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營養專家說:人天生不是肉食動物

營養專家說:人天生不是肉食動物

吃什麼基因說了算

「你知道嗎?西方人腸道的長度大概是身高的3倍,東方人的則是身高的5~6倍,這是因為東西方人的基因不同所造成的。所以西方人的腸道結構更適宜肉食,中國人不應該盲目模仿西方的飲食結構。」北京保護健康協會微生態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白樹民研究員說。

從自然界看,肉食動物的腸道較短,雜食動物居中,草食動物的腸道最長。這是因為腸道長有利於細菌發酵、分解食物中的膳食纖維。肉食動物腸道的長度在進化過程中逐漸縮短,有利於及時排除毒素,而人類是居中的。

此外,生物學家在研究動物時發現,其食性與牙齒結構是一致的。比如牛有24顆臼齒,卻沒有一顆犬齒,註定一輩子吃草。而獅子的30顆牙中:犬齒像匕首能咬死獵物,裂齒形如剪刀,可咬穿最堅韌的牛皮和獸肉;而上下頜各有的3對門齒較弱小,主要用於啃食骨頭上的碎肉;臼齒則只有1對。這牙口天生就是捕食的利器。

再說人,在32顆牙齒中有20顆臼齒,用於磨碎穀物、豆類和其他種子類食物;切齒8顆,用於切咬果蔬;除此外,僅有4顆犬齒適用於撕咬肉類食物。既然臼齒、切齒、犬齒的比例是5∶2∶1,那麼植物性食物應遠遠多於動物性食物(有理論說為7∶1)。這凸顯出了人類應該選擇的膳食結構。

吃什麼腸道菌群說了算

吃什麼不僅與身體結構有關,還和腸道內益生菌的種類和數量息息相關。

人體腸道里有很多有益細菌,如雙歧桿菌之類,就像一個個小小的化工廠參與體內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將攝取的食物和體內分泌物分解成各種各樣的物質。它們所具有的酶的數量比肝臟酶的數量還多,因而,腸內細菌在消化吸收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白樹民就強調:「腸道環境健康與否不但決定了營養物質是否能被充分吸收,同樣也決定腸內是否會產生毒素,毒素是否被吸收。人體95%以上的營養是腸道吸收的,99%的毒素也是通過腸道進入人體的。」

老百姓都知道「病從口入」。如果一個人的腸道是健康的,腸內菌群也平衡,那麼從口而入的這些病菌就會受到腸內有益菌的抵抗,使之無法侵入人體循環,並很快就隨著大便排出體外,自然不能使人生病。

如果把能夠治療疾病的物質都稱做「葯」的話,人體自身就可以產生1萬多種葯,而其中的70%以上是在腸道里。一般的疾病靠這些「葯」可以完全治癒。可見,人體內最大的免疫系統在腸道;而腸內細菌在提高這類免疫力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而且,人體其他的免疫、解毒系統,如肝、血液、淋巴系統等,都需要從腸道得到營養。從這個意義上說,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腸內菌群平衡支持了整個生命活動一點都不為過。

但人們並不了解這些,在生活習慣上一點也沒考慮這些小化工廠的安危。有研究表明:吃過於精緻的、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的飲食;緊張、精神壓力過大;經常便秘或腹瀉;濫用抗生素;睡眠不足;過分節食、減肥不當等都是腸道益生菌減少的主要原因。

益生菌減少後,食物經消化吸收後所剩殘渣到達結腸,在腸道腐敗菌(梭狀芽孢桿菌等)的作用下可產生許多有毒代謝產物,如氨(肝毒素)、亞硝胺(致癌物)、苯酚與甲苯酚(促癌物)、次級膽汁酸(結腸癌促進物)等。此時,益生菌不能抑制腐敗菌生長,減少有毒產物的生成。如此日復一日,體內微生態會失衡,造成菌群失調,產生胃腸道癥狀,引起機體亞健康,最終引發疾病。

如果你現在出現痤瘡、免疫力低下、過敏體質、便秘、腹瀉、消化不良、胃炎、胃潰瘍等問題,要注意了,這可能和腸道菌群失調有關。說了這麼多,吃什麼真的會影響身體的狀態,無論你有沒有好的腸道菌群,都應注意飲食調護。

現代人生活壓力都大,很多時候身不由己,但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適應身體狀況,告別無肉不歡的舊我,還是可以嘗試的;或許能在少吃一點肉的「舍」中「得」到很多。

本刊記者/王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於戰略合作夥伴《中醫健康養生》雜誌2015年2/3月刊,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 的精彩文章:

它被稱為維C之王!美味又營養,吃它補VC效果一級棒!
3款好吃的蒸菜!99%的人都認為比炒菜更好吃!營養健康少油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