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的讀書筆記
小馬的讀書筆記
之《孔子傳》錢穆
先生在序言中提及孔子的三大貢獻,一是在自學與教人,一是在政治事業,一是著述。而漢代的儒學卻是本末倒置,失卻了孔子的本意只是專註於《論語》這些儒家經典,在教育方面與孔子的想法相去甚遠。到了東漢時期的黨錮之亂就更是偏離孔子想法。
先生論及孔子先世一直到孔子逝去8個時期,根據《論語》《史記》中的《孔子世家》作為主要參考資料,在每篇之後辨疑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孔子從公元前551年,即魯襄公22年,到魯哀公16年73歲卒前479年。其世代上下卻存在了4000年,歷代王朝優待厚遇,真的是一件獨特的事情。一,孔子的先代也是殷王室之後,之後逐漸衰落王侯級別一直跌落到士這一級別。二,孔子的生平中也是借用傳奇色彩講述偉人的出生。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不過孔子從小(3歲時)就沒有了父親,17歲時母親去世。孔子確實是不知道父親的墓在哪兒,因為當時沒有祭祀先人掃墓的傳統。三,孔子早年出仕做官也是為生活所迫,士大夫貴族的家庭環境的熏陶使他在學習禮儀知識上很有幫助。還有就是孔子結婚夠早的,17歲結婚了,生了兒子魚,還得到了魯王的賜字鯉。四,孔子三十而立之後選擇了從事自己更為喜歡的教育工作,傳授學生知識,收點生活費。這時期也到外國遊學,(孔子問禮於老子),好像是這個時期,君主也向他詢問政治。五、50歲之後仕魯時期孔子在這一時期政治上的表現:一是升遷得比較快,三年到大司寇,一是提出來墜三都的政治主張。魯國的形式發生變化,三家的勢力變大,季氏想要拉攏孔子,孔子沒辦法只好做了官,但是他的政治主張不一定會得到認可。因為此時社會是禮崩樂壞的一種局面,各國弒君諸侯士大夫篡位,征戰不鮮。六,孔子周遊8國,在各國家傳授知識,發表政見希望得到重用。老師說這十四年的生活過得坎坷,統治者們葉公好龍似的歡迎孔子到各自的國家。七,晚年居魯,孔子作《易》很值得懷疑,《詩》也不是刪減而成,只是只存在那些而已。春秋獲麟所以動筆寫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孔子以周天子自述,成為國別史。孔子總結前一段時期弟子與後一段弟子的區別。孔子的弟子這一時期有些致仕。孔子最為賞識的學生子路、顏淵、子貢則是在經濟領域有所建樹。後世對於孔子之學傳承曾子,子思,孟子學派。也難怪宋儒評價曾子獨獲孔子之傳。八,孔子之卒。有史可記載的,自孔子以來已兩千七十餘代,上溯先世代代相傳則可考有兩千年的歷史,大略的四千年歷代。
還有後篇的續編,分選了2位不同的編書考證的優劣,第一篇是亂拼而成,沒多少借鑒價值。第二篇材料充足,懷疑考證的過深,失去了考證的本質。先生自己根據材料做了一篇孔子傳。最後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
在儒家起源的觀點上,我也覺得錢穆先生提出來官職起源說很有說服力。從政治的角度出發,提出通六藝,即進身貴族,為之家宰小相,稱陪臣焉。要知道孔子乃是殷王室之後,其先代屢屢受到先王的優待厚遇,也是世襲官職。胡適先生《說儒》對於儒在服飾、宗教文化上的起源承襲殷商並不是唯一的觀點。而胡適先生關於孔子對儒學的貢獻不過是把部落性的殷儒擴大到那仁以為己任的新儒;把亡國遺民的柔順取容的殷儒抬高到那弘毅進取的新儒。亦有可取之處。
關於孔子周遊8國,我覺得孔子這種遊學的學習方式還是值得現在學習借鑒的。孔子做學問時說「學而時習之」,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對於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刻。遊學一方面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為知識的積累打下基礎,諸如司馬遷少年也是遊學齊魯、江淮地區為《史記》積累素材;另一方面與各地的高人交流,對於自己的知識能力也會很有幫助。宋朝書院的講學制度就很好地借鑒了這種方式。錢穆先生創辦新亞書院想必也有這層意思。以及後來新亞書院發展起來的關於新亞書院每年舉辦學術交流活動,邀請相關人士做講座,豐富新亞通識教育的內涵,出版書籍溝通中西,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相關問題做討論研究,發揚學術世界精神以及增加大學與社會之聯繫與感通,是很不錯的制度,我覺得我們學校的藍色大講堂系列可以借鑒這種模式。多請一些學者來學校交流討論,對於學生和老師都有所啟發幫助。
對於傳統文化,先生一直是親力親為筆耕不輟,不管是國史系列,還是考證系列,對於傳統文化始終有一種溫情與敬意存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過程中,一般人都會用對立的觀點來看待。其實這並不是對立存在的,現代化的同時也可以保留傳統文化,比如新加坡、台灣、香港這些地區現代化的同時也保留了不少以前的文化。傳統文化對於現代化並不是一定要除卻的東西,要用包容的心態看待這件事。
圖/網路
TAG:攬月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