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陶畫瓷難畫宋——建盞單色釉的精神回歸
建盞的魅力在於它的質樸、本真,而表現這質樸的正是它的釉色和斑紋。現在較為常見的,產量較大的是釉面斑紋特徵較為明顯的油滴、兔毫、曜變三大類;而一些古代建盞中極常見「單色釉」與「雜色釉」卻很少有人仿製生產。近幾年,隨著建盞的市場熱度迅速攀升,這種較為小眾的單色釉建盞逐漸開始得到市場認可。筆者之前寫過一篇單色釉 建盞中的隱士可供參考。
單色釉也稱「一色釉」或「純色釉」。由於瓷釉內含不同化學成分,瓷器燒成後就呈現出不同的單一色澤,如青釉、紅釉、黑釉、綠釉和白釉等。一方面,建盞的燒制技藝極為特殊,即使採用相同的釉料,建盞的釉面13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熔燒過程中,會因為不同窯位窯溫的差異而出現不同的釉面效果,自古就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說,另一方面,建陽在明清時期,在黑釉瓷器生產衰落後,也曾經生產或青白瓷的產品。當代單色釉建盞的燒制,源自建陽本地瓷器生產的歷史,而要保證各個色系產品發色的穩定,除了對傳統工藝的研究外,也需要在材料與工藝上進行嚴格的管理,這無疑也提高了單色釉建盞的燒制難度。
現代建盞單色釉有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運用建盞的「鐵胎」與青釉相結合。燒制出來的盞既古樸厚重,又帶著青瓷的清麗婉約。建陽新生代建盞手藝人王東凱2016年嘗試燒制「鐵胎青釉」,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好評,連龍泉的青瓷匠人都為之稱讚。錚錚鐵骨的胎質與柔情似水的青釉融合在一起,碰撞出新的感受。經由青釉建盞的成功,王東凱又不斷研發了單色釉系列:茶末、赤兔(柿紅)、月白、灰被等。
在中國民用瓷器歷史中,青白瓷一直佔有主要地位。因為宋代素有「茶色貴白」、「宜黑盞」的理論,這樣才讓看似並不起眼的黑釉建盞有了用武之地。宋代點茶的興起,建窯黑瓷影響深遠,導致許多人並不知道建窯其實自古以來還有燒制青白瓷。
水吉鎮建窯窯址主要是分布在蘆花坪、大後門路、牛皮崙及社長埂等四處,以黑瓷為主,同時也兼燒青白瓷。此外,麻沙鎮的白馬前窯主要也是以青瓷為主,平時也接點黑釉瓷兼燒的活計,莒口鎮南華山窯也是專燒青白瓷。在縣城城關附近的源頭仔村,發現了一處燒青釉、青白釉的元代窯址;源頭仔村附近的碗窯也發現了一處燒青釉瓷的明代遺址;永吉鎮大後門路村也發現一處燒青花的清代遺址。從以上的種種發現,說明了建窯至少創燒於唐代的晚期、五代,歷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燒瓷的時間應該長達一千多年之久。換句話說,青白瓷的燒制其實比建窯黑釉持續更長的時間。似乎青白釉更有「烈火焚燒若等閑」、「要留青白在人間」的感覺。
宋開始了對瓷器開片之美的認可。宋代瓷器釉色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崇尚天然真實,鄙薄雕琢偽飾,把自然樸素的美作為理想美的典範。宋代瓷釉的美除了釉色之美,更多的體現在釉的肌理上。釉色之美是瓷器產品的共性之美,而肌理之美則體現了其個性美。肌理原指人的肌膚組織和形態特徵,現代設計中,肌理用來特指材料的質感和紋理,瓷器的肌理指釉的質地以及產生的紋理效果,換言之,「肌」代表釉的質地,「理」代表釉的紋理。而這紋理還必須是自然形成的。在王東凱的單色釉作品中,可以看到開片這種瓷釉質感的肌理之美。
灰色,是介於黑與白之間的顏色。建盞中的白,是一種偏白的灰色,有點石灰的感覺。其實,白釉的建盞其實已經是灰色的,只是比較偏白了一些,更多的不那麼白,或者還有層淡淡的黑色就是建盞的灰色釉。灰色釉在宋代鬥茶興盛的朝代並不適合拿去點茶,因此也是被遺忘的一群,甚至是被遺棄。但它從未真正被遺棄,否則今日我們也就無緣得見了。
灰色釉的溫度是需要在1200C°前後,在這個溫度下,它褐黑相交,灰頭垢面,釉面彷彿塗了一層灰在上面似的,故取名「灰皮」。(在日本被稱之為「灰被」)。但實際上它沒有被蒙灰,由於窯內的火候、氣氛以及火力的增減、釉料的比例及各方面的因素而產生的釉面呈色變化,釉色多為灰黑、灰白色。凡呈灰色的器物多屬半生燒,應該屬於敗筆,但是卻也有其獨特又與眾不同的美,在日本深受喜愛,成為稀世之寶。
配圖:宋代灰被標本
配圖:王東凱灰背
王東凱的單色釉作品採用電燒,灰被的整體品相已經和宋代灰被十分接近。
宋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達到頂峰的時期,宋人不僅在物質上是富裕的,在精神上更是強大,古代美學到宋代要求絕對單純,用簡單的形體,單一的顏色和單純的質感去表現。
王東凱用電窯燒制的單色釉系列已經宋韻十足,器形、圈足、釉面處理得細緻到位,質感溫潤如玉。作品清新亦存古風,不論是他的「建盞之光」,「金縷」系列還是單色釉都廣受好評。
隨著建盞燒制技藝的逐步穩定和成熟,2017年底,王東凱籌建了自己的柴窯,取名為「畫宋」。意在效仿宋人尊崇極簡純粹的美學觀。此窯可燒制黑釉建盞、青瓷、白瓷等唐宋名瓷,一窯多用。此文發布前東凱剛剛完成了第一窯的實驗,用他的話來說,這是內部測試版。在學會燒制建盞之前,王東凱是一名學計算機出身的理工男。盞如其人,低調,內斂,亦不失個性。上文所提到的單色釉作品均出自他之手,可以說在這兩年兔毫油滴建盞泛濫的市場,如同吹了一股清風。我們期待他的柴燒單色釉作品,可以開闢一條獨到的「畫宋」之路。
王東凱的建盞之路,就是從幾年前的這樣一棟四面透風的磚瓦房開始。
熊熊的火焰,燃燒著一個個建盞人的夢想。
編者按:
一盞一世界,看似簡樸無華的單色釉,其實暗藏無數玄機。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感受到其中奧妙。當下的社會,節奏極快,燈紅酒綠煙視媚行間,人心早已浮躁不堪。筆者想要說單色釉存世的意義,除了使匠人孜孜不倦研習的燒制技藝,還有就是作為人心的試金石。只有當你真正做到靜心,仔細去端詳一盞,才能看到一片純色中,有著最為廣闊的天地。而建盞中的單色釉,歷經千年,閱盡滄海桑田,卻仍優雅從容,華麗的回歸。
TAG:朴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