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歷史貨幣的發展看誠信幣CXC,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未來

從歷史貨幣的發展看誠信幣CXC,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未來

1.數字貨幣的誕生與發展有其必然性

從2009年比特幣誕生起,至今已有7個年頭,中本聰的理想一直在召喚著比特幣信仰者前仆後繼,但除了每隔一段時間比特幣價格暴漲而後又長期大幅陰跌或震蕩的走勢外,在真正作為貨幣的屬性呈現在實際應用層面還非常式微,儘管各國政府、銀行、風投和創新公司持續不斷地加大對數字貨幣的投資和研究,但卻一直少有普眾的、鮮明的、權威的、革命性的真實應用場景出現,倒是2015年區塊鏈技術本身的研究發展和炒作,甚至蓋過比特幣曾經的風光。

小編致力於引導與本文有緣的你如何理性投資數字貨幣,已不僅僅是把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來考量和解析。你自然要問:連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里都有人如Mike Heam等在2016年1月說他不再看好數字貨幣,而去中心化的機制在如何提升比特幣區塊擴容這樣一件瓶頸事件上都長期無法達成共識。

一些小額轉賬甚至需要排隊數個小時才能完成確認,而黑客盜幣、傳銷圈錢與各種眼花繚亂的對區塊鏈技術的過度喧嚷,著實讓長期處在傳統社會形態下的普通投資者產生撲朔迷離的印象,這事兒到底靠譜嗎?前景樂觀嗎?這也是每個圈外投資者在把投資視覺拉向數字貨幣時最先想到的問題。

小編想帶你從歷史的、客觀的、理性的、探尋的角度,經過對人類數千年貨幣發展史的推研和拷問,得出一種定性化的結論:數字貨幣的誕生和發展有其必然性!

任何一場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革命都需要經歷漫長而痛苦的考驗,一切數字貨幣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以及技術瓶頸,都只是暫時的,這正是本篇要給你傳遞的最重要理念,只要在內心堅信這場貨幣革命具有一定能成功的必然性,才會珍惜和把握這場類似於工業文明、電子革命的重大機遇,並最終享受成功投資的樂趣。

最新的貨幣研究成果發現,世界上第一次有貨幣體系記錄的文字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人開始使用銀和大麥作為普遍的交換媒介和價值單位。

漢謨拉比法典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也是統治者制定法律的首個案例,該法典中規定了一套債務支付規則,要求通過這些具有明顯穩定交換價值或使用價值的銀與大麥進行結算,這隻能算是有文字記載證實的貨幣體系,那些沒有被考古學解密的更多的人類文明發祥地,也一定有著自己民族特色的貨幣計量和交換體系。

但從現代社會在對全球價值度量基準的研究中,以及從曾經嘗試過以滿足人類基本生存需求為主的可以換算成以小麥或大米數量、或電力度為單位計量價值總量的探索來看,具備全球穩定的交換價值和真實的使用價值一直就是貨幣的根本。

在對貨幣演進的理解上,人們都認同,當人類走出自給自足的原始生活狀態後,為了改善生存和生活品質,就有了以物易物的交換需求。當擁有一隻羊與擁有一斗米的人雖然都有易物交易的願望,但各自都不需要對方的物品時,就無法達成交易,而這種交易需求不匹配又是普遍現象,這就促發了原始社會的集市交易和城市的出現,並且經過長期發展後人們開始嘗試尋找一種能間接完成交易的中間交換物——貨幣,這種物品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普遍可接受性。

(2)具備公認的穩定價值。

(3)具備可分割性。

(4)輕便和易攜帶。

以上特性即實物貨幣最原始的本質屬性,太平洋上雅浦島居民使用的巨大的石幣——需要開採雕琢才能成為圓形漂亮的大家普遍認同的價值附屬物,但因不可分割和不便攜帶,就僅限於很小的區域交易。

聰明的中國人使用的貝幣——雖然無須鍛造,但由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黃河上游區域,離海岸線較遠,在海邊揀到的貝殼需要經過艱苦的長途跋涉才能抵達中心城市被主流社會認同,需要承擔路途勞頓與漫無目標的風險而賦予貝殼以價值,貝幣還存在著當人們認同其價值後,即可以輕易大量發現和繁殖,從而破壞其價值穩定的缺陷,於是貝幣也很快淡出貨幣應用。

而古巴比倫人使用的銀和大麥,都是需要通過挖掘或勞動才能獲取,就具備了先天更為公允的勞動價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以上實物貨幣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不斷通過優勝劣汰走向金屬貨幣的高級階段,由於大多數貴金屬恰好具備了以上四大本質特徵,因此,以金、銀、銅幣為主導的金屬貨幣體系,就一直支撐了人類農業文明幾千年的持續發展。

隨著科技和工業化的進程,由於銅礦儲量相對較大,開採和提煉更為便利,其逐漸喪失了稀有性保障的價值儲存,從而也失去了其作為貨幣度量與交換的屬性。

而金礦儲量小,開採難度大,單位重量賦予的儲存價值更高,在近代乃至工業革命發起,直到1973年以前,都充當了金本位的價值基準作用。在所有貴金屬中,銀僅次於金,也有一定的儲存價值,成為許多國家儲備價值的手段。2015年起坊間流傳一種猜測:認為全球範圍內,金的現實儲量比預想中的大,而銀的真實儲量更小,美國華爾街的大佬們已經發起了屯集銀的一股暗流。

根據經驗,任何由人類社會自發的樸素自然演進而誕生的事物更具有生命力,如文字、飲食、公德和宗教等,而原始貨幣和金屬貨幣也屬於這樣的範疇,儘管各國政府都強制收取鑄幣稅,不民間開採和擁有的同質金屬變為流通貨幣,但大多數情況下,只要擁有某塊原物金屬,所擁有的價值都會被交易方認同,就如持有任何與金幣純度相同的金,雖然不是金幣,但基本與金幣具備相近的價值,也相當於擁有了貨幣。這表示原始的貨幣,是通過勞動創造和獲取的,並不是政府中心化發行和保證的。

這裡有幾個讓數字貨幣信仰者興奮的發現。

(1)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時期的貨幣,原本就是民間交易需求自發誕生的(去中心化)。

(2)貨幣必須是挖掘、加工和勞動賦予其價值後誕生(挖礦)。

(3)貨幣交換價值依賴其誕生的資源儲量、開採難度和勞動價值,具備穩定性和有限性(數量恆定或適度通脹)。

(4)貨幣應具備可分割性,如將一斤金子分割成兩、克後依然可以進行價值交換(可分割性)。

以上特點,哪一條都不是現在的主權紙幣、信用貨幣和債務貨幣可以實現的,但比特幣全部都實現了,而所有其他目的純正的數字貨幣都包含以上特徵,於是就不得不思考:數字貨幣不僅僅是一種「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而是一次對人類貨幣本質功能的恢復和重建?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向高級階段發展,城市建設與貿易需求、維護主權統治對稅收和交易的需要,以及國民生產總值等不斷增長,對貨幣流通額的需求激增,由於金屬貨幣佔用資源較多,鑄幣成本顯高,又不便於攜帶和滿足大額交易,實物貨幣為突破瓶頸,就產生了「代用貨幣」的需求。從本質上講,紙幣的原始動機就起源於代用——即在主權信用保護下,讓某種面值的紙幣能代表固定份額的實物貨幣。

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誕生於我國北宋時期的四川省,北宋太宗時,需年鑄幣80萬貫,並每年遞增,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甚至大量鑄造鐵錢,當時鑄造的鐵錢一貫就重達25斤8兩,在四川一代買一匹絲綢,要付130斤重的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已經嚴重阻礙了商品交易與市場繁榮。

此間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技術進一步發展,人們在平常的交易活動中,由於金屬貨幣交割不便時常出現紙質契約和收付憑證,而這些憑證只要有信用保障,就能起到與銅幣、鐵幣相同的價值,人們就誕生了一種願望,能否將這種能達成交易的紙質「交子」作為媒介?

最終,用標準定製印刷的「交子」(紙幣)作為銅幣、鐵幣的替代貨幣應運而生,但起初,由於紙幣的發行以各地區、各行業私自印刷為主,曾經有一段時期出現發行混亂(極度通貨膨脹)而喪失信用,這也是北宋紙幣印發的第一次金融危機。

1023年,宋仁宗元年,紙幣改由地方政府壟斷髮行,並禁止民間私造,設置了「交子務」,發行「官交子」等管理機構,類似於地方債券與局部區域流通發行貨幣的管理體系;1105年,宋代朝廷將「交子」改稱為「錢引」(主權紙幣),並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通用,類似於讓人民幣流通到全國,用信用紙幣代替以往的金屬貨幣。

到了元代,中國皇帝忽必烈針對中國當時劃分為多個地區,每個區域都有自己的紙幣,很不利於全國貿易往來的問題,做了次大膽嘗試,頒布法令,從此全國使用統一的紙幣,由政府中心化發行,類似於現今中國人民銀行與各商業銀行,負責人民幣的印刷發行與流通。

在元朝之前,紙幣具備強烈的替代貨幣的性質,但從忽必烈開始,紙幣在政府信用的保證下,成為了貨幣的一種主要形式。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後,驚訝地發現,中國人竟然可以用幾片紙來做交易,其價值就好像憑空創造的(筆者猜想:每個使用人民幣的人,也都曾對這張100元面額的紙到底值多少錢產生過類似的困惑?),這太神奇了。

他在1298年撰寫的《馬可·波羅遊記》中,詳細介紹了我國紙幣印製工藝和發行流通的情況,從此,發行紙幣的方傳播到了歐洲,1661年,瑞典率先在歐洲發行了紙幣。

由此可見,紙幣的歷史僅有1000年,但它的誕生,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商品交換與貿易的繁榮,使得英國工業革命的誕生,以及美國新大陸奇蹟般的崛起成為可能,造就了近300多年來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從這段歷史來看,紙幣的本意作為替代貨幣,其優勢是毋庸置疑的。

(1)印刷紙幣的成本較之鑄造金屬貨幣要低。

(2)克服了運送貨幣的成本和風險。

(3)較容易實現大額交易。

(4)避免貴金屬貨幣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

紙幣的發行讓流動貨幣的屬性第一次脫離了作為貨幣自身所賦予的價值儲存(創造貨幣的勞動價值、貨幣本身的使用價值),它只變成了一個貨幣價值的標記或符號,而且也第一次讓貨幣的發行實現了壟斷和絕對中心化,這就為主權管理者透支信用和在非常時期濫發貨幣埋下了伏筆。


在紙幣誕生的初期,主要作為克服金屬貨幣流通過程中運輸交割缺陷的代用貨幣,極大地促進了全社會商品的流通和貿易,但當紙幣逐漸脫離了替代性,成為一種獨立貨幣形式存在後,它的價值就完全依賴主權信用和人們對它的信心,當下的政府保證和民眾信任的現代貨幣體系就是以此為基礎的。

但紙幣印製成本低、交易便利、適合大額貿易,乃至收藏儲存的特點,特別是完全中心化發行,缺乏社會和公眾監督,完全靠主權政府自律控制發行量,這就為政府在稅收財政出現困難,或自認為理性調節與均衡社會財富時透支信用創造了條件。事實上,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與中國央行印發貨幣拉動經濟的舉措,無不是對紙幣價值的稀釋和透支。

中國北宋年代的「交子」和「引錢」紙幣、元代的中統鈔和元鈔、明朝的大明寶鈔,以及清朝的戶部管票和大清寶鈔,在每個朝代都是財富的象徵,但如今均已灰飛煙滅,紙幣與王朝均化為烏有。很難說清楚,有沒有因為發行紙幣帶來的便利因素,讓主權政府對徵收苛捐雜稅、超越社會基本需求大興土木、發動戰爭充滿貪慾,而透支了全社會勞動者對主權的信任,濫發紙幣引起高通貨膨脹,從而走向民不聊生與揭竿而起的反抗。

元朝極其重視紙幣的統一和應用,它的歷史就很短暫,而明朝、清朝中期都出現過對紙幣的信任危機,適度重啟了對銀元和銅錢的使用,就部分地遏制通貨膨脹,也延長了王朝統治的時間。

對紙幣最深的視覺印象莫過於民國後期老百姓將紙幣像廢紙一樣捆起來掛在自行車上去購物的景象了。1935年,民國政府為了掠奪百姓財產,強制既往流通的銀元(袁大頭)必須兌換成法定紙幣——法幣,用法幣取代銀本位,將銀元收為國有,隨後向美國出售白銀,以換取美元作為外匯儲備。由於抗日戰爭爆發,軍事開支劇增,只能依賴發行貨幣籌集經費,濫發的紙幣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以致貶值到十萬分之一的價值。

解放戰爭後期,民國政府財政無以為繼,政府就乾脆廢棄此前的法幣,再次發行紙幣金圓券,並承諾300萬法幣可以兌換1元金圓券。但至1949年6月,金圓券的發行總額超過原來計劃發行的65000倍,票面也從初期最大的100元,變成後來的100萬、500萬,這就相當於通貨膨脹了100萬倍啊,當然這一切也最終隨著政權的顛覆而歸零。

撇開當下收藏市場對歷史沉澱的貨幣的價格交換和記憶,隨著朝代和政權的變遷,所有既往的紙幣價值都最終歸零,並退出流通交易,但如果持有的是金幣、銀幣或銅幣,那這些金屬貨幣自身的儲存價值依然存在,甚至真的起到了保值、儲值、增值的作用,北洋政府的1元袁大頭在鑄幣時就明確要含純銀26.86克,這就難怪在收藏市場上,1元袁大頭因兼具價值儲存、稀缺性而值500~1000元了。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起到價值儲存和中樞作用的一直都是金屬貨幣,而並不是當下的紙鈔,這也就會讓人想通:1980年時的50元工資與2016年的5000元相比,雖然上漲了100倍,但除去工業用品和電子產品,實際購買力和生存壓力依然很接近,這不表示勞動收入的價值增長了100倍,僅僅是紙幣的數量增加了這麼多,也相當於紙幣的含金量貶值了近百倍。

紙幣的失信與泯滅1000年來反覆上演,全球各國,概莫能外。朝代更替,看似長過一個人的生命,卻無法淹沒生命和財富的世襲傳承與繁衍,如果將資產和財富的儲存與繼承僅僅局限在紙幣上,那一切擁有終將會化為一股青煙。

所以民間就有了對金、銀、珠寶、風水,寶地、傢具和玩物收藏儲值的習慣,這絕不是俗風陋習,這是生命與財富傳承的底蘊,這些年,金、銀、銅價暴漲,地皮、房產、紅木傢具與玉石、翡翠、字畫收藏暴富的炒作,時不時地吸引人們的眼球,但這一切不是財富真正的增長,僅是紙幣在飛速貶值而已。

美元和人民幣造成的急劇通貨膨脹,讓全世界、全中國人都處在一種收入不斷增長的喜悅與亢奮的狀態中,但同時又對不確定的未來充滿擔憂和焦慮,因為現實的收入永遠都在貶值,永遠無法滿足未來的需要,特別是缺乏社會保障的弱勢群體和有一定儲蓄的退休人群,他們賴以生存的貨幣資產在不斷被通貨膨脹吞噬。

4. 當代貨幣體系的缺陷與頑疾

1)繼續維護美元霸權的國際貨幣體系

1974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立了一個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委員會,並於1976年1月在牙買加首都金斯頓舉行會議,就匯率制度、黃金處理和儲備資產等問題達成一致,該決定1978年4月1日開始生效。

(1)匯率安排多樣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成為各國的主要選擇。

(2)黃金非貨幣化,黃金與貨幣脫鉤,既不再是各國貨幣的評價基礎,也不用於官方之間的國際清算。

(3)國際儲備多元化,特別提款權成為國際主要的儲備手段。

(4)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多樣化。

遺憾的是,因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的IMF組織仍在發揮重要作用,雖然美元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的國際儲備,新的國際貨幣體系依然以代表主權政府的意志為主,且以約束國際貨幣儲備和清算秩序為主要目的,同時,削弱幾千年以來作為實物貨幣價值儲存的黃金的基準度量衡作用,實在是一種偏袒拿不出黃金而逃避責任的美聯儲的幼稚表現,整個體系含糊的描述和定義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繼續維護美元國際霸權,而這也是中國投資者最痛心疾首的事情,憑什麼我全球最大債權國,我的強勢人民幣,要向你最大債務國美元屈服?1944年,不就是你作為最大債權國,強迫英國將國際貨幣領導權交給美國的嗎?

為了挑戰美元的國際霸權,新一代領導人充滿自信,縱橫捭闔,先與周邊數個國家達成雙邊貿易,以兩國貨幣直接兌換和買賣結算,直接拋棄對美元的依從;成立亞投行,擴大人民幣參與國際貨幣結算中的權重地位,削弱美元結算的國際市場份額;策劃「一帶一路」經濟戰略藍圖,排擠美國對亞歐大陸的經濟影響和干預,積極推進以人民幣為貿易結算和儲存貨幣的遠大理想,直接挑戰美元的國際霸權,這場貨幣戰爭正硝煙瀰漫。

2)濫發主權貨幣依然是全球各國政府無法自律的頑疾

美聯儲在美元估值可控的範圍內,一方面持續不斷地印發新鈔,滿足全球經濟增長對儲備美元的需求;同時,操控「量化寬鬆」與「適度緊縮」、提高或降低利率等手段,時不時濫發美元來增加貨幣供應和降息,讓全球投資與外匯市場,以及他國經濟出現流通過剩而估值偏高的泡沫,而後又適度從緊和加息,讓泡沫破裂,在全球經濟和商品價格大幅上漲與下跌的非理性波動中,配合嗅覺靈敏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利用這種人為的操縱通過買多或賣空,不斷地洗劫全球各國的財富。

每個主權國家內部,中心化的低成本紙幣或電子貨幣的發行機制,完全讓濫發貨幣和通貨膨脹成為主權政府補貼財政虧空、刺激國內投資拉動經濟、平衡社會各階層財富分配、支撐國家開創性重點建設工程的手段(似乎也理由充分),這種高通脹、高貶值率的貨幣政策,有利於刺激民間貨幣資本進入投資和消費,形成經濟持續增長的局面,但也同時增加了全社會公眾的不安全感和對政府的不信任,當然,這種無休止的對貨幣信用的透支,也最終會引發公眾對主權統治的不信任,所以說,不論是為了政權的穩定,還是普通百姓的安居樂業,都需要建立一個更為科學公正的全球貨幣框架體系。


當下數字貨幣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和瓶頸,如區塊鏈確認需要較長時間難以滿足快速交易支付需求,單位區塊記錄數據容量無法滿足未來海量交易,總賬本數據佔用硬碟資源過大浪費資源,挖礦是否為不人道的浪費,先入為主的人是否因為分配不公而存在對後來進入的人的剝削,匿名性是否會引發更多的非法交易和安全隱患,特別是整個行業缺乏中心化約束讓魚龍混雜的傳銷幣盛行,可能污染整個數字貨幣生態環境等。

但以上存在的問題,僅僅是任何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偏於技術層面的因素,在整個貨幣體系思想上,數字貨幣具備歷史上任何階段實物金屬貨幣、紙幣和金本位都無法比擬的優勢。幾千年來,無數先輩對趨於完美的貨幣體系的追求,終於在去中心化的網路信息時代尋得突破。近來聽說前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面對美元的無底線通脹終於良心發現,再次呼喚金本位制,真想給潘老敬言:趕快去讀讀比特幣的書吧!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里奇·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中大膽提出:「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務市場上自由競爭最有效率,那麼為什麼不能在貨幣領域引入自由競爭?

廢除中央銀行制度,允許私人發行貨幣並自由競爭,在這個競爭過程中發現最好的貨幣」。那時還沒有網路,很難想像一個人發行的貨幣如何能推廣到全世界,並真的具備信用保證而被公眾認同和接受。由此看來,中本聰只是無數貨幣體系創新與革命的繼承者,如果沒有一系列前輩思想理念的沉澱,根本不會誕生從出世開始就那麼嚴謹而完美的協議機制。


2009年比特幣誕生,謎一般的中本聰為人們發起新世紀貨幣發行的啟蒙運動。

1973年消除金本位後,美聯儲濫發債務貨幣美鈔,用負債和長期逆差購買商品來維持美國的霸權和掠奪。貨幣發行應順應網路時代扁平化、無國界、無集權的社會特徵,完全去中心化、P2P,全球公平流通和交換,計算機區塊鏈密碼技術與網路分散式記錄確保去中心化貨幣交易的信用。由此而誕生的數字貨幣比特幣,以及為滿足不同貨幣應用需求而誕生的一系列數字貨幣應運而生,人類進入到一個更為平等、公正的新世紀。

可惜的是在現實社會中,儘管比特幣已經誕生了7年時間,但由於人們思想深處根深蒂固的對政府法定貨幣和美元的信任與依賴,對政權和國家機器的畏怯,還無法想像數字貨幣有這麼大的震撼,對它的未來還充滿疑惑。這才是比特幣走到今天,難以在全世界範圍內以更快的速度被各國政府和民間投資接納並付諸實踐的最大根源。

從本質上來說,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也是「互聯網+貨幣」時代的召喚,在傳統的農業、工業和電子革命時期,人類幾乎一切重大活動都離不開政府和國家機器的「中心化」干預——中心化社會,但網路將人類帶入了只有技術協議、沒有中心、沒有霸權的去中心化社會,數字貨幣就是為這個時代服務的,自然而然。

就像誠信幣CXC,它是基於P2P信任危機而發行的數字貨幣,標誌著個人的信用身價,在p2p的社群應用場景中發揮著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誠信幣CXC 的精彩文章:

TAG:誠信幣CX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