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陽盡則寐,陰盡則寤——人腦與計算機

陽盡則寐,陰盡則寤——人腦與計算機

昨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夢。

……我需要穿過一片曲折又複雜的路趕往目的地,路途十分遙遠,而我又必須儘快到達。

正一籌莫展之時,我突然發現附近停著幾輛共享電瓶車,高興極了,不知從哪就掏出了一個電動車實時地圖。

這地圖並沒有手機的載體,而是直接在我的眼前出現,地圖周圍都是模糊的光暈,地圖中簡單的線條標示出了有電的電動車……

我醒來以後,在床邊坐了半天,絞盡腦汁才想起來這段情節,而當我回想到那個地圖的樣子時,我驚訝於自己竟被那麼虛假的圖像就騙過去了,竟錯過了知夢信號!

你也許想說,這夢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夢本身就是沒有邏輯的。

但隨後一個想法閃過,卻似乎解開了一個長期縈繞在我心頭的疑問:為什麼我們如此容易遺忘夢境?

我們都有以下的經歷:做了一個夢,夢醒後,卻怎麼也回想不起來夢的內容了,為什麼?明明是前一秒才「經歷」的事,為什麼後一秒就忘了呢?

首先,要解決兩個問題:

人為什麼要做夢?

夢境是如何形成的?

有心理學家認為,夢是大腦在虛擬環境中對如何處置危險情況的預演(人在大部分時間都做的是噩夢)。

也有人認為,夢只不過是大腦在意識不清醒時對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產生錯覺引起的(如心跳過快反映成被人追趕,心跳過慢彷彿突然下落)。

許多人覺得自己是不做夢的,其實不然。每個人都會做夢,只不過是當你醒來後還記不記得罷了。容易記得夢的人,睡眠時的顯意識活動較為強烈。而認為自己不做夢的,潛意識活動較為強烈。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慾望的滿足」,一言以蔽之,夢是壓抑已久的慾望,通過象徵性的方式得到發泄與滿足。

也就是說,弗洛伊德所描述的夢境,是完全由潛意識主導的,而顯意識作為「觀察者」參與其中。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無法控制夢中所發生的事。

潛意識與顯意識有著不同的偽裝,它們可以是個性中的「感性」與「理性」,可以是人格中的「本我」與「自我」,甚至是《內經》中的「陰」與「陽」。不同的的名詞代表著不同的心理學範疇,但其本質卻是相通的。

但在那場夢之後飛進我腦中,讓我毛骨悚然的,卻是另外兩個詞:

CPU」與「存儲器」。

本人是一個清明夢初級玩家,第一次接觸是在高中,由於作息等問題,如今大三也還依舊沒什麼長進,但這段經歷卻給我了一個很好的角度來理解夢境。

有關清明夢的相關作品,最知名的應該就是諾神的那部《盜夢空間》了,事實上清明夢目前的發展來說,除了電影中的「聯機」功能,其他的也已經都能做到。

清明夢的原理,是通過一些主動的干預,在夢中讓自己的顯意識浮出水面,並進行活動,改變潛意識的走向,達到主導或控制夢境的目的。有點像一個欺騙、制衡的過程。而在這我介紹兩點有關清明夢的特點:

一、清明夢一旦成功,你在醒來後將會記得非常清楚。

二、夢中場景的細節逼真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乍一看,這兩點都還挺酷炫的,但仔細琢磨琢磨,你會發現這其實是清明夢的危險之處。)

回到剛才的那兩個詞語,潛意識顯意識和CPU存儲器又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將人的大腦比作一台長期不斷電的超級計算機:

維持生命活動的調節與思考功能(邊緣系統),相當於CPU(中央處理器);儲存短期記憶的功能(海馬體等),相當於內存,容量小,但運行快,不能長期保存;而長期或永久記憶儲存(大腦皮層),相當於外存,也就是所謂的硬碟,讀取較慢,但可永久保留數據。

在CPU長期運行的,通通基於動物的本能:求生、覓食、性等,此為弗洛伊德理論中的「潛意識」;而儲存區運行的即為後天學習得來的數據,畫面、聲音、氣味等,即「顯意識」。

CPU中運行的東西,在大腦形成之初就開始運作了,它不能被感知,卻實實在在的影響著生命的活動,所謂本性。而存儲區運行的,正是基於CPU中的本能而產生的現實經歷,也就是記憶

換句話說,「意識」的訪問許可權是很低的,只允許訪問容量龐大的存儲區,對於CPU這個「黑箱」是不允許訪問的。

在白天清醒時,身體各部分機能都較為活躍,整台「計算機」都在有條不紊的運行著。而當夜深入睡時,部分機能被關閉檢修,但電源不能切斷,生命活動仍要繼續,CPU依舊運行著,此時外存由於過於耗能也被關閉了,那麼人的意識就彷徨在內存非常有限的空間里。

這時候內存中的短期記憶區就派上用場了,CPU開始調用內存中最短的記憶區與意識「溝通」,它使用不影響大部分機體休眠的能量,用內存中有限的素材搭建一個虛擬世界,讓意識能夠保持活性。

而當機體檢修完畢,逐漸回復機能時,外存區恢復供電,夢境使用的是內存非常短期的記憶區,而內存需要投用到更為複雜的現實經歷中,所以如果不通過主觀意識將它寫入外存,那麼夢境的回憶將會迅速消失殆盡。

但清明夢為什麼會被記得非常清楚?因為當我們做清明夢時,主動激活了部分外存來存放內存中的夢境信息,導致夢中的經歷彷彿真實發生。

如此說來,夢之宮殿的搭建,就是先利用CPU中的情感主題搭建出框架,再根據關鍵視覺、觸覺、聽覺等記憶素材,來還原出當時的場景。夢者需要接收的只是其中包涵的信息,而不是現實中的全貌。

CPU只需調用簡單的信息,就能實現控制夢者情緒的目的。但由於其中細節被省略掉了,所以夢醒後會有非常不真實的感受。

也就是說,大腦製造夢的過程,就是從潛意識中提取情感主旨:要表現的感情、情緒或是印象深刻的體驗。再從大腦記憶區提取圖像、樣貌、聲音等素材,拼湊成一段夢境

在夢中的「不科學」之處之所以沒將夢者踢掉線,除身體疲勞等原因,需要深度睡眠外,應該就是:

大腦會挑取最有效的素材,來填補夢者探求夢境的慾望。夢者在被大腦牽著鼻子走,陷在情緒流之中,根本無暇顧及場景或細節真實與否。

大腦甚至不需要動用真實的圖片渲染來控制入夢,像是高深的電影剪輯師,他能用最有限的素材來抓住你的情緒。

而當夢者在做清明夢的時候,顯意識浮到了水面上,大腦不得不動用高級的圖像環境渲染,來繼續「欺騙」我們的顯意識。這也就是為什麼,清明夢的細節如此真實的原因。

而我還感受到大腦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大腦為了節約能量,主動「降頻」處理不重要的信息,比如重複的性刺激(人在多次觀看同一部艾薇後,對其性反應會逐漸下降),或信息明確的夢境場景(那張共享電動車地圖)。

計算機與大腦的相像程度,也許比我們通常的認知,要高得多。

END

部分內容取自百度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本草求真——石菖蒲
孩子重點總是記不住?心理學教你幾個對策!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