培元:妙手剪裁七十年 萬種風情誰來續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霞美剪紙(刻紙)榜上有名

近日,記者走進霞美仙河村,採訪79歲的剪紙大師王培元,了解他的剪紙人生。

匠人 8歲開始學藝剪紙作品上千幅

「這是『四美圖』,這是『天女散花』,這是『嫦娥奔月』……」一提起自己的剪紙作品,王培元老人如數家珍。

記者走進老人的創作領地,看見裱框後的剪紙作品整整齊齊擺放著,有些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作的,有些是近期才完成的。

「剪紙講究穩、准、巧,下刀前就要構思好剪什麼圖案,怎樣剪……」說話間,王培元便拿起剪刀,將一張紅紙拿在手上,紙隨刀動,攤開手掌後已是栩栩如生的圖案。

老人的剪紙技藝是從父親那學來的,從8歲學藝開始,他就沒放下過剪刀。「當別的孩子玩泥巴時,我卻對剪紙感興趣。」王培元說,閩南都有貼「過門簽」的習俗,家家戶戶門楣上都貼著刻有各種吉祥圖案和文字的「過門簽」,如「天賜福」「大發財」「新年好」等。逢年過節時,他便和父親走街串巷,拿著「過門簽」去賣。

「沒想到當時還能貼補家用,收入頗豐。」王培元告訴記者,那時的仙河村幾乎每家都用過父親刻的「過門簽」,看著家家戶戶貼著大紅的「過門簽」,別有一番喜慶韻致。

王培元告訴記者,他15歲時因沒考上初中,便在家潛心練習刻紙,一練就是整整5年。

20歲時,面臨成家立業的他放棄刻紙生涯,轉而當起了普通工人,直到1990年提前退休後又重新專註刻紙。在當普通工人的日子裡,王培元走遍了大江南北,工作之餘自學書法、國畫、根雕……隨著閱歷的增長,王培元的刻紙愈發顯得流暢、生動。

記者了解到,學藝至今,老人的剪紙作品已達上千幅,其價值不可估量。

匠事 半月剪出《紅樓十二釵》

在諸多作品中,一幅巨幅長卷作品格外引人注目,作品中的人物刻畫精細,讓人過目難忘,而這也是王培元剪紙人生的一大驕傲。

「這幅作品我用了半個多月來鏤刻,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王培元告訴記者,該幅作品叫《紅樓十二釵》,長約235厘米,寬約37厘米。

「為創作作品,我還翻閱了《紅樓夢》,詳讀書本描述的情節,掌握每個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徵,才進行創作,以前精力充沛,可以好幾個小時不休息,現在要再刻這樣的長卷真是有心無力了。」王培元不禁感慨。

看著這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記者笑著問:「如果有人要買這幅作品,您覺得值多少?」王培元說:「這幅作品,按照時間和工錢來算,在市場上頂多賣3000多元,但我再也創作不出第二幅這樣的作品了,不過又有誰會買呢?」王培元的言語中帶著些許心酸和無奈。

值得一提的是,在有生之年,王培元還創作了「泉州十八景」剪紙,這些作品均是透色刻紙。「透色刻紙是把繪畫好的圖案勾線剪刻,然後把彩紙附在第一層刻好的紙後,刻掉不需要上色的地方,留住需要的色彩。」王培元介紹,透色刻紙工藝更為繁複,製作一幅作品少則幾天,多則月余,而且要一刀無誤,他刻紙的時候,會一次性採用15張紙同刻,線條疏密不一,有些線條甚至只有1毫米,不僅考驗刻工,更考驗手藝人的耐性,刻紙前,還要去現場取景,再起稿創作,才算是自己的作品。

揪心 工藝繁複 剪紙藝術瀕臨失傳

現在,每天擺弄鉛筆、刻刀、剪刀,對王培元來說就是最大的樂趣,剪紙彷彿成了他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了他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眼神不行,手也不好使了,一拿起剪刀手會抖,創作更加費力了。」王培元告訴記者,以前創作一幅簡單的作品只需要兩三分鐘,現在則需十分鐘。

而這,跟200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中風相關。當時的中風導致王培元幾乎都不能生活自理,精神也萎靡不振,一度無法重拿剪刀。

為了重拾技藝,王培元積極配合治療,每天練習數十分鐘。「就這樣不斷給自己加碼,慢慢地才能剪出像樣的作品,手和眼睛經常都能動動。」王培元笑著說,剪紙對他來說不僅是一種樂趣,更能緩和癥狀。

如今,唯一讓老人憂心的,便是這一技藝由誰來傳承。

「剪紙易學難精,從入門的簡單窗花到更為複雜的人像,一般學藝者要數年時間才能達到要求。」王培元告訴記者,大兒子雖然會剪紙,但也只是略知皮毛,小兒子就更不感興趣了。

歲歲年年,這位孤獨的剪紙大師在一方紅紙上剪裁出萬種風情。但揪心的是,誰來續寫他的剪紙人生?(記者: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黃秋燕 庄偉鵬 文/圖 來源:海絲商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英網 的精彩文章:

西峰清水祖師洗臉盆岩攀岩道正式開通

TAG:金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