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尹想中醫之情緒致病雜論

尹想中醫之情緒致病雜論

中醫所論七情致病,是指人的七種情緒超過了對應五髒的承受度,而產生的亞健康或病態癥狀,或急或緩,皆會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

中醫七情所對應的人體五臟如下:心喜、肝怒、心膽驚、脾思、肺憂悲、腎恐。這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古代先賢於無數的臨床診療和生活觀察中歸納出的道理。

中醫理論指導診治,起於宏觀調控(天人合一),亦細化於微觀分理(六經與歸經)。中醫是一門生活哲學,來源於生活,也指導著生活;中醫也是一門科學,是始終性科學,即是說可以用中醫特色(陰陽、五行、經絡、六淫、七情等等)來闡述病因病機(始)、愈後轉歸(終)的科學,當然也能闡述中藥治病調理的過程變化,但在現代醫學看來,中醫缺乏數據化資料與具象化依據來證明其診治科學性。

對於情緒致病,古代先賢早有論證,雖受時代發展的限定,不懂得現代醫學細胞神經方面微觀的探索,但亦對生活疾病進行細緻觀察總結,形成其獨特的經絡體系,構成人體上下內外的整體觀。

的確,現代醫學可以用微觀化、文字化的形式來闡述情緒為何致病,如過喜過怒之類,從而刺激大腦神經下達命令,甚或讓腺體紊亂分泌過激物質,使對應的主要臟器受到好或壞的影響等等。

中醫雖然無法類比於現代醫學在這方面的描述,但開始與結果卻早已殊途同歸有了論斷,亦有自身獨具特色的經絡體系連接成整體。更何況,幾千年形成的體系,大多數是站在被研究與被闡釋的高度,而勿需去迎合或質疑。

心過喜則氣緩,而緩本指緩和,原是好意,然喜笑不休,則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若氣散而不收,甚或為狂。《醫碥?氣》:「喜則氣緩,志氣通暢和緩本無病。然過於喜則心神散蕩不藏,為笑不休,為氣不收,甚則為狂。」氣血運行動力不夠,則全身能量供應不夠,心血也不足,就會感到倦怠,胸悶心慌等。當然也有個例,比如我們曾學過的一篇文《范進中舉》,過喜而使人癲狂。

肝過怒則氣上,歸納為肝氣上逆,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從而損耗肝之陰血。《素問?生氣通天論》:「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故在日常生活中,因憤怒而血壓臨時性、驟然升高,是導致腦溢血的重要誘因之一。長時間的憤怒,肝氣鬱結,郁而化火,會出現頭眼脹或痛、耳鳴、脅肋不舒的癥狀(肝膽經脈循行的位置)。

心膽過驚則氣亂,《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亦《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七》:「驚傷膽者,神無所歸,慮無所定,說物不竟而迫,故經曰:驚則氣亂。」故可說氣亂則無所定,心膽惶惶,仿似要天塌地陷,六神無主、焦躁不寧,無力行事。失眠是其常見癥狀,我曾治一對夫妻,於08年地震受驚,當時整整4年多睡不安,而服安定也幾無效。

脾過思則氣結,指的是氣機鬱結,因之而脾運化障礙,氣血生成失權。《琉球百問?琉球原問》:「思慮過多,脾血必耗。」於是人體要麼消瘦要麼虛胖。在平日身邊可以觀察到,善思慮而不懂得釋解者體型多瘦削,在現代醫學中,這類似人群多易患強迫症或是神經衰弱。

肺過憂悲則氣消,消則耗散,損傷肺氣,使呼吸產生異常。憂悲則會讓人哭泣,過度者,可在日常觀察到,其人多是在作深呼吸,甚者氣還接不上,作短暫停頓或暈厥,尤以小孩哭泣表現明顯。

腎過恐則氣下。腎的特質在於封藏,氣下則封藏失司,再一個腎藏精,腎傷則精也傷,精傷則無以化陰陽,從而導致全身機能的衰退。時常觀看恐怖電影者,其時多會有大小便意,甚爾那些死刑犯臨決時,或會有大小便失禁的表現,其時精也隨之而下,全身頓時骨酸痿厥,癱軟一地。

七情過極則致病,但單一成病的很少,多是複合因素,如悲憂、驚恐、驚喜、悲憤等等,精神障礙在身心疾患中佔了很重要的份額,可以是疾患的起因,也可以是加重疾患的參與環節。

我曾治一精分症,只因暗戀女孩的兩記耳光,人頓時發病。其人及家庭是沒有該病的歷史,當時分析其何種情緒過極,應該是怒、悲、驚三種情緒為主過極而崩潰所致。

久病之人必有情緒之患,懷疑、焦慮,自卑,甚至自暴自棄等,遂也增加治療難度。該類患者,除了對症治療外,尤需心理指導與暗示,而走出困境只能靠自己。有一小伙患肺結核,服用抗結核葯一年近半,藥物亦產生副作用,使身體出現虛弱狀,結核病雖愈然心結難開,於我處就診數次後,不曾再來,半年後時我坐診,專程過來說謝,述我當時語言的確沒錯,其沒什麼疑病難症,當心理放開了包袱,身體頓時精力充足。

習慣也是一種情緒,從而自我心理暗示,本是小病,終形成惡性循環,變成難以根治的頑疾。曾治一婦人腹瀉,患三月之久,甚時一天三四十次,每次量少或無,但時有便意,既已形成習慣,其人不敢出門。臨診對症處理後,讓其盡量外出遊玩,而不去顧慮思索會不會入廁,結果短短4劑葯則消緩其患。

隨著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作息無規律,身心疾患在近代讓醫患雙方皆倍感困擾,一方面明明是診治無偏差,但為何效果不明顯?另一方面是到處尋醫問葯,可為何病依然沒改善,難道患了怪病絕症?

在初始,我也極不願去診治這類似疾患,一個是因治久了而效果不理想,會增加自身的壓力,更消減對病治療的自信;再一個是心理引導很耗時間,也有不對法的情況存在。然隨著年齡增長,行醫時間的變長,更明白治病是職業的本質,與喜惡無關,與繁簡無關,達不到救死扶傷的高度,唯願行醫心安無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尹學東健康平台 的精彩文章:

TAG:尹學東健康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