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巴科學家給莫克蘭海溝做「CT掃描」

中巴科學家給莫克蘭海溝做「CT掃描」

近一周,中國和巴基斯坦科學家正在進行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在莫克蘭海溝連續開展多道地震實驗。

「現在開展的多道地震實驗以及前一段時間布設的海底地震儀,都相當於用不同的診斷方法給莫克蘭海溝做『CT掃描』,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對海溝產生有重要作用的三大板塊。」香港中文大學楊宏峰教授說。

莫克蘭海溝是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匯聚地帶。專家認為,研究這裡的大尺度地質構造有助於更深入了解這三大板塊,並為巴海上安全與減災提供重要依據。

在網格狀的測線上,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的船尾,拖拽著一條長地震電纜勻速航行。電纜上安裝了一連串地震波接收器。每隔十幾秒,船上就往海里打「空氣槍」,通過釋放壓縮空氣產生人工地震波,穿透海水,讓電纜線上的地震接收器記錄下來。科學家分析數據就能推斷莫克蘭海溝的淺層地殼結構。

根據板塊學說,在大洋中脊產生的新洋殼,通過地幔熱對流「傳送帶」被運往大陸邊緣,使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產生碰撞。大洋板塊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俯衝插入大陸板塊之下進入地幔後逐漸消亡。發生碰撞的地方,通常會形成海溝,莫克蘭海溝就是阿拉伯板塊向北俯衝到歐亞板塊之下而形成的。在形成過程中,阿拉伯板塊的東南部又受到印度板塊的剪切作用。

俯衝帶堪稱全球「地震之源」。世界上80%以上的地震都發生在俯衝帶,人類有記錄以來最大最強的地震也都發生在俯衝帶。

對此楊宏峰解釋說:「這是因為大洋板塊在向下俯衝的過程中,與大陸板塊產生的摩擦阻力並不是均勻的。由於受到不同物質成分、溫度和壓力的影響,導致大洋板塊的一些淺層部位被『卡住』,不能順暢地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這些被卡住的淺層部位能量越積越多,最終只能以地震的形式釋放,這就是地震頻繁產生的根源。被卡住的部位就是地震帶。」

莫克蘭俯衝帶也是地震頻發地帶。根據以往的研究,莫克蘭俯衝帶長約700多公里。但阿拉伯板塊在向下俯衝的過程中,在什麼部位被「卡住」?「卡住」的範圍有多大或地震帶有多寬?目前,全球科學家都還不清楚,這也是中巴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的重要科學目標。

「我們給莫克蘭海溝做『CT掃描』,主要是研究阿拉伯板塊和歐亞板塊的物質成分。從而可以幫助理解,阿拉伯板塊在向下俯衝過程中是在哪一段被『卡住』?今後與陸地上的地震研究和大地測量相結合,就可以推算出地震帶的具體分布。」楊宏峰說。

此外,因為莫克蘭海溝是世界上最淺的海溝,有深厚的沉積物,而沉積物比較鬆軟,即使發生比較小的地震,都有可能引起大面積的海底滑坡,引發比較大的海嘯。1945年11月27日,莫克蘭俯衝帶的東部區域就曾經發生8.1級地震。除地震本身造成近300人死亡外,隨後引發的海嘯災害更造成4000多人死亡。

楊宏峰說,中巴科學家聯合研究莫克蘭海溝的大尺度地質構造,可以為巴基斯坦海上安全與減災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來源:新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寨卡疫苗研製取得進展
豬體細胞克隆研究獲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