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496年2月2日,北魏改拓跋姓為元氏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496年2月2日,北魏改拓跋姓為元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了加速北魏政權的集權化,實行了改革。496年2月2日(沈太和二十年正月初三)孝文帝命鮮卑貴族改用漢姓。他說:魏的祖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夫上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故改姓元。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即位時僅5歲,改年號為延興。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拓跋宏年滿二十三歲,在馮太后的長期嚴格教育和直接影響下,他不但精通儒家經義、史傳百家而才藻富贍,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驗,增長了實際才幹,這些都為後來的改革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年九月,馮太后病逝。孝文帝哀傷至極,大哭三日。他痛哭失聲地對臣下說:「朕自幼承蒙太后撫育,慈嚴兼至,臣子之情,君父之道,無不諄諄教誨。」又在詔書中說:「朕幼年即帝位,仰恃太后安緝全國。朕的祖宗只專意武略,未修文教,又是她老人家教導朕學習古道。一想起太后的功德,朕怎能不哀慕崩摧?內外大臣,誰又不哽咽悲切?」從此以後,孝文帝獨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擔。太和十四年(490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孝文帝繼承太后遺志,重用漢族士人,在各方面進一步實施改革,全盤推行漢化。他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作明堂、建太廟、正祀典、迎春東郊、親耕藉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養國老、庶老,允許群臣守三年之喪。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辭馮太后永固陵,率領群從百官,步騎百餘萬從平城出發南伐。臨行之際,太尉拓跋丕奏請以宮人相從,孝文帝厲聲斥責說:「臨戎不談內事,不得妄請。」大軍列隊出城,一路之上,陣容整齊,浩浩蕩蕩,所過之處,秋毫無犯,經恆州、肆州,於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底抵達洛陽。時值深秋,陰雨連綿,大軍就地休息待命。當時許多鮮卑大臣雖不願內遷,但更畏懼南伐,故只得相從,不敢再提出異議,遂定遷都大計。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遷都洛陽。隨著遷都的進行,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湧入內地,北魏政府又面臨著許多新問題:鮮卑人的習俗是編髮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夾領小袖,多數人不會說漢語,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且新遷之民初來洛陽,居無一椽之室,食無擔石之儲,不擅農業,人心戀舊。如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嚴重地阻礙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利於北魏政權的鞏固。在王肅、李沖、李彪、高閭等漢族士人的支持下,遷洛之後,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二日,孝文帝下詔禁止士民穿胡服,規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漢人服裝,朝廷百官改著漢族官吏朝服。太和十九年(495年)八月,洛陽金墉宮建成,詔令在洛陽城內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小學。九月,新都營繕工程初步告竣,平城六宮、文武全部遷到了洛陽。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鮮卑複姓為單音漢姓。他在詔令中說:「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姓或重複,都要更改。」於是,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改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乙奚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賀賴氏為賀氏、獨孤氏為劉氏、賀樓氏為樓氏、勿忸於氏為於氏、尉遲氏為尉氏,其餘所改,不可勝紀。改姓以後,鮮卑族姓氏不再重複奇僻,與漢姓完全相同,鮮卑族在漢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為使鮮、漢兩族進一步融合,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他帶頭納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陝西李沖等漢族大士族的女兒以充後宮。孝文帝還採用魏晉的門第等級制度,在鮮卑貴族中分姓定族,根據姓族等級高低分別授以不同的官位、給予不同的特權。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鮮卑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孝文帝中興」。
※文物介紹——新石器時代陶鷹鼎
※歷史上的今天——1月20日,美國總統就職日。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