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這四句話,重新認清自己,也看懂別人!從此頓悟人生!
我們在生活中,會不會常常覺得很煩、很累,有很多的不滿、牢騷、怪話,有很多的焦慮、不安。清代理學名臣陳宏謀在《養正遺規》中告訴我們,這都是由於「八不足」造成的。近代的傳奇人物,年輕時是才子,中年後是高僧的弘一法師,在《格言別錄白話賞析》裡面,也引用「八不足」,對如何修行進行了精彩的闡述:
才不足則多謀,識不足則多慮,
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勇不足則多勞,明不足則多察,
理不足則多辯,情不足則多儀。
1、才不足則多謀
有才的人,一眼就看出事物的本質,一出手就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何須多謀多思?沒有才的人不行了,只看見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的本質,只看到問題的細枝末節,抓不住問題的關鍵。
如何提高才幹?珍惜時間,刻苦求學。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幹,沒有長遠的目標就不能長期堅持學習。沉迷享樂和怠惰就不能發憤努力,輕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時光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如果最後像枯枝敗葉一樣隨風飄落,到那時,悲傷嘆息,又怎麼來得及呢?
2、識不足則多慮
見識不夠就會憂慮過度。古代有一個杞國人,天天擔心天會塌,地會陷,為此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直到有人告訴他天不會塌、地不會陷的道理,才放下心來。
提高見識有招,「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走過的地方多了,讀的書多了,對民情地理、風俗人物、歷史文化、物理知識等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就不會浪費精力,胡思亂想。
3、威不足則多怒
一個人的威嚴更多的來自於人格的魅力,如果人格魅力不足,不足以使部下或他人聽從,只好訴諸於怒氣,通過發怒勉強他人服從,這是天底下最笨的方法。
不怒而威才是真功夫,胸懷坦蕩、公正無私、言而有信、仁愛真誠的君子品格,才會具有這樣的魅力。
《論語》記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看起來溫和而嚴肅,威嚴而不剛猛,謙恭而安適。孔子有一顆仁愛、敦厚、正直、無私的心,才會有如此的氣象。
4、信不足則多言
不能夠充分信任別人,於是反覆叮嚀、囑咐,生怕別人不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自己的誠信不足,別人就不會信任你。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與他交往,就像大車沒有了連接橫木的輗,小車沒有了連接橫木的軏,車子要怎麼拉著走呢?
要取信於人,關鍵自己要值得別人信任。
5、勇不足則多勞
梁啟超形容佛教徒求道的精神:勇猛、精進、不退轉。還有什麼比放下一切更需要勇猛的精神呢?如果能夠放下名利、慾望、財色,又何有勞苦?
這樣做並不是偷懶,而是說,沒有了名利之心,你做任何事,只是順著自己的本心去做,即使辛勞你也不覺其苦,反而樂在其中!
6、明不足則多察
在空虛的房間裡面,點上一支蠟燭,就顯得非常的明亮。如果房間堆滿了雜物,即使再亮的燈光都會留下陰影,要找什麼東西的話,不是要仔細的檢察、搜索嗎?
「明」,代表著智慧,智慧不夠,是因為雜念太多。莊子說:「惟道極虛。」道只有在空虛的地方才會出現。又說:「精神生於道。」道來到心裏面,而精神也就產生了。
「精神」就是明,就是智慧。心室虛空無雜,反而亮堂,何必多察。
7、理不足則多辯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無理又想走遍天下,只好強辯,把無理說成有理。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說:「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對於那些夸夸其談的人物,能不留個心眼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說話美妙動聽,表情討好熱絡,這種人很少有內在真誠的心意啊。」
8、情不足則多儀
越是親密的關係,越是知根知底,勿需客套。越是生分,就越想把自己優秀的一面表現出來,而掩飾不足的部分。所以,越生分的關係,禮儀越繁複。
因此,應景式的寒喧、客套、微笑…必不可少。但最好行禮如儀的背後,能有真誠的心意。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愛的心,能用禮作什麼呢?一個人沒有仁愛的心,能用樂作什麼呢?」
作者簡介:趙大山,國學愛好者,尤喜孔孟老莊;不嗜煙酒,不愛交際,每以莊周之道自娛,竊取孔孟之術活身。歲月蹉跎,不以為意,一事無成,不敢懈怠。水清罷,水濁罷,且沏一壺茶,願與同好胡侃春秋,閑話桑麻!
本文系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原創文章
轉載須註明來源出處
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這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不做一定後悔
※曾國藩: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