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晚清的風雨飄搖中,東交民巷是如何逐步發展成為使館區的?

在晚清的風雨飄搖中,東交民巷是如何逐步發展成為使館區的?

原標題:在晚清的風雨飄搖中,東交民巷是如何逐步發展成為使館區的?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張晶


晚清時期,東交民巷因為成為使館區而聞名。那麼東交民巷是怎樣逐步發展為使館區的呢?

在元朝和明朝,東交民巷叫做江米巷。明成祖朱棣篡奪皇位後,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江米巷此後逐漸成為各衙門的聚集地。明朝六部中除刑部外均設在東江米巷,此外還設有欽天監、詹事府、翰林院、會同館等部門。其中會同館隸屬禮部,是明朝接待外國使臣的場所,此即為晚清東交民巷成為使館區的濫觴。清朝基本上延續明朝的建制,會同館仍然作為招待貢使的場所。康熙年間,根據中俄《尼布楚條約》,俄國使臣來到北京要求進行通商。清政府劃定東江米巷距離會同館不遠的一處地方作為俄國貿易駐地,被稱為俄羅斯館。俄羅斯館成為第一個在東交民巷設立的西方國家常駐北京機構。



(東交民巷)


鴉片戰爭後,英國與美國、法國等國家都提出在北京設立使館以建立外交關係的要求,但道光帝仍處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拒絕與「蠻夷」平起平坐,因而嚴詞拒絕。第二次

鴉片戰爭後,逃往承德的咸豐帝被迫接受了英法在北京設立使館的要求,《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都對此做出了明確規定。英國首先提出在怡親王府和肅親王府建立使館,這一帶有羞辱意味的請求當然被清政府拒絕,英國又提出在東江米巷的淳親王府設立使館,這一請求得到了清政府的同意。法國則在東江米巷慶公府建立使館。此後,美國、西班牙、比利時、日本、德國、荷蘭等國紛紛在東江米巷建立使館,東江米巷也改名為東交民巷。當時東交民巷內還有一些衙門、官員府邸和居民住宅,各國使館區只佔很小的一塊。



(清朝末年東交民巷使館區圖)


1900年,義和團圍攻北京東交民巷,各國借口保護使館出兵,此即八國聯軍侵華。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迫使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將東交民巷化為使館區,各國可以派兵駐紮,並禁止中國人進入。東交民巷至此成為「國中之國」,巷內的中國居民只得遷出。


(《辛丑條約》簽訂圖)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各國都在南京建立新的使館,東交民巷不再成為外國使館區,但列強卻拒絕放棄《辛丑條約》所規定的在東交民巷的特權。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後,外國在東交民巷的特權才最終收回。


參考資料:


董良《東交民巷的變遷》,《中國地名》2017年第8期;


史小妹等:《東交民巷的歷史沿革及其對近代北京的影響》,《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施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中國 的精彩文章:

汪精衛和日本人談了什麼條件?竟然「永不公布」!
董鄂妃是否就是董小宛?為什麼順治帝如此寵愛董鄂妃?

TAG:近代中國 |