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怎麼解釋月全食?
?今晚一定要帶著家人到戶外欣賞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哦!
2018年1月31日晚,農曆農曆十二月十五。天空中將會上演一場萬眾矚目的。
天文專家提醒您:千萬別錯過,因為這是一個月全食+藍月亮+超級月亮組合亮相。屆時,天空中將出現150年來的首次「超級藍色月全食"
月食是地球正好位在太陽與月球的中間,地球影子投影在月球上的現象。
19:48(初虧)開始進入地球的本影。
20:52(食既)完全進入本影區,月全食精彩部分開始。
21:30(食甚)月亮到達本影的最內側。
22:08(生光)月亮即將離開地球本影。
23:11(復圓)月亮離開本影區。
此外,本次月全食還將伴隨著「超級月亮"的現象。所謂「超級"就是比原本的月亮更大更亮。常識告訴我們,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離約是38萬千米左右,但月亮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並不是圓形的,而是橢圓形的。當月亮距離我們近時,看到的月亮便大一些,當月亮距離我們遠時,看到的月亮便小一些。「超級月亮"發生時,比遠地點的月亮大12%-14%,亮30%。
在民間就有「天狗吃月亮」的傳說,而故事中的 「目犍連」,正是佛陀十大弟子中的目犍連尊者。在佛教經典中,有很多自然之物都被賦予特殊的內涵。月亮即是與佛教的關係密切的自然物。在佛教經典和禪宗祖師語錄及詩歌中,經常會用月來表示某種特殊的佛教意義。從而把抽象的佛教義理形象化,方便了人們對教義的理解。
《楞嚴經》中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經文中說,一個人用手指向月亮,應當看到「手指」指向的「月亮」,而非「手指」本身。手指是語言,月亮是真理。而執著於語言文字的人,就無法明心見性。
《大般涅槃經》中又云:「譬如有人見月不現,皆言月沒而作沒想,而此月性實無沒也。……如是眾生所見不同,或見半月,或見滿月,或見月蝕。而此月性實無增減蝕啖之者,常是滿月。如來之身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常住不變。」古人面對月食的現象無法用科學的角度解決問題,凡夫之人也只能用肉眼去辨別,認為月亮就是憑空消失了。佛陀用智慧教導眾生時就說月亮本來就是沒有增減的,就如同我們自身的佛性一樣,只是我們的肉眼不能發現,自性不能開啟。儘管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到了叫人目眩的境地,然而就今日太空科學所發現的宇宙真相來看,尚屬粗淺。佛在二千六百多年前,便已將今人研究的種種現象講與我們的先人,並且教導他們如何利用這些智慧減少生活中的無明障礙。
正值農曆十五,讓我們在與家人一同欣賞難得一見盛景的同時,祈願: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等施無差別,隨願皆飽滿,令今施者得,無量般羅密。參加法會者,蒙佛慈憫,皆得法意。讓大家都能早日點亮心靈的明燈,能及時找到自我的本性,望大家都能光光相照,彼此互惠。
TAG:淺末時尚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