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麥家:《解密》入選20部傑出間諜小說,很意外!

麥家:《解密》入選20部傑出間諜小說,很意外!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 環球時報記者 黃婷婷】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從過去一百多年歷史中評出了最傑出的20部間諜小說,其中包括「邦德系列」的原著《俄羅斯情書》、《諜影重重》原著《伯恩的身份》等耳熟能詳的作品,及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卜林、毛姆等文學大師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榜單中僅有兩部來自非英語國家,其中一部是蘇聯作家尤里安·謝苗諾夫的《春天的十七個瞬間》,另一部則來自中國,即麥家的《解密》(如圖)。對於作品上榜,麥家感到很意外,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上榜作家中,吉卜林是諾獎得主,格林曾被21次提名諾獎,還有毛姆、勒卡雷、巴肯等都是中國人熟悉的作家。「不用說,這個榜單的含金量很高,高到我不敢攀,我也不知道怎麼攀上了。在西方,間諜和偵探小說是個巨大家族,這個榜單基本上反應了這個事實,大多是西方作家,我是東方的唯一代表。我感到蠻意外的。」

《每日電訊報》評出的20部間諜小說包括魯德亞德·吉卜林的《吉姆》(1901)、厄斯金·柴德斯的《沙洲之謎》(1903)、約瑟夫·康拉德的《秘密特工》(1907)、約翰·巴肯的《三十九級台階》(1915)、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英國特工》(1928)、格雷厄姆·格林的《哈瓦那特派員》(1958)、彼得·奧唐奈的《死亡的味道》(1969)、安東尼·普萊斯的《榮耀之路》(1974)、哈維爾·馬里亞斯的《狂熱與矛槍》(2002)等。

對於尤里安·謝苗諾夫的《春天的十七個瞬間》(1969),《每日電訊報》認為,其遠非作為一個代表而入圍。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周,俄國特工馬克西姆·伊薩耶夫喬裝打扮成納粹官員,試圖阻止德國人和美國人之間的和平協議。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在上世紀70年代的蘇聯成了熱播劇,而伊薩耶夫也由此成為俄羅斯的英雄。這可算得上一次最具娛樂性的政治宣傳了。

《每日電訊報》對《解密》(2002)的評語是:作為中國的文學巨星,麥家那些暢銷數百萬冊的小說借鑒了他過往在中國安全部門的經歷。而這部《解密》則是一個關於孤僻天才成長為傑出破譯家的故事。如果讀者們期待從中讀到持續不斷的刺激和爆發情節,或《模仿遊戲》中那種天才學者的困惑和感傷,那將會失望而歸。相反,《解密》延續了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傳統,它撲朔迷離,如夢似幻,卻又枝節繁生,但最終你會迫不及待渴望去破解它的奧秘,就像書中的主角對待他的密碼一樣。

「我的《解密》不是嚴格的間諜小說。」麥家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說,「從嚴格的角度講,西方那麼多優秀的間諜小說,排200名也輪不到《解密》,今天把它列入前20,我想正是因為它『不嚴格』,對傳統間諜小說有突破。」麥家認為,間諜小說傳承的是偵探小說的衣缽,它們是一條藤上的瓜,一脈相傳,意氣相投,志同道合。二者不同的是,如果說偵探小說是幻想文學(事實大抵也是如此),是靠智力和邏輯推演出來的,那麼脫胎換骨後的間諜小說已經腳踩堅實的大地,毫無疑問屬於現實主義文學,綿延的戰爭是它不倒的靠山。

談起自己的職業經歷與寫作的關係,麥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在軍隊待過17年,但大部分時間在替領導寫講話稿、寫新聞報道,真正在所謂的『秘密機構』只待了不到一年時間。這個時間很好,不長不短,點到為止。如果沒待過,一無所知,我是寫不了這些作品的。但如果待的時間太長,也是寫不了的,因為過多的秘密會壓跨我,會讓我『見怪不怪』。都知道了,吃飽了,滿足了,也就沒創作衝動了。」麥家說,「寫作就是這樣,像談戀愛,雲里霧裡的時候,會寫一大堆情書,真正娶回家了,只會吵架了。」麥家認為,經歷很重要,但他寫的並不是他的經歷,而是他的內心。所以,「容金珍確實有我個人的影子,我們內心重合度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麥家認為,現在國內99%的諜戰劇都是工廠流水線產品,而且是劣質的,東拼西湊,粗製濫造。「要以一種創作的心態出發去創作作品,而不是生產商品。」

對於自己是否擔心被諜戰題材固化,麥家表示,「固化我的不是自己,而是讀者,更確切地說,是我的影視。我一直在寫各種題材的東西,只是這類作品被改編成影視,被放大了,把我其它作品遮蔽了。這年月眾聲喧嘩,文學要單立出來太難了,得靠影視背書。」麥家透露,現在他正在寫一部遠離影視的新長篇,是關於童年和故鄉的。「影視一方面給你貼標籤,另一方面也會扭曲你的形象,我要反抗被影視化,文學的魅力比影視迷人。」麥家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中國或將拯救古典音樂市場
法北部海岸一風箏衝浪者遇險 最終搶救無效離世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