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13 14

堅持背誦100天《傷寒論》13 14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13)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趙本有「三味」二字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復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伇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解析

本條補充了太陽中風證的脈證並提出治法。

「陽浮而陰弱」,既指脈象,也言病機。從脈象來講,陽指浮取,陰指沉取。風傷衛,表有邪,故其脈輕取見浮;自汗出,為營陰傷,故其脈沉取弛緩而見弱,這正是中風證典型的浮緩脈象。從病機來講,風陽之邪傷於表,衛陽之氣抗邪而盛於外,則發熱在所難免,故曰「陽浮者熱自發」;衛不固營,風性疏泄,使營陰外泄而為汗出,汗出則營傷陰更弱,故曰「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形容惡風寒怯弱畏縮之貌;「淅淅惡風」,形容惡風寒如凜風冷雨驟然吹淋其身之狀,此皆為風邪傷衛,衛外功能失調的表現。「翕翕發熱」,形容熱在淺表有如著衣覆被之熱,故為表熱的特徵,與里熱內出之蒸蒸發熱不同。肺主氣,外合皮毛,開竅於鼻,風邪外束而上壅,致肺氣不利,則鼻道塞而時通,故作鼻鳴,並常伴流清涕、不辨香臭等證。若表氣不和,影響及胃,里氣上爭,胃氣上逆,則又可見「乾嘔」之證。鼻鳴、乾嘔只是太陽中風的或見證,而非本條所列舉之發熱、自汗、畏惡風寒、脈浮緩,才是太陽中風的主要脈證。

太陽中風當治以桂枝湯。所謂「主之」即此證對此方。信任施用,不須顧慮,有非此方不可之意。

桂枝湯由五味藥物組成。桂枝與芍藥應等量,若桂枝量大於芍藥,則名桂枝加桂湯;若芍藥量大於桂枝,則名桂枝加芍藥湯,三方主治各不相同,故用藥劑量當審慎,不可違其用藥之宗旨。

方中桂枝辛甘發散,解肌祛風,溫通衛陽,以解衛分之邪。芍藥酸苦微寒,滋陰和營,以固護營陰。二葯相伍,於發汗之中有斂汗之旨,於和營之中又有調衛之功。生薑辛溫,佐桂枝發散風寒以解肌。大棗甘平,據《神農本草經》載,有「安中養脾」、「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的功能,在方中它能佐芍藥補津液而養營陰。甘草甘平,調陰陽,和中州,安內以攘外。配桂姜辛甘合化為陽以助衛氣;配芍棗,甘酸合化為陰以滋榮陰。五葯配合,則具解肌祛風,調和營衛,發汗止汗,發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留邪的功效。

方中桂、姜、棗、草均為食品中之調料,有開胃口,增食慾,健胃氣的作用。因此,桂枝湯確有調和脾胃之功,而且通過調和脾胃以達到滋化源、調氣血、和陰陽、調榮衛的作用。可見本方在外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在內可調和脾胃、氣血、陰陽,所以無論外感、內傷所致之營衛失調;加芍藥、飴糖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治虛勞腹痛;加龍骨、牡蠣,可交通心腎、交通陰陽,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又如加葛根、加厚朴杏子、加人蔘、加附子、加芍藥、加桂枝、加大黃,以及去桂枝、去芍藥等等,略予加減,則不僅可以治療太陽中風的許多兼證,而且又可主治他經的一些病變,可以說是左右逢源 ,使用範圍極廣。

凡病不外陰陽失調。其治療原則,總是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本方滋陰和陽,調和營衛氣血,合法度、守原則,無愧仲景將其列於眾方之首,柯韻伯稱之為「群方之魁」,這既體現了作者治病從調和陰陽著手的學術思想,也體現了作者傷寒與雜病同論而不可截然分開的學術觀點。

方後所注之煎服法及禁忌甚詳,也至為重要。本著詳於前略於後的原則,對以後諸方的煎服法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是用牙咬碎;「咀」,是品嘗滋味。「?咀」在此指將葯破碎,以便於煎出有效成分。煎藥當用微火,以水七升,煎取三升,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要大口喝熱稀粥一碗,一則可借熱力谷氣充汗源,二則可借熱力鼓舞衛陽驅邪從汗解,此即所謂「助藥力」之法。然後覆被靜候待汗。發汗的要求是: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漐漐,汗出貌。似,嗣字之假借,續也。就是說發汗要發小汗,使病人汗出如水流漓,則邪不出而正氣傷,故謂「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解則不需再服藥。若不汗出,依上法服第二次葯。病重者,還可日夜連續用藥,隨時觀察。一劑服完,病證未去,還可再服,直至服二三劑也沒有什麼不可。所忌食物,則多屬生冷、油膩、不易消化或對胃有刺激的食品,因其傷害胃氣,有損清陽之氣故列為禁忌。這也反映了張仲景在臨床治療的各個環節均重視「保胃氣」的學術見解。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14)

解析

本條進一步擴大了桂枝湯得治療範圍。

文中冠以「太陽病」是泛指一切表病,無論中風、傷寒、已治、未治,甚或其他表證,只要見到頭痛發熱,汗出惡風,便是桂枝湯的適應證,即可使用桂枝湯。這樣就使桂枝湯的使用範圍不僅僅局限於太陽中風一證,而可以更加廣泛地應用。但必須堅持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有是證,才能用是方。

如曾治一老年,久患蕁麻疹,周身苦癢,影響睡眠。曾服涼血、清熱、疏風、燥濕、解毒之葯多劑,未見功效。診其脈浮而緩,問其證,除身癢之外,還有怕風,發熱,出汗等證。遂用桂枝湯原方,囑葯後啜熱粥,溫覆取汗。果然葯後汗出疹退。脫落皮屑甚多,從此而愈。

柯韻伯說:「此條是桂枝本證,辨症為主,合此症即用此湯,不必問其為傷寒、中風、雜病也。」是深得仲景旨意之談。他常以此湯治自汗、盜汗、虛虐、虛痢等病而見上述證候者,則每每「隨手而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匣課堂 的精彩文章:

國醫大師干祖望的辨證思路

TAG:匣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