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母講聖賢(一)黃帝的故事

孔母講聖賢(一)黃帝的故事

我們說,孔氏家族從防叔奔魯,不是帶了一車書籍來到魯國的嗎?這一車書籍,真是太珍貴了。因為這是關於殷商乃至殷商以前的夏、夏以前三皇五帝的歷史記載。

而這些書籍,就成為了顏征在教育小孔丘的第一批教材。

要教育兒子成為聖賢,第一件事情自然要先聽聖賢的故事,故事是最好的教育。

於是,顏征在每天勞累之餘,完成她作為維持生計必需的漿洗、縫補等工作後,就是從這些書籍堆里翻找故事,講給孔丘聽。

「丘兒,來,娘給你講一個故事聽,好不好呀?」

「好呀。」小孔丘立即乖巧地拿著一個小板凳,在母親跟前坐下來,雙手托腮,認真地問道:「娘,今天給我講一個什麼故事聽呀。」

「娘呀,今天給你講一講黃帝的故事,他可是咱們華夏民族的始祖呢!」

於是,顏征在就給兒子講了起來。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他是一個非常聰明、具有靈性的孩子,出生後不久就會說話,既聰明又勤奮,很快就成長為一個見多識廣、明辨是非的人。那時候,有一個天下共主炎帝神農氏。作為天下各個部落推舉出來的天子,神農氏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第八代炎帝神農氏榆罔。但是因為榆罔統治不當,已經失去了天下各個部落的支持。而黃帝這時候已經二十來歲,懂得利用季節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指導人們種植黍、稷、菽、麥等多種農作物,使得部落人們安居樂業。他還經常訓練士兵,幫助征討那些騷擾惹事的其他部落。因為能夠主持公道,聲威逐漸樹立了起來,得到很多部落的擁護和支持。這時候,東夷部落在一個叫蚩尤的首領帶領下也崛起了,蚩尤是一個不安分的傢伙,他利用沿海一帶食鹽充足、人們身材高大的特點,打造了一支軍隊,將炎帝打得大敗。黃帝於是和炎帝的部落進行了合併,和蚩尤展開了無數次大戰,最終在涿鹿擊敗了蚩尤。黃帝被推選為天下共主,華夏民族完成了第一次的大融合,華夏文明的新的一頁從這裡翻開了。

提起黃帝,還有一個傳說也跟他有關,就是「龍的傳人」。原來,黃帝又被稱為縉雲氏,傳說他能夠打敗蚩尤,是得到了天上的龍的幫忙。這當然不可能,但為什麼黃帝會和龍聯繫在一起呢?原來,龍是一種眾多動物的特點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圖騰,傳說中的龍的形象,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這樣一種看似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動物,黃帝卻以之作為圖騰,實際上是想用來表示,他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不斷地融合各個部落,將各個部落的力量集合在一起,最後才打敗了蚩尤。其中炎帝與黃帝兩大部落的融合,是奠定華夏民族根基的第一次大融合。之後戰勝了蚩尤,又進行了一次的融合,最後形成了一個新的圖騰:龍。

龍,在《說文解字》中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這實際上是在講龍具有「變化」的特點。其實在中國古老的典籍《易經》中,通篇講的都是變化之道。易,最基本的含義就是變化。中國的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不管天地自然,還是人類社會,都是無時不刻不在變化之中的。《易經》就是用陰和陽的轉化來形容這種變化。那麼,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呢?《易經》有一個最基本的應變處世方法,可以總結為自修、應變和自處三種方法。自修就是增益自己的德行,通過內在的德行增加來影響外在環境因素的改變。應變就是根據具體的外在環境變化,做出應對的變化。因時而變,順勢而變。自處就是不管外在如何變化,要做到以我為主,以不變應萬變。要知道萬事萬物的變化,人才是最根本的主體。只要掌握四種規範:元、亨、利、貞,就不會有大的過失和禍患。

所以,龍是一種含義豐富的象徵,是華夏民族的精神集合,而絕非如今天的西方人所理解的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恐龍,擁有霸道的力量。恰恰相反,華夏民族所推崇的龍是很溫順的,非溫順不足以融合;是很睿智的,非睿智不足以應變;是很節制的,雖然擁有強大的力量,卻並不隨便濫用,只有在用來維護正義和公平的時候才會展示力量。

就這樣,聽著母親顏征在給自己講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的故事,不知不覺中,小孔丘在心目中充滿了對黃帝的崇拜,也第一次開始有了明確的期許:自己也要像黃帝一樣,成為一位大大有功於華夏民族的英雄!

林鋒,作家,商業文化、企業文化學者。《企業文化》雜誌社副編。2017年7月由紅旗出版社推出其歷時三年精心創作的《孔母顏征在》,受到廣大女性讀者尤其是媽媽們的好評和熱捧,堪稱為「中華教子第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拋去獨顯向天笑,我以核顯戰乾坤
跟著我分析試卷,為期末考試助力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