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調整天然水資源分布可有效應對洪澇災害

調整天然水資源分布可有效應對洪澇災害

水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保障。人類在實踐中摸索,採用工程措施來調節自然水資源分布,目前全世界除了修建水庫大壩以外,尚未找到其他手段解決這一問題。

在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畝均水資源不足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且人、地、水分布不協調。黃河、淮河、海河流域人多、地多、水少,而西南地區則人少、地少、水多。因此,修建水庫、南水北調工程能優化我國水資源配置,解決天然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

蓄水和發電是水庫的兩大核心功能。在豐水期,水庫能將可能造成災害的洪水儲存起來,轉變為枯水期的寶貴資源。而水力發電則是水庫建設的副產品,因為水庫在蓄積水資源時會產生大量勢能,如不在放水過程中將勢能轉化為電能,水庫設施及下游邊坡將遭遇巨大破壞。由此可見,在多數情況下,蓄水比水力發電更為重要。

我國人均庫容水平(蓄水能力)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水旱災害防禦調度能力也相應不足。美國和我國的國土面積、耕地面積及天然水資源總量都差不多,但是人均庫容是我國人均庫容的6倍。密蘇里河、科羅拉多河梯級電站開發形成的有效庫容分別高達河流年徑流量的一倍、兩倍以上,大大高於我國的長江、金沙江。正因有了充足的水庫庫容和調蓄能力,美國能緩解更大的洪水、抵禦更嚴重的乾旱。美國胡佛水壩基本不泄洪,而我國長江三峽水庫每年都要泄洪多次,在洪水期還要把洪水排到海里。

雖然三峽水庫需經常泄洪,但也是得益於其調蓄功能,長江中下游避免了許多洪澇災害。2010年和2012年最大洪峰流量均顯著超過了1998年,三峽水庫把洪峰從7萬多立方米/秒削減到4萬多立方米/秒,確保了長江中下游安瀾。2016年7月1日14時,三峽水庫迎來「長江1號」洪峰——首個達到5萬立方米/秒的洪峰。根據長江防總的統籌安排,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後,近四成的洪水流量被削減。2017年7月2日,「長江1號」洪峰來勢洶洶,長江幹流城陵磯至大通江段水位全線超警,國家防總與長江防總進一步調度上中游水庫群,攔蓄洪量、減少下泄,為中下游「減負」。

「生態文明」的對立面不只是「生態野蠻」——不計環境後果、只顧眼前利益的掠奪性開發,還有「生態愚昧」——將人和自然完全對立、認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人類啥也別做」。建設生態文明,我們既要制止「生態野蠻」的開發行為,更要防止走入「生態愚昧」的認識誤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贛州氣象 的精彩文章: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TAG:贛州氣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