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理白族自治州:護了洱海,美了洱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護了洱海,美了洱源

近年來,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洱源縣大力實施濕地保護與建設、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水污染防治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在保護洱海的同時,也收穫了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多重效益,改善了生活、生產和發展環境。

洱源地處雲南大理洱海源頭,洱海50%的地表水都來自於這裡,因此得名為洱源縣。近年來,大理白族自治州大力實施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在保護洱海的同時,也促進了洱源縣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同步發展。

濕地養肺

洱源縣將自然濕地與人工濕地相結合、生態環境功能和水質凈化功能相結合,在主要入湖河流下游、重要湖泊和水源地周邊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確保農田尾水進入濕地沉澱凈化後再進入河道。到目前為止,已累計投資4億多元,建成茈碧湖、草海、海西海、上村、西湖、東湖、綠玉池、馬爺河、鄧北橋、米湯溝、三南等濕地共15421畝,在建1497畝,2017年底濕地面積達16418畝,2018年底將建成濕地面積2萬畝以上,是國內人工恢復濕地最多的縣之一。根據水質監測數據分析,在一些濕地,進水口水質為劣Ⅴ類,出水口水質變為Ⅲ至Ⅳ類;2017年洱源縣主要入湖河流13個鄉鎮交界監測斷面水質逐步好轉,3條入洱海河流水質有所改善,污染物總量逐步削減。

洱源星羅棋布的濕地公園既是水質緩衝帶,又是怡人的美景,大大提升了洱源縣的人居環境。

2017年冬天,洱源縣的茈碧湖、草海濕地、西湖和東湖迎來了大批候鳥,蘆葦塘、水草間隨處可見赤麻鴨、紫水雞、白鷺等水禽鳥類棲息覓食。據了解,隨著濕地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到洱源縣過冬的候鳥已有64種,數量有上萬隻。

產業轉型

2017年,洱源縣投入資金17.19億元實施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從嚴整治流域違章建築210戶5.15萬平方米,關停餐飲客棧服務業經營戶661戶;關停洱海流域禁養區內3個畜禽規模養殖場。與治理同步的,是調整產業結構向減少面源污染的產業轉型,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在鳳羽河兩岸100米範圍內,種植生態油菜、藍莓的生態農業長廊在當地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效應;海菜花、荷花、生態大蒜、生態水稻等產業漸漸形成規模,尤其是綠色水稻,種植面積年年遞增,2017年達到3.5萬畝,累計減少化肥施用量1031噸。

洱源是雲南重要的奶牛養殖基地,洱海保護治理「七大行動」開展以來,以前粗放的養殖方式正轉變為奶牛集中養殖和畜禽糞便統一處理模式。

此外,洱源也加快優化工業布局,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嚴把企業准入關,嚴禁污染企業進入洱海流域;三產方面特別注重發展生態旅遊業、特色康體休療度假等服務業,目標是把洱源建設成為融溫泉度假、高原水鄉、白族風情為一體的康體休療度假基地。

資本護航

洱源縣洱海流域城鎮及村落污水處理工程項目已被列入國家財政部第三批PPP示範項目。近日,洱源縣向社會公布了污水處理工程PPP項目的進展。一期、二期累計完成投資11.81億元,2016年11月開工的一期縣城第二污水處理廠已完成廠區基礎和主體建築的建設,正在進行管道和設備安裝;村落污水管網部分已開工3個片區125個村,鋪設主管網232公里,完成37個村;24座分散式污水處理系統已開工3座,年底可全部完工投入使用。二期已開工85個村,完成管網鋪設116公里。

政府用少量的註冊資本金撬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洱海流域城鎮及村落污水處理項目,建成後政府方依績效進行補助或付費彌補項目自身收益不足,不僅解決了洱海保護治理有規劃有項目但缺資金的問題,而且也藉助社會資本在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優勢,進一步提升了項目質量和效益,實現了政府方保護洱海、社會資本方獲得合理投資回報、人民群眾享受優質生活環境的多方共贏。

(來源:中國經濟網)

微洱源--洱源最接地氣的微信公眾平台

歡迎爆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洱源 的精彩文章:

在洱源舊州穿越時光

TAG:微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